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

作者:吳當 朝代:元代

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原文

湖上開軒接浪波,映階梅竹更婆娑。

潤留翠黛春雲合,寒入冰綃夜月多。

嘉實可供調鼎餗,長竿終自伴漁蓑。

清風三徑人如玉,越水吳山奈爾何。

詩詞問答

問: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的作者是誰?答:吳當
問: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吳當的名句有哪些?答:吳當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參考注釋

上開

元 代雜劇,腳色登場,開始表演,略稱“上開”。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一折:“[末抱監背劍冒雪上開]‘自家 韓信 的便是。’” 元 楊梓 《霍光鬼諫》第一折:“[正末重扮 霍光 帶劍上開]‘老夫 霍光 ,官拜大司馬。’”

浪波

波浪。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浪波急疾,高或滅嶠,遠浮數國,而渟於深淵,必將有以用之也,而竟若此何耶?”

婆娑

(1) 形容盤旋和舞動的樣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陳風·東門之枌》。毛傳:“婆娑,舞也。”

(2) 枝葉紛披的樣子

翠黛

(1).眉的別稱。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種青黑色礦物顏料)畫眉,故名。 唐 杜甫 《陪諸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詩之二:“ 越 女紅裙濕, 燕 姬翠黛愁。” 宋 秦觀 《南鄉子》詞:“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 明 葉憲祖 《鸞鎞記·閨詠》:“幾番盼殺 張京兆 ,翠黛留將懶自描。”

(2).指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 郁達夫 《沉淪》四:“半痕新月,斜掛在西天角上,卻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樣子。”

(3).黑綠色。 唐 皮日休 《太湖詩·石板》:“似將翠黛色,抹破 太湖 秋。” 宋 史達祖 《雙雙燕·詠燕》詞:“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嵐光浮翠黛,塔勢界金繩。”

雲合

雲集;集合。 漢 揚雄 《解嘲》:“天下之士,雷動雲合。” 宋 岳珂 《桯史·鄭廣文武詩》:“海寇 鄭廣 ,陸梁 莆福 間,颿駛兵犀,雲合亡命,無不一當百,官兵莫能制。” 章炳麟 《中華民國解》:“且方今社會革命之聲遍布 歐 土……一朝雲合,勢如燎原。”

冰綃

薄而潔白的絲綢。 唐 王勃 《七夕賦》:“停翠梭兮卷霜縠,引鴛杼兮割冰綃。” 宋 張孝祥 《雨中花慢》詞:“認得蘭皋瓊珮,水館冰綃。”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教婿覓封》:“淚染冰綃,愁濃緑蟻,為功名難免別離。” 郭沫若 《黃山之歌》:“冰綃點綴銀繡球,清香來自野薔薇。”

嘉實

佳美的果實。 南朝 梁 丘遲 《芳樹詩》:“芳葉已漠漠,嘉實復離離。” 唐 謝偃 《高松賦》:“流膏可咀,嘉實可薦。” 明 劉基 《題梧桐折枝翎毛圖》詩:“鳳鳥不來嘉實晚,小禽啣上最高枝。” 清 王韜 《淞隱漫錄·尹瑤仙》:“嗚呼!春花謝艷,嫣質易凋;秋林隕風,嘉實首墮。吁!可悲已!”

調鼎

(1).烹調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余見宰人嘆曰:‘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鼎,而有賢不肖之殊。’” 唐 劉禹錫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詩:“侍膳曾調鼎,循陔更握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左傳》:‘ 晏子 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八:“《農桑通訣》曰:又一種澤蒜,可以香食。 吳 人調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國家。語本《韓詩外傳》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 湯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元 薩都剌 《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士贊》詩:“未經調鼎休惆悵,會見留酸到子孫。” 清 張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韻》:“自此期調鼎,無端怨失弓。”

(3).指治理國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詩:“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

漁蓑

亦作“ 漁簔 ”。漁人的蓑衣。 宋 蘇軾 《乘舟過賈收水閣收不在見其子》詩之一:“青山來水檻,白雨滿漁蓑。” 明 文徵明 《江天暮雪》詩:“寧知風浪高,但道漁蓑好。” 明 楊慎 《十二月廿三日高嶢大雪》詩之二:“佳句漁簑憐 鄭谷 ,中庭鶴氅立 王恭 。” 清 孫枝蔚 《式廬詩為石仲昭明府訪方爾止處士而作》:“甲第雲中連白日,漁簑雪裡傲朱緋。”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三徑

亦作“ 三逕 ”。 晉 趙岐 《三輔決錄·逃名》:“ 蔣詡 歸鄉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 求仲 、 羊仲 從之游。”後因以“三徑”指歸隱者的家園。 晉 陶潛 《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 唐 蔣防 《題杜賓客新豐里幽居》詩:“退跡依三逕,辭榮繼二 疏 。” 宋 蘇軾 《次韻周邠》:“南遷欲舉力田科,三徑初成樂事多。”《花月痕》第十五回:“旁邊掛著一副對聯是:一簾秋影淡於月,三徑花香清欲寒。”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崧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詩詞推薦

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原文_賦梅竹軒寄太史楊公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