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新正祈谷前一日詣齋宮作·其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太和玉輦啟平明,鍾應午門始發鯨。

西北諸蕃哈薩克,排班跪送式儀程。

詩詞問答

問:《甲午新正祈谷前一日詣齋宮作·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十七

2. 乘大禮轎出宮至太和門前御玉輦啟行午門鳴鐘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玉輦

天子所乘之車,以玉為飾。 晉 潘岳 《籍田賦》:“天子乃御玉輦,蔭華蓋。” 唐 杜牧 《洛陽長句》詩之二:“ 連昌 繡嶺 行宮在,玉輦何時父老迎?” 清 納蘭性德 《王明君》詩:“椒庭充選後,玉輦未曾迎。”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 楚山孤。——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午門

宮城的正門

午門會審

西北

方位名,介於西和北之間。特指中國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諸蕃

指邊疆各少數民族。《新唐書·吐蕃傳上》:“且 莫賀延磧 袤二千里,無水草,若北接虜, 唐 兵不可度而北,則 伊西 、 北庭 、 安西 諸蕃悉亡。”

排班

排隊,排成佇列;依班次或班級排列

詩詞推薦

甲午新正祈谷前一日詣齋宮作·其一原文_甲午新正祈谷前一日詣齋宮作·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