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智常偈原文
不見一法存無見,不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詩詞問答
問:示智常偈的作者是誰?答:惠能
問:示智常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押霰韻
參考注釋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一法
(1).統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者也。”
(2).指專一地行法。《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3).越發;更加。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一折:“這個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折:“那婦人老也小,止不過十七八歲,一法生得絶樣的。”
(4).一種方法。 晉 葛洪 《抱朴子·雜應》:“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綴之。”《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右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張隱庵 集注引 張兆璜 曰:“開闔者,三陽之氣發於下焦。營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氣,在於營衛,而此篇獨論氣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氣,出入開闔,以行補寫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語,猶言一事一物。《華嚴經》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離。”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眾。” 宋 范成大 《題記事冊》詩:“八萬四千空 * ,不離一法認毘盧。”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法守
謂按法度履行自己的職守。《孟子·離婁上》:“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 明 唐順之 《與呂沃洲巡按書》:“若夫有司,則雖憫雨恤災,儘力周旋,顧其力能行於法守之所及,而不能行於法守之所不及。” 清 劉大櫆 《少宰尹公行狀》:“今旬月之間,前後違反,恐無以昭法守也。”
還如
恰似,好比。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還如桃李發,更似鳳凰飛。” 南唐 李煜 《子夜歌》詞:“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須信離合悲歡,還如玉兔,有陰晴圓缺。”《西遊記》第九六回:“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
虛生
(1).徒然活著,白活。 唐 王建 《宮中調笑》詞之三:“愁坐、愁坐,一世虛生虛過。” 宋 孔平仲 《續世說·企羨》:“ 武后 時, 宗楚客 坐贓貶, 太平公主 觀其第舍,嘆曰:‘見其居處,吾輩乃虛生爾。’” 清 何焯 《義門讀書記·論語上》:“ 程子 曰:‘聞道,知所以為人也,夕死可矣,是不虛生也。’知之真,便信之篤,行之力,守之固,如此,則生不虛生,亦死不徒死。”
(2).憑空生出;無故生出。《晉書·劉元海載記》:“左賢王 元海 姿器絶人,榦宇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
閃電
天空中雲層放電時所產生的閃光。用以比喻快速
閃電戰
知見
(1).見識;見解。《漢書·文帝紀》:“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贄 《史綱評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實 明快之言,如不聞也,然豈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見者俱如是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往所理想,在知見情操,兩皆調整,若主智一派,則在聰明睿智,能移客觀之大世界於主觀之中者。”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從這多數的征伐事項中,可以抽繹出下列的幾項知見。”
(2).看見,知道。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時都統 馮湛 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海關里有兩個冊房……一個是造真冊的,一個是造假冊的。真冊的自然是海關大臣和庫書知見;假冊的就拿來虛報皇上。”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三六章:“大嫂, 劉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過什麼,你也知見。”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宋 秦觀 《法雲寺長老疏文》:“無前後來去之際,有解脫知見之因。”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不停心,則雖有無上知見,為煩惱風動搖慧燈,若存若滅……制心一處,何事不辦,如開佛知見矣。”
瞥然
忽然;迅速地。 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暫生。”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嫩緑池塘梅雨歇,薰風乍轉,瞥然見新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道士拍界尺一聲,即有數小人,長八九寸,落局上,合聲演劇……一齣終,瞥然不見。” 蘇曼殊 《碎簪記》:“余辭 莊湜 歸,途中見一馬車,瞥然而過。”
錯認
錯誤地分辨、認識。《唐律疏議·雜律·錯認良人為奴婢》:“諸錯認良人為奴婢者,徒二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無名子謗議》:“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 顏標 作 魯公 。”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詞有‘悔當初錯認你心同竝蒂蓮,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何曾
反問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方便
(1) 便利的
商店設立在對民眾方便的地點
(2) 適宜的
這兒說話不方便
(3) 有富餘的錢
這幾天手頭不方便
(4) 幫忙,照顧
望周全方便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自己
(1) 自身;本身
一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別人與自己有多大的不同
(2) 屬於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我自己的父親
靈光
(1) 神異之光
那大聖棍起處,打倒妖魔,才斷絕了靈光。——《西遊記》
(2) 指畫在神像頭部的光輝
(3) 〈方〉∶頂用;好
他的羽毛球打得真靈光
這藥不靈光
顯現
顯露,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