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百舌能為百鳥語,將臨夏至寂無鳴。
囀喉已過陽極盛,噤舌因於陰始生。
飛掠花間祇留影,棲停樹杪亦收聲。
順時而動順時靜,何有韓文不得平。
詩詞問答
問:《月令七十二候詩·其二十七·反舌無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七
參考注釋
百舌
鳥名。善鳴,其聲多變化。《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 高誘 註:“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以喻人雖多言無益於事也。” 唐 陸翬 《送胡八弟》詩:“孤帆影入江煙盡,百舌聲流浦樹新。” 宋 蘇軾 《安國寺尋春》詩:“臥聞百舌呼春風,起尋花柳村村同。” 清 陳維崧 《桃源憶故人·重遊惠山寄暢園懷秦對岩檢討》詞:“莫聽 楚 天百舌,千里同明月。”參見“ 百舌鳥 ”。
能為
(1).語出《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無能為也。”後用作能有所為或有所作為之意。《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則是王失之於 齊 而取償於 秦 也,而 齊 趙 之深讎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 唐 韓愈 《鄭群贈簟》詩:“法曹貧賤眾所易,腰腹空大何能為?”
(2).本領;能耐。《紅樓夢》第四八回:“為這點子小事弄的人家傾家敗產,也不算什麼能為。” 管樺 《清風店》二:“我不戴見這種人。他有多大能為,我不戴見他。”
百鳥
各種禽鳥。《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天美 禹 德而勞其功,使百鳥還為民田。”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廟應詔》詩:“野戍孤煙起,春山百鳥啼。”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一:“春風吹園雜花開,朝日照屋百鳥語。”
夏至
(1) 對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夏至點的時刻;對南半球的居民來說,指太陽到達冬至點的時刻
(2)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6月21或22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夜間最短
囀喉
(1).謂婉轉動聽地歌唱。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李袞 善歌,初於 江 外,而名動京師……及囀喉一發,樂人皆大驚曰:‘此必 李八郎 也。’遂羅拜階下。” 清 吳偉業 《王郎曲》:“最是囀喉偷入破,殢人腸斷臉波橫。”
(2).猶言說話。 唐 韓愈 《送窮文》:“私立名字,捩手覆羹,囀喉觸諱。”
極盛
非常盛大。 漢 蔡邕 《五靈頌》:“斂威揚德,愷悌之風。聖德極盛,騶虞乃彰。” 唐 牛肅 《紀聞·楊生》:“時方冬燎原,風勢極盛。” 清 聖祖 《御製<全唐詩>序》:“至 宋 初,撰輯《英華》,收録 唐 篇什極盛。”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金花夫人》:“四月十七日神誕,畫舫笙歌,禱賽極盛雲。”
噤舌
猶結舌。形容言語謹慎。 宋 葉適 《法度總論三·銓選》:“及其一旦之為是官,噤舌拱手,四顧吏胥,以問其所未嘗知之法令。”
飛掠
謂飛閃而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偶然見一二農夫乘著大車,縱轡遄行,趕著馬,‘嘟嘟嘟’飛掠而過。” 葉聖陶 《友誼》:“太陽已經落下去了,幾個蝙蝠開始在空中來回飛掠。”
留影
攝影留念(多用於照片題字)
樹杪
樹梢。《陳書·儒林傳·王元規》:“ 元規 自執檝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 唐 王維 《送梓州李使君》詩:“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漸沒。”
收聲
止聲;銷聲。《禮記·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十:“暮暗來客去,羣囂各收聲。”
順時而動
《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後因以“順時而動”謂順應時勢而行動。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順時而動,得意忘憂。”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順時而動,用晦而明。”
順時
謂順應時宜;適時。《左傳·成公十六年》:“禮以順時,信以守物。”《文選·王粲<從軍詩>之二》:“我軍順時發,桓桓東南征。” 李善 註:“順時,應秋以征也。《禮記》曰:‘舉事必順其時。’” 唐 元結 《治風詩·至慈》:“故莫由莫已,順時而理。”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 李炳彥 《三十六計新編·順手牽羊》:“這裡的‘微隙’,一般指突然新暴露出來的,‘微利’可能是原作戰方案中沒有具體考慮到的,具有來去順路、奪之順手、贏之順時(有利於主要作戰目標的完成,又出敵所料,能一舉可殲)的特點,指揮員則應審時度勢,靈活指揮。”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