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齋即事

作者:婁寅亮 朝代:宋代

止齋即事原文

居與仙岩鄰,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頻禮數。

指點覓餘跡,行行道其故。

是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軒每相顧。

嗟哉往來者,寧不忝屍素。

詩詞問答

問:止齋即事的作者是誰?答:婁寅亮
問:止齋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遇韻

2. 清曾唯《東甌詩存》卷一

參考注釋

岩路

山路。 南朝 梁 陶弘景 《尋山志》:“乃乘興而遂往,遵巖路以遠遊。” 宋 朱熹 《雲谷雜詩·登山》:“不辭青鞋穿,陟此巖路永。巖路永且躋,中情何耿耿。”

相及

(1).謂嫁娶。《國語·晉語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韋昭 註:“相及,嫁娶也。”

(2).相關聯,相牽涉。《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孔穎達 疏:“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

(3).互相干犯。《禮記·禮運》:“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

(4).猶相繼。《史記·春申君列傳》:“父子老弱係脰束手為羣虜者相及於路。”《後漢書·宋弘傳》:“ 弘 推進賢士 馮翊 桓梁 三十餘人,或相及為公卿者。” 李賢 註:“及猶繼也。”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二:“斷蓬孤自轉,寒雁飛相及。”

(5).趕上;達到。《後漢書·彭寵傳》:“營相去百里,其勢豈可得相及?比若還,北軍必敗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諸人相與追之, 阮 ( 阮裕 )亦知時流必當逐己,乃遄疾而去,至 方山 不相及。”《元典章·兵部三·站戶》:“緣前項逃乏站戶,始自本院奏準,至今相及二年,未經簽補。”

(6).指相遇。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李青蓮詩》:“然 青蓮 集中無一字與 子儀 往來者……即或道遠不相及,而 子儀 救釋之後,何又無一字述其恩、記其事?”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禮數

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指點

指示;點明

舟人指點。——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指點兩峰。——《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行行

(1).不停地前行。《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宋 張孝祥 《鷓鴣天》詞:“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簾第幾重?” 陳毅 《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行行過 太行 ,迢迢赴 延安 。”

(2).指情況進展或時序運行。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逯欽立 註:“行行,漸漸。” 唐 王建 《行見月》詩:“月初生,居人見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強半馬上看盈缺。”

(3).猶言走一走。《西遊記》第五二回:“ 老君 笑道:‘這猴兒不去取經,卻來我處何乾?’ 行者 道:‘取經取經,晝夜無停;有些阻礙,到此行行。’”

(4).行旅。 宋 梅堯臣 《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詩:“以此贈行行,無酒勿我怪。”

(1).每行。 唐 韓愈 《柳溪》詩:“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 明 袁凱 《京師得家書》詩:“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歸鄉。” 林庚白 《坡行即目》詩:“炊煙燹後行行淚,物價兵間寸寸金。”

(2).各行各業。參見“ 行行出狀元 ”。

剛強負氣貌。《論語·先進》:“ 子路 ,行行如也; 冉有 、 子貢 ,侃侃如也。子樂。” 何晏 集解:“ 鄭 曰:‘樂各盡其性,行行,剛強之貌。’” 唐 元稹 《青雲驛》詩:“上天勿行行,潛穴勿悽悽,吟此青雲諭,達觀終不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明日,拘牒已至, 趙 行行殊不置意。”

梅雨

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續較長的陰雨天氣,正值梅子黃熟,故稱

排空

沖向天空,高升到天空中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瀑布

從山崖上直流下來像懸掛著的布匹似的水

直至源流之處,乃是一股瀑布飛泉。——《西遊記》

常生

(1).長生不老。《列子·天瑞》:“生者不能生,化者不能化,故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雲笈七籤》卷八:“太漠為玄重之根,開陰為常生之源。”

(2).一定的生性。《六韜·文啟》:“天有常形,民有常生。”

(3).即 常生子 。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 常生 降志於執鞭, 莊公 藏器於小吏。”

(4).固定的財產。《管子·法禁》“身無職事,家無常姓” 唐 尹知章 註:“姓,生也。身既無職事,家又無常生。”參見“ 常姓 ”。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輶軒

(1).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種輕車。 漢 揚雄 《答劉歆書》:“嘗聞先代輶軒之使,奏籍之書皆藏於 周 秦 之室。”《文選·左思<吳都賦>》:“輶軒蓼擾,彀騎煒煌。” 李周翰 註:“輶軒,輕車也。”《新唐書·陳子昂傳》:“則莫如擇仁可以恤孤、明可以振滯、剛不避彊御、智足以照姦者,然後以為使,故輶軒未動,而天下翹然待之矣。” 清 姚鼐 《萬年庵次劉石葊韻以呈補山》:“前輩輶軒過,風流憶宛然。” 柳亞子 《<盛湖竹枝詞>題辭》之十二:“乘風問俗周詳甚,應有輶軒異代求。”

(2).古代使臣的代稱。《文選·張協<七命>》:“語不傳於輶軒,地不被乎正朔。” 李善 注引《風俗通》:“ 秦 周 常以八月輶軒使採異代方言,藏之秘府。”《新唐書·高季輔傳》:“為政之道,期於易從,不恤其匱,而須其廉,正恐巡察歲出,輶軒繼軌,而侵漁不息也。” 章炳麟 《<新方言>序》:“ 錢曉徵 蓋志輶軒之官守者也,知古今方言不相遠,及其作《恆言録》,沾沾獨取史傳為徵,亡由知聲音文字之本柢。”

相顧

(1).相視;互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乃稱 史遷 著書,諮 東方朔 ,於是 桓譚 之徒,相顧嗤笑。” 唐 白居易 《長恨歌》:“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嗣聞為余,皆相顧欷歔曰:‘此老尚無恙耶!此吾儕命蹇故也。’”

(2).互相照顧;互相照應。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古今小說·吳保全棄家贖友》:“平時酒杯往來,如兄若弟;一遇虱大的事,才有些利害相關,便爾我不相顧了。” 清 閻爾梅 《出都門往游西山》詩:“二僕攜書隨行緩,相隔一里不相顧。”《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流賊橫行久,獷而眾,不可輕敵。吾觀其陣大,首尾不相顧。”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來者

(1) 將來的事或人

來者猶可追

使來者讀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 前來的人或物

來者不拒

不忝

不辱;不愧。《孔叢子·執節》:“不忝前人,不泯祖業,豈徒一家之賜哉?” 唐 黃滔 《華岩寺開山始祖碑銘》:“有徒三十人,皆肅肅可觀,不忝師門。” 清 林昌彝 《亭檻詞三章》之一:“高爵厚祿居不忝,腰懸金印稱公侯。”

屍素

(1).謂居位食祿而不盡職。常用作自謙之詞。 三國 魏 鍾繇 《上漢獻帝自劾書》:“屍素重祿,曠職廢任。” 唐 白居易 《讓絹狀》:“臣食國家厚祿,居陛下清官,每月俸錢,尚慙屍素,無名之貨,豈合苟求。” 宋 岳飛 《奏辭開府札子》:“每懷屍素之憂,未効毫分之報。”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彼保傅令僕備位屍素,不克分君父之憂,因當引為己咎。”

(2).指居位食祿不盡職的人。《陳書·後主紀》:“政刑日紊,屍素盈朝,躭荒為長夜之飲。” 林紓 《答某公書》:“豈忍割棄可戀之日,冒沾屍素之祿,以遽遠老母!”參見“ 尸位素餐 ”。

詩詞推薦

止齋即事原文_止齋即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