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雜詠十六首·其四·觀音洞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何處飛來此落伽,默然不更轉三車。

設雲義諦無餘轉,者個非忘見轉差。

詩詞問答

問:《玉泉山雜詠十六首·其四·觀音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麻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三

2. 玉泉山蓋靈境也雖亭台點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終始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槩之即景雜詠復成十六首

參考注釋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落伽

山名。即 普陀 。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二折:“他比那 落伽山 觀自在 無楊柳,見一面得長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西土傳中國名山四:一 泰山 ,一 華山 ,一 五臺 ,一 落伽 也。”參見“ 普陀 ”。

默然

沉默不語貌。《戰國策·齊策四》:“ 宣王 默然不説。” 唐 韓愈 《次石頭驛寄江西王十中丞閣老》詩:“默然都不語,應識此時情。” 瞿秋白 《文藝雜著·那個城》:“沉沉的垂枝,一動不動覆著默然不語的大地。”

不更

(1). 秦 爵名。《左傳·成公十三年》:“﹝ 晉 ﹞獲 秦 成差 及不更 女父 。” 杜預 註:“不更, 秦 爵。”《商君書·境內》:“公爵,自二級已上至不更,命曰卒。”《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 顏師古 註:“言不豫更卒之事也。”

(2).不改變。《商君書·墾令》:“迂者不飾,代者不更,則官屬少而民不勞。”

(3).不經,未曾經過。《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今之賦頌,古詩之流。不更 孔公 ,風雅無別耳。” 呂延濟 註:“更,經也。 脩 言今 植 之賦頌乃與古詩相類,雖不經 孔子 刪定,與《詩》之風雅無異焉。”《宋書·周郎傳》:“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里連死,萬井共泣。”

(4).不懂。《新唐書·吳湊傳》:“府中易 湊 貴戚子,不更簿領,每有疑獄,時其將出,則遮 湊 取決,幸蒼卒得容欺。”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於左右。”

不再。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曩基即先築,故池不更穿。”

三車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譬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 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號 僧伽 ,有時與我論三車。” 王琦 註:“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聖道力之深淺耳。” 明 唐順之 《山行即事》詩:“相期 白社 里,共聽演三車。” 清 錢謙益 《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台教今為繼別宗。”參見“ 三乘 ”。

(2). 唐 窺基 博通釋典,嘗至 太原 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後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後成為法相宗大師。見 宋 贊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贈》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 錢謙益 箋:“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

義諦

佛教語。猶真諦。 明 歸有光 《贈菩提寺坤上人序》:“自是數喜與其徒論説空理,求第一義諦。” 明 李贄 《念佛答問》:“我謂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覓第一義諦也。”

者個

這個。 唐 從諗 《趙州禪師語錄》:“問:‘如何是菩提?’師云:‘者箇是闡提。’”

詩詞推薦

玉泉山雜詠十六首·其四·觀音洞原文_玉泉山雜詠十六首·其四·觀音洞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