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宜意喻四時宜,園是新名屋舊基。
仁者謂仁知謂知,繫辭義著合深思。
詩詞問答
問:《安瀾園十詠·其一·四宜書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四
2. 予於壬午年南巡觀海塘地方大吏即以海寧陳氏之陳園為行館因賜名曰安瀾回京後喜其結搆之佳就御園四宜書屋左右前後肖其位置為之四宜書屋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乃皇考時所創建也
參考注釋
四時
(1).四季。《易·恆》:“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禮記·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 前蜀 韋莊 《晚春》詩:“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
(2).指一年四季的農時。《逸周書·文傳》:“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墯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淮南子·本經訓》:“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3).指一日的朝、晝、夕、夜。《左傳·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樂舞名。 漢文帝 作。《漢書·禮樂志》:“ 孝文廟 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武德》興乎 高祖 ,《四時》廣於 孝文 。”參見“ 四時舞 ”。
仁者
(1).有德行的人。《左傳·定公四年》:“《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唯仁者能之。”《論語·子罕》:“ 子 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墨子·節葬》:“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南史·孔靈符傳》:“夫題里逆心而仁者不入。” 宋 石延年 《曹太尉西師》詩:“仁者雖無敵,王師尚有徵。”
(2).有恩情的人。《禮記·喪服四制》:“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志焉。” 鄭玄 註:“仁,有恩者也。” 孔穎達 疏:“孝子居喪,性有仁恩則居喪思慕,可以觀其知愛親也,若不愛親,則非仁恩也。”
(3).佛教語。對人的尊稱。《大日經疏》卷四:“梵音爾儞,名為仁者。”《法華經·序品》:“四眾龍神,瞻察仁者。”
辭義
(1).辭采和文義。指文章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箸《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 晉 皇甫謐 《三都賦》序:“是以 孫卿 、 屈原 之屬,遺文炳然,辭義可觀。”《南史·任昉傳》:“四歲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屬文,自製《月儀》,辭義甚美。”
(2).偏指文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 魏文帝 下詔,辭義多偉,至於‘作威作福’,其萬慮之一弊乎!” 唐 韓愈 《答崔立之書》:“足下猶復以為可教,貶損道德,乃至手筆以問之,扳援古昔,辭義高遠。”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則確然以文章之事,當具辭義,且有華飾,如文繡矣。”
(3).猶辭章。《宋書·顏延之傳》:“ 廬陵王 義真 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南史·殷孝祖劉勔等傳論》:“ 繪 辭義克舉,諸子各擅雕龍。”
深思
認真思考,深入考慮
深思熟慮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朝曦輕抹柳梢長,歌徹郵亭飭去裝夏竦《送人游關右》
- 能將日用顛倒求,天地塵沙盡成寶張伯端《絕句》
- 形跡任化遷,元樞守貞一洪湛《寄陳希夷》
- 投老益無趣,誤為世塵嬰
- 世間機械從來恥,不憚晨昏抱瓮疲陳文蔚《灌圃》
- 未暇雲山聖處行,茲游已復慰平生釋寶曇《答吳知府仲登見招三絕》
- 酒力未醒,眉黛還斂楊冠卿《垂絲釣》
- 常聞仗忠信,蠻貊可行矣
- 燈前不動惟金像,壁上曾題盡古人徐夤《憶薦福寺南院》
- 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楊炯《送臨津房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