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雲樓戲題八解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倚雲樓戲題八解原文

雲倚樓為實,樓倚云為虛。

二義相假借,誰能與分疏。

雲惟虛不定,樓以實可居。

實有象恆若,虛無形幻如。

雲樓與虛實,害不視厥初。

厥初定名時,倒置試思諸。

四字果孰真,五言聊戲書。

楞嚴八辨見,同異其然歟。

詩詞問答

問:倚雲樓戲題八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倚雲樓戲題八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九十

2. 一解

參考注釋

倚樓

倚靠在樓窗或樓頭欄幹上。 唐 杜甫 《江上》詩:“勳業頻看鏡,行 * 倚樓。” 宋 黃庭堅 《南鄉子·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詞:“諸將説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元 黃庚 《西州即事》詩:“一雨洗空碧,江城獨倚樓。”

倚雲

靠著雲。形容極高。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詩:“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聽。” 唐 高蟾 《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詩:“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宋 梅堯臣 《和張簿寧國山門六題·碧雲洞》:“誰將萬古倚雲劍,刺破蒼石天窗開。”

二義

(1).猶言次等、二流。 明 李贄 《雜說》:“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義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2).指另外的意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後例》:“凡雙聲疊韻之字,皆無二義。”

相假

(1).互相憑藉。《韓詩外傳》卷五:“夫鳥獸魚猶知相假,而況萬乘之主乎?而獨不知假此天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則豈不病哉?”

(2).互相借用。《後漢書·桓帝紀》:“若有擅相假印綬者,與 * 同棄市論。”

分疏

亦作“ 分疎 ”。1.辯白;訴說。《北齊書·祖珽傳》:“ 珽 自分疏,並雲與 元海 素相嫌,必是 元海 譖臣。” 唐 張鷟 《遊仙窟》:“娘子莫分疎。”《朱子語類》卷六六:“信也得,不信也得,無許多氣力分疎。” 魯迅 《墳·說鬍鬚》:“然而接著就招了改革家的反感,這也是應該的。我於是又分疏,一回,兩回,以至許多回。”

(2).指一樣一樣講清楚。《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來到 賈 家,把這兩項銀子交付與 賈婆 ,分疏得明明白白。”

(3).疏遠。《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本望君臣一體,若合符契,不圖今日分疏到此。”

不定

(1)

 

副詞,表示不肯定,後面常有表示疑問的詞或肯定和否定相疊的詞組

一天他不定來多少次

我明天還不定去不去呢!

(2)

 

不穩定

方向不定的風

心神不定

無形

(1) 沒有某事物的形式、名義而有相似作用的

無形的鞭策

(2) 不知不覺中

他們的小組無形中解散了

雲樓

(1).聳入雲霄的高樓。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琅邪台》:“ 琅邪 嶕嶢,屹若雲樓。” 隋 辛德源 《短歌行》:“馳射罷金溝,戲笑上雲樓。”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御氣雲樓敞,含風綵仗高。” 唐 李賀 《夢天》詩:“老兔寒蟾泣天色,雲樓半開壁斜白。”

(2).指海市蜃樓。 唐 黃滔 《水殿賦》:“還如玉闕,控鼇海以崢嶸;稍類雲樓,拔蜃江而聳峙。”

虛實

(1) 虛假和真實

(2) 多指對方的內部情況或勢力

探聽虛實

虛實盡知。——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紀》

料其虛實。——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以北虛實告。——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初定

(1).謂國家方始平定。《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廣彊庶孼,以鎮撫四海,用承衞天子也。” 漢 班固 《兩都賦序》:“大 漢 初定,日不暇給。”

(2).佛教謂入定之初。 唐 戴叔倫 《留宿羅源西峰寺示輝上人》詩:“山寂僧初定,廊深火自明。” 唐 李中 《宿鐘山知覺院》詩:“磬罷僧初定,山空月又生。”

倒置

顛倒位置、次序或關係

五言

(1).五德之言。《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孔 傳:“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於民以成化。”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納五言。”

(2).五個字的句子。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3).見“ 五言詩 ”。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其然

(1).猶言如此。《論語·憲問》:“子曰:‘其然,豈其然乎?’”《後漢書·黨錮傳序》:“若 范滂 、 張儉 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周書·王傑王勇等傳論》:“ 耿豪 、 王勇 ,不其然乎。”

(2).必如此。《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申豐 ﹞對曰:‘其然,將具敝車而行。’” 杜預 註:“其然,猶必爾。”

詩詞推薦

倚雲樓戲題八解原文_倚雲樓戲題八解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