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原文
烏飛兔蹶春復秋,水流山峙今恆古。
有識不如無識高,拙者常逸巧者苦。
抱薰心焦,舉旆心搖。
但怨薰旆,誰知自招。
蔽目非艱以兩葉,塞聰亦易以雙豆。
烏之雌雄尚不知,具曰予聖誠難救。
詩詞問答
問:雜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雜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三
參考注釋
飛兔
亦作“ 飛菟 ”。駿馬名。《呂氏春秋·離俗》:“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 高誘 註:“飛兔、要褭,皆馬名也。日行萬里,馳若兔之飛,因以為名也。” 漢 應瑒 《馳射賦》:“羣駿籠茸於衡首,鹹皆腰褭與飛菟。”《文選·陳琳<答東阿王箋>》:“譬若飛兔、流星,超山越海。” 李周翰 註:“飛兔、流星,神駿也。” 宋 王安石 《次韻舍弟遇子固憶少述》:“飛兔已聞追騕褭,太阿猶恨失龍泉。”
水流
(1) 泛指江、河
湖泊星羅棋布,水流縱橫交錯
(2) 水的流動
(3) 流動著的水
水流湍急
水流暢通
有識
(1).有見識。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夫以 秦 楚 之強而報讎於弱 薛 ,譬之猶摩蕭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後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後遂因 何氏 傾沒 漢 祚焉。” 元 孔齊 《至正直記·防微杜漸》:“有識之男子,必當絶之於始,慎勿使婦人姑息,傷大義也。” 郭沫若 《羽書集·忠告日本政治家》:“壯年入貴族院,曾銳意於貴族院之改革, 日本 的有識者都以為這位貴公子是相當有為。”
(2).指有見識的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闚陛下也。”《後漢書·伏湛傳》:“微過斥退,久不復用,有識所惜,儒士痛心。”
(3).指成年或能曉事之年。《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之二》:“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 呂延濟 註:“有識,自三十成立之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勸農》:“然余初有識時,尚見勸農舊扁於府署之門。”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及 夫之 有識而侍兄,先於 敞 者十餘年, 敞 所未及知而 夫之 知之。”
(4).佛教語。猶有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釋法宗》:“ 釋法宗 , 臨海 人。少好遊獵,嘗於 剡 遇射孕鹿,墮胎。鹿母御箭,猶就地舐子。 宗 乃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參見“ 有情 ”。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無識
不懂;無知。《孫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張預 註:“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 楊倞 註:“無識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彌尼戒經》:“心閉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無識。”
沒有標記。識,通“ 誌 ”。《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周容容而無識。” 洪興祖 補註:“識,音志。”
心焦
心中著急煩躁
自招
(1).自取;自致。《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君高節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復辭,自招凶禍。”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 亶 掩泣而言曰:‘罪過自招,自滅自消,豈敢更將面目,來污聖朝。’” 宋 真德秀 《再守泉州勸農文》:“比之游惰廢業,自取飢寒,放蕩不謹,自招危辱者,相去遠矣。”
(2).自己供認。《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 劉爺 看了書吏所録口詞,再要拷問,三人都不打自招。”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此皆 湖上笠翁 瞞人獨做之事,筆機所到,欲諱不能,俗語所謂不打自招者非乎。”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 許欽文 自名他的第一本小說集為《故鄉》,也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自招為鄉土文學的作者。”
兩葉
猶兩世。指父子兩代。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一字不遺兩葉之妙。”《舊唐書·經籍志上》:“昔 馬談 作《史記》, 班彪 作《漢書》,皆兩葉而僅成。”
塞聰
謂塞住耳朵,示不外聽。《史記·李斯列傳》:“是以明君獨斷,故權不在臣也。然後能滅仁義之塗,掩馳説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聰揜明,內獨視聽,故外不可傾以仁義烈士之行,而內不可奪以諫説忿爭之辯。”《漢書·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顏師古 註:“黈,黃色也;纊;綿也。以黃綿為丸,用組懸之於冕,垂兩耳旁,示不外聽。” 宋 曾鞏 《洪範傳》:“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天子端拱無為,塞聰而治。”
雌雄
(1) 雌和雄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北朝樂府《木蘭詩》
(2) 比喻勝敗、高下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予聖
自以為聖人,謂自誇高明。《詩·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予聖。” 孔穎達 疏:“俱曰我身大聖,唯各自矜。” 朱熹 集傳:“皆自以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