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原文
西風一夜剪芭蕉,倦眼經秋耐寂寥?
強把心情付濁醪。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
詩詞問答
問: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的作者是誰?答:納蘭容若
問: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西風一夜剪芭蕉,滿眼芳菲總寂寥”,昨天晚上颳了一夜西風,今天起來一看,蕉都凋殘了,滿眼的花兒草兒也都打了蔫了。——我也打了蔫了,心情很差,那,怎么排解壞情緒呢?乾脆,去喝酒好了,“強把心情付濁醪”。濁醪(láo),就是濁酒。
光喝酒也不是個辦法,一邊喝酒一邊看書吧。看什麼書呢?看《離騷》,用《離騷》來“洗盡秋江日夜潮”。
詩文賞析
這首小令別看短小,所有意象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諸家注本往往忽略平凡無奇的前兩句而不加解釋,其實,對這首詞來講,《離騷》是一個主題,全部句子都在圍繞著這個《離騷》。明白了這個主旨,我們重新再看一下:
“西風一夜剪芭蕉,滿眼芳菲總寂寥”,這也許是寫實,也許不是,這個景象正是《離騷》的一個主要意象:“眾芳蕪穢,美人遲暮”。接下來“強把心情付濁醪”,容若去借酒澆愁了,這也和《離騷》有關嗎?——當然有關,只要一聯繫下一句的“讀《離騷》”,就知道這裡的關係何在了。
古人喝酒、讀書,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一是“《漢書》下酒”,和《漢書》有關,這裡不講,另一個就是“痛飲酒,熟讀《離騷》”。一般只要一說喝酒,如果接下來要說讀書的話,讀的這個書往往不是《漢書》就是《離騷》,這已經是文人傳統中固定的文化符號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夜讀《離騷》。讀出一心難耐孤楚。納蘭如是。也是時為三秋。窗外西風吹盪了一整夜。風過芭蕉林,聲聲入耳成蒼涼。本已是涼時,又有嗚咽風聲,午夜夢回時分,他便覺心中愈加寂寥。是有一種幽愁暗恨在心底。於是,他便夜夜孤坐對青燈,難以成眠。入了秋,四下里皆是枯色暗調,黃葉天黃葉地,看在眼裡,更是別有一番憂愁滋味在心頭。
素有“借酒消愁”一說。是為男子,執一壺酒,拋卻世景之蕭疏人情之寡淡,倒也姿態瀟灑。卻無奈,舉杯消愁愁更愁。因他心中鬱結深久,那愁便也似住在身體當中,難以消卻。於是,他便想索性去讀書,以此來清定內心。卻不想,一紙文章是《離騷》。字里乾坤儘是“國恨”二字。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是為“讀《離騷》。愁似湘江日夜潮”。這愁,他大約是躲不過,避不及了。一壺酒,一本書,一闋《憶王孫》訴盡納蘭心底愁。
他寫愁,是不隱蔽、不晦澀、不內斂的。他是肆意跋扈地去寫。毫不留情地去寫。赤情裸意地去寫。雖不是句句有愁,卻又果真是字字皆有愁情愁意。不管迎拒,吟在口中,便有一種蕭索黯然在心頭。那醜,他逼迫你與他感同身受。
彼時,納蘭容若正值盛年。是血氣方剛的男子。雖是心思細膩善感之人,卻也始終不忘少年立誓時的那一腔壯志。生是貴胄,一生都順風順水,甚至可謂之平步青雲。弱冠年歲,文武雙全的納蘭便開始常年伴隨康熙帝。御前侍衛的聲名雖煊赫,但箇中冷暖卻唯有他知。
御前侍衛,是要職。顧全帝王,護他平安。不可謂不重。非是康熙親信,是絕然不可能有機會伴君一側的。卻也正是如此,他力所能及的事便只是隨君出行,鞍前馬後。但未能對天下事盡心半分。
其實,也是因為納蘭容若心氣太高,於是,一時間便一葉障目。未能理清頭緒。其實,護全了皇帝,已是了不起的功績一件。是他人力不能及無可替代的。
但彼時,身為康熙心腹,守護一國之君之榮耀竟未能帶給他半分安慰。倒不是容若貪圖名利,身段煊赫如他已然無此必要。但彼時,他尚年輕。誰不曾在年輕時懷揣過一心鴻鵠之志。
生命路途平順如他,幾乎是生無坎坷,於是,彼時盛年的納蘭容若胸中的那一顆玲瓏心依舊尚待打磨。如許經年,自有一日,他會心目開朗,瀟灑對世情。卻可惜,納蘭容若英年便逝。竟來不及,暖煙和月,樂歸天倫。
如此一說,納蘭容若這一世,倒真是一生惆悵,愁中是愁。
標籤:風,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