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九日獨登城上台,南山望盡祇塵埃。
黃華雖富紛紛菊,綠蟻誰同灩灩杯。
時節獨催雙鬢雪,利名還見此心灰。
池陽星子多朋舊,能有音書萬里來。
詩詞問答
問:《九日獨登城上台感懷寄兄長·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九日
(1).九個太陽。古代神話,謂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堯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見《楚辭·招魂》、《山海經·海外東經》。 三國 魏 曹植 《愁霖賦》:“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 * 。” 晉 傅玄 《雜詩》:“暘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彎弓不射九日落,蒼蒼列象生毛羽。”
(2).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詩:“九日 龍山 飲,黃花笑逐臣。” 元 丁鶴年 《登定海虎蹲山》詩:“東海十年多契闊,西風九日獨登臨。”
上台
(1) 角色登台演出;到舞台或講台上去
上台表演
(2) 比喻出任官職或開始掌權(多含貶義)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塵埃
(1) 飛揚的塵土
塵埃傳播病菌
(2) ;比喻污濁的東西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唐· 杜甫《兵車行》
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蒙世俗之塵埃。
黃華
見“ 黃花 ”。
紛紛
(1) 多而雜亂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 高適《別董大》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一個接一個地,接二連三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灩灩
亦作“灩灩”。亦作“灔灔”。1.水光貌。 南朝 梁 何遜 《望新月示同羈》詩:“的的與沙靜,灧灧逐波輕。”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明 劉基 《再次韻和十六夜月》:“金波灧灧將流瓦,玉礫熒熒恰近簷。” 趙朴初 《朝天措·北海夜泛同臣贊上座》詞:“ 西湖 仿佛,濛濛煙樹,灔灔波光。”
(2).水浮動貌。 唐 張籍 《朱鷺》詩:“避人引子入深壍,動處水紋開灧灧。” 金 元好問 《後灣別業》詩:“童童翠蓋桑初合,灩灩蒼波麥已勻。” 冰心 《寄小讀者》十四:“偷閒劃舟,抬頭望一望灩灩的湖波,低頭看滴達滴達消磨時間的手錶,心靈中真是太苦了。”
(3).指飄動貌。 唐 元稹 《通州丁溪館夜別李景信》詩:“蠡琖覆時天欲明,碧幌青燈風灩灩。”
(4).水盈溢貌。 唐 李群玉 《長沙陪裴大夫夜宴》詩:“泠泠玉漏初三滴,灩灩金觴已半酡。” 宋 歐陽修 《雪晴》詩:“悠悠野水來,灔灔西溪闊。”
時節
(1) 季節;時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 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清明時節;秋收時節
(3) 時候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鬢雪
亦作“髩雪”。形容鬢髮斑白如雪。 唐 白居易 《別行簡》詩:“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 宋 李昴英 《賀新郎》詞:“老行要尋松竹伴,雅愛山翁鬢雪。” 清 方文 《曹子顧秘書見訪感舊》詩:“別來萬事滄桑改,老去重逢髩雪盈。” 清 李鄴嗣 《泊定海夜哭》詩之四:“江烽催鬢雪,野爨燎衣霜。”
利名
名利。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滿眼利名渾信運,一生狂盪恐難休。” 金 韓玉 《感皇恩》詞:“塵世利名,於身何有?老去生涯殢樽酒。”《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及至後邊風雲際會,超出泥塗,終日在仕宦途中、冠裳裡面馳逐富貴,奔驅利名。”
心灰
(1).佛教語。心上的塵埃。指心中的世俗雜念。 南朝 梁 蕭統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詩》:“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撲。”
(2).謂心如死灰。極言消沉。 唐 白居易 《冬至夜》詩:“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 宋 蘇軾 《次韻答黃安中兼簡林子中》:“老去心灰不復然,一麾江海意方堅。” 吳玉章 《辛亥革命》三:“同盟會的著名活動家 趙聲 在 廣州 起義失敗後生起病來,不久就在 香港 死了; 黃興 因事敗而心灰,束手無策。”
星子
細小物 b 〈方〉∶指星星
滿天星子
朋舊
朋友故舊。 南朝 宋 鮑照 《學陶彭澤體詩》:“但使尊酒滿,朋舊數相過。” 宋 蘇舜欽 《王子野行狀》:“家貧,柩不能還先塋,朋舊在要官者皆助之,遂得還京師。” 明 歸有光 《<尚書別解>序》:“余自南都下第歸,閉門掃軌,朋舊少過。” 章士釗 《<蘇報案始末記>敘》:“余今年七十有四矣,朋舊凋零,遂成孤孑。”
能有
反問語。古時多見於詩詞。 宋 周邦彥 《蘇幕遮·風情》詞:“隴雲沉,新月小。楊柳梢頭,能有春多少?” 宋 辛棄疾 《清平樂·木樨》詞:“打來休似年時,小窗能有高低,無頓許多香處,只消三兩枝兒。”
音書
音訊,書信。 唐 宋之問 《渡漢江》詩:“ 嶺 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三折:“都做了一春魚雁無訊息,不甫能一紙音書盼得。” 明 高明 《琵琶記·丹陛陳情》:“況隔千山萬水,生死存亡,雖有音書難寄。” 李大釗 《南天動亂適將去國憶天問軍中》詩:“風塵 河 北音書斷,戎馬 江 南羽檄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