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儀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彰儀門原文

彰儀門外城牆下,土壘背城面平野。

上留方孔下孔圓,不知此是何為者。

旁有老翁指點言,傳聞詎識實與假。

明代堵築防流賊,孔以施炮壘拒馬。

少時見壘已傾頹,荊榛櫛比知者寡。

我聞此語興咨嗟,感懷欲置不能舍。

勝國君臣守禦嚴,即今胡為屋其社。

由來守德勝守險,地利不如人和也。

長歌一曲非誇強,周鑒在殷殷鑑夏。

詩詞問答

問:彰儀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彰儀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馬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四

參考注釋

儀門

明 清 官署、邸宅大門內的第二重正門。 元 高文秀 《誶范叔·楔子》:“這是儀門前,且莫過去,我試看咱。”《明會典·禮部十七·官員禮》:“新官到任之日……先至神廟祭祀畢,引至儀門前下馬,具官服,從中道入。”《江寧府志·建置·官署》:“其制大門之內為儀門,儀門內為蒞事堂。”《紅樓夢》第三回:“ 邢夫人 攜了 黛玉 坐上,眾老婆們放下車簾……入一黑油漆大門內,至儀門前,方下了車。”

城牆

古代建築在城市四周作防守用的牆

背城

背靠自己的城牆。多指作最後決戰。 唐 李商隱 《有感》詩之二:“御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背城堅柵,可以不戰疲之。” 明 楊慎 《新都縣八陣圖記》:“蓋勝之於多筭,而出之於萬全,非借一於背城,而僥倖於深入也。”參見參見“背城借一”。

平野

(1) 城市以外平坦空曠的地區

(2) 廣大開闊的土地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親

指點

指示;點明

舟人指點。——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指點兩峰。——《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傳聞

(1) 聽到流傳

傳聞說你將同她結婚

(2) 通過多人才了解

(3) 輾轉流傳的訊息

傳聞多失

明代

政治清明的時代。 唐 馬戴 《懷故山寄賈島》詩:“心偶羨明代,學詩觀國風。” 前蜀 韋莊 《寄湖州舍弟》詩:“何況別來詞轉麗,不愁明代少知音。”

流賊

流竄的強盜

炮壘

亦作“礮壘”。1.即炮台。 清 馬建忠 《瑪賽復友人書》:“而礦山無恙也,磁鐵宛在也,礮壘、戰艦,或有之而不適用也,或適用而未成軍也。”

(2).借指炮彈。 孫中山 《二次護法宣言》:“ 文 僅率軍艦,倉卒應變,而陸地為變兵所據,四面環攻,益以礮壘水雷,進襲不已。”

拒馬

一種可以移動的障礙物,古時用以防騎兵,故名。 唐 代有“拒馬槍”, 明 代有“拒馬木”,現代拒馬用圓木或鋼材交叉連線成架,四周張設有刺鐵絲,有菱形、矩形和三角形,用以堵塞道路,阻止敵方人馬、車輛的行動。《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彥貞 之兵施利刃於拒馬,維以鐵索;又刻木為獸,號‘捷馬牌’;以皮囊布鐵蒺藜於地。”《宋史·吳璘傳》:“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代之。” 劉忠 《上黨大捷》:“主要地段敷設有地雷,交通要道設定有拒馬。”

時見

(1).指諸侯不在規定期間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時見者,言無常期。”

(2).常見。 唐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唐 戴叔倫 《過柳溪道院》詩:“日斜深巷無人跡,時見梨花片片飛。”

傾頹

傾覆、崩潰、衰敗

此後漢所以傾頹。——諸葛亮《出師表》

漢室傾頹。——《三國志·諸葛亮傳》

荊榛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閬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里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鶚 《東城雜記·陳御史元倩》:“手披荊榛,身御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櫛比

像梳齒那樣密密地排列著

廬舍櫛比

知者

能了解的人;有見識的人。 唐 元稹 《琵琶歌》:“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 宋 蘇軾 《以雙刀遣子由次其韻》:“作詩銘其背,以待知者看。”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七:“故余嘗謂 太白 詩,謹守古人繩墨,亦步亦趨,不敢相背。至 杜陵 乃真與古人為敵,而變化不可測矣……但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有智慧的人。《周禮·考工記序》:“知者創物,巧者述之。” 陸德明 釋文:“﹝知﹞音智。”《史記·商君列傳》:“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唐 杜甫 《貽華陽柳少府》詩:“鬱陶抱長策,義仗知者論。” 章炳麟 《文學說例》:“黨同妬真,以破碎譏知者,人心渾渾,日益頑嚚,良有以也。”

咨嗟

(1).讚嘆。《楚辭·天問》:“何親揆 發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註:“咨嗟,嘆而美之也。”《南史·張緒傳》:“ 劉悛 之為 益州 ,獻 蜀 柳數枝……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靈和殿 前,常賞玩咨嗟。” 宋 歐陽修 《贈無為軍李道士》詩:“ 李師 琴紋如臥蛇,一彈使我三咨嗟。” 王闓運 《曾孝子碑文》:“學士大夫高尚其道,負販傭嫗咨嗟其行。”

(2).嘆息。 漢 焦贛 《易林·離之升》:“車傷牛罷,日暮咨嗟。”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雁門太守行》:“﹝ 王渙 ﹞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數。” 明 劉若愚 《酌中志·正監蒙難紀實》:“是時, 高公 已居林下,頗為咨嗟,然已無可奈何。”

感懷

(1) 感傷地懷念

感懷亡友

(2) 有所感觸。也指因感觸而產生的情緒

新春感懷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勝國

被滅亡的國家。《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鄭玄 註:“勝國,亡國也。”按,亡國謂已亡之國,為今國所勝,故稱“勝國”。後因以指前朝。 元 張養浩 《濟南龍洞山記》:“ 歷下 多名山水, 龍洞 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 靈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 隆山 牟公 應龍 ,得太史 李心傳 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王國維 《沉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順康 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致用之學。”

君臣

(1).君主與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陽禮教讓賦》:“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義;禮無違者,遂詣賓主之情。”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黃陶庵集外詩》:“當日君臣荒樂,文武酣嬉之狀,如遇目前。”

(2).中醫方劑中的主藥與輔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方制君臣何謂也? 岐伯 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雲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藥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吳金 害了個寒症, 陳小四 假意殷勤,贖藥調理。那藥不按君臣,一服見效, 吳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調飲啜》:“可見性好之物,多食不為祟也,但亦有調劑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與食較,則食為君而肉為臣。”詳“ 君臣佐使 ”。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胡為

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註:“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宋 蘇軾 《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駡,飲恨而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二折:“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 寳釵 聽著這話,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蓋 中國 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 歐洲 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守德

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序》:“是時 秦 章華 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今夫 宋玉 盛稱鄰之女,以為美色,愚亂之邪臣,自以為守德,謂不如彼矣。’”

守險

據守險要之地。《左傳·襄公十八年》:“不能戰,莫如守險。”《三國志·魏志·裴潛傳》:“ 太祖 問 潛 曰:‘卿與 劉備 俱在 荊州 ,卿以 備 才畧何如?’ 潛 曰:‘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閒守險足以為一方主。’”《南史·陳宜黃侯慧紀傳》:“ 隋 將 楊素 奮兵擊之,四十餘戰,爭 馬鞍山 及 磨刀澗 守險。”

地利

(1) 地理的優勢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2) 土地有利於種植作物的條件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人和

指人心歸一,上下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長歌

(1).放聲高歌。 漢 張衡 《西京賦》:“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 唐 李賀 《長歌續短歌》:“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髮。” 明 何景明 《贈鄭佐》詩:“ 老鄭 空同 客,長歌 北海 尊。” 清 鄒容 《和西狩》:“目瞑負多久,長歌招國魂。”

(2).篇幅較長的詩歌。 唐 司空圖 《馮燕歌》:“為感詞人 沉下賢 ,長歌更與分明説。”

一曲

(1).水流彎曲處。《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 集傳:“謂水曲流處。”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猶一彎。 劉半農 《游香山紀事詩》:“一曲橫河水,風定波光靜。”

(3).猶一隅。曲,局部,片面。《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楊倞 註:“一曲,一端之曲説。” 漢 桓寬 《鹽鐵論·論鄒》:“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之圓也。”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皇帝陛下奬引士倫,推崇世教,小藝片言之善,偏長一曲之材,皆欲養成,未嘗棄廢。”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原善上》:“人雖得乎全,其間則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於一曲。”

(4).猶一縷。 唐 張泌 《題華嚴寺木塔》詩:“一曲晚煙浮 渭水 ,半橋斜日照 鹹陽 。”

一首樂曲。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盃,彈琴一曲。”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頗通絲竹,彈得幾曲琵琶,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 沉祖棻 《高陽台·訪媚香樓遺址》詞:“青山幾點胭脂血,做千秋悽怨,一曲嬌嬈。” 艾青 《向太陽》詩:“我的靈魂,不論白日和黑夜,永遠的唱著一曲人類命運的悲歌。”

殷鑑

泛指可以作為後人鑑戒的往事

殷鑑不遠,在 夏後之世。——《詩·大雅·盪》

青史已書殷鑑在,詞人勞詠楚江深。——劉威《三閭大夫》

可資殷鑑

詩詞推薦

彰儀門原文_彰儀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