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谷禮成述事原文
今年九日立新春,祈谷虔應值次辛。
階陟三成申敬肅,璧希六度薦躬親。
食惟民命日滋未,舉以人生時用寅。
得一承禋一為幸,幸增田燭照鋪銀。
詩詞問答
問:祈谷禮成述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祈谷禮成述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祈谷禮成述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四十四
2. 今歲正月初九日立春若用初四日上辛祈谷則尚在臘月內是以用十四日次辛
參考注釋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九日
(1).九個太陽。古代神話,謂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堯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見《楚辭·招魂》、《山海經·海外東經》。 三國 魏 曹植 《愁霖賦》:“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 * 。” 晉 傅玄 《雜詩》:“暘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彎弓不射九日落,蒼蒼列象生毛羽。”
(2).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詩:“九日 龍山 飲,黃花笑逐臣。” 元 丁鶴年 《登定海虎蹲山》詩:“東海十年多契闊,西風九日獨登臨。”
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節過後的一二十天
祈谷
古代祈求穀物豐熟的祭禮。《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孔子家語·郊問》:“則又祈穀於上帝。”
三成
(1) 十分之三
(2) 百分之三十
增產三成
申敬
表示敬意。《北史·房豹傳》:“每牧守初臨,必遣致禮,官佐邑宰皆投刺申敬。”《醒世姻緣傳》第九六回:“今特差人請二位奶奶進衙,另要申敬。”《清史稿·禮志八》:“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躬親
親自動手做
事必躬親
民命
(1).民眾的意旨。《書·盤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宋 陳亮 《廷對策》:“二者(指君道、師道)交脩而並用,則人心有正而無邪,民命有直而無枉,治亂安危之所由以分也。”
(2).民眾的生命;人命。《六韜·王翼》:“揔攬計謀,保全民命。” 南朝 梁 沉約 《授蔡法度廷尉制》:“民命所懸,繫乎三尺。止殺除殘,寔由乎此。”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張巡許遠劉昌守城》:“ 孟子 之意皆欲其輕土地而重民命也。 巡遠 雖忠義乃能以三萬口而博一城,城終不可守,其得為仁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清 高旭 《甘肅大旱感賦》詩:“官心狠豺狼,民命賤鷄狗。”
(3).指主宰民命之君。《書·多士》:“今我曷敢多誥,我惟大降爾四國民命。” 孔 傳:“我惟大下汝四國民命,謂誅 管 、 蔡 、 商 、 奄 之君。”
(4).人民的生活,生計。《三國志·魏志·辛毗傳》:“﹝方今二 袁 ﹞朝不謀夕,民命靡繼,而不綏之,欲待他年……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況今兵荒相繼,民命不堪,流莩滿路,傷心怵目。”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建都》:“ 江 南之民命竭於輸輓,大府之金錢糜於河道,皆都 燕 之為害也。”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時用
(1).《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王弼 註:“非用之常,用有時也。”本指在特定時間的作用。後指為當世所用。《北史·李彪傳》:“﹝ 彪 ﹞識性嚴聰,學博墳籍,剛辯之才,頗堪時用。”
(2).為世所用。亦指治世之才。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若嬲之不置,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 宋 梅堯臣 《依韻和丁元珍見寄》:“實慚寡時用,又顧無奇行。”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田燭
古代郊祭時置於田頭的火燭。《禮記·郊特牲》:“祭之日,喪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掃反道,鄉為田燭。” 鄭玄 註:“田燭,田首為燭也。” 孔穎達 疏:“六鄉之民,各於田首設燭照路,恐王祭郊之早。”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南郊登歌·饗神歌》:“田燭置,爟火通。” 唐 杜甫 《有事於郊南賦》:“月窟黑而扶桑寒,田燭稠而曉星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