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皇五帝道功崇,歷代君王懋建中。
雖是乘除撫人世,莫非兢業代天工。
由來觀德視遷廟,用以陳年新閟宮。
更憶戴黃教易瓦,載聞刻羽發調桐。
考經聖祖加之位,敬法世宗祀以躬。
樂亮禮章溯古制,牲蠲幣量冀神通。
落成蒞止攄誠恪,蕆祀虛徐仰顯融。
周監在殷殷監夏,難諶益切惕予衷。
詩詞問答
問:《重修歷代帝王廟告成既奉神御復位爰以春祭恭臨式瞻實枚用申誠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排律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八
2. 舊制葺廟瓦皆甃用純綠茲以新正殿易蓋黃瓦
參考注釋
三皇五帝
泛指遠古時代的帝王。《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呂氏春秋·禁塞》:“上稱 三皇 王帝 之業,以愉其意。” 唐 杜甫 《劍門》詩:“ 三皇 五帝 前,雞犬各相放。” 毛 *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自從 盤古 開天地, 三皇 五帝 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詳“ 三皇 ”、“ 五帝 ”。
歷代
(1) 以往各代
歷代王朝
(2) 過去的整個年代
歷代名畫
君王
古稱天子或諸侯
君王為人不忍。——《史記·項羽本紀》
君王與沛公飯。
建中
謂建立中正之道,以為共同的準則。《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蔡沉 集傳:“立中道於天下。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玄默無為,端拱思道……厚下以立本,推誠而建中。”
雖是
雖然。《水滸傳》第三二回:“雖是你們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難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家伯雖是回過幾次家鄉,卻沒有帶家眷。”
乘除
(1) 求積與等分的運算
(2) 打算;算計
另有乘除,別有耳目
(3) 比喻自然界中的盛衰變化,此消彼長
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人世
整個人類社會;人類世界
降生人世
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莫非
(1) ——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
你不贊成?你莫非不為全社著想?
(2) ——表示疑惑不定的推測語氣,相當於“別不是”
莫非這事就是他們幹的?
兢業
謹慎戒懼。“兢兢業業”的省語。《陳書·宣帝紀》:“今便肅奉天策,欽承介圭。若據滄溟,踰增兢業。” 明 劉基 《甘露頌》:“深惟上天付畀之重,夙夜兢業,思與群臣庶民鹹躋雍熙,以承天眷。”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長以兢業心,了彼清浄理。”
天工
天然形成的高超技藝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觀德
觀察德行。《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史記·樂書》:“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張守節 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山雲特起,八卦成形。鳳凰于飛,九州觀德。”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與為人後》:“為人子者之絶本生之斬衰……屏而黜之,使不得與於觀德之列,不亦可乎?”
遷廟
(1).古代太廟中專門供奉、祭祀被遷神主之廟殿。也稱遠廟。太廟之制,中為始祖或太祖,為不遷之主,左右三昭三穆,自天子之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之祖共六代。天子薨,其子繼位,則遷新死之天子神主入祀太廟為第六代,而遷原第一代神主入遷廟。《孔叢子·巡狩》:“或以遷廟之主行,載於齋車,每舍奠焉。”《舊唐書·禮儀志五》:“遷廟、親廟,皆出太祖之後,故得合食有序,尊卑不差。” 清 許宗彥 《周廟祧考》:“遠廟者,遠於廟。自正廟而遷之於祧,謂之遷,故祧曰遷廟。”
(2).謂遷移新死天子的神主入祀太廟,遷移其高祖之祖的神主入祀遷廟,並依次遷移原昭穆神主位置的儀式。《大戴禮記·諸侯遷廟》:“擯者曰:‘遷廟事畢,請就燕。’”《漢書·韋玄成傳》:“誠以為遷廟合祭,久長之策, 高皇帝 之意,乃敢不聽?”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祔》:“《遷廟》一篇,新死者自殯宮遷於廟,當遷者自舊廟遷於新廟,皆用此禮。其曰‘從至於廟’,雖殯宮亦稱廟,實不專指殯宮也。”
陳年
積存多年的
陳年八輩子的老話
陳年舊例
閟宮
神廟。《詩·魯頌·閟宮》:“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毛 傳:“閟,閉也。先妣 姜嫄 之廟在 周 ,常閉而無事, 孟仲子 曰:是禖宮也。” 鄭玄 箋:“閟,神也。 姜嫄 神所依,故廟曰神宮。” 唐 李德裕 《題冠蓋里》詩:“偶來 冠蓋里 ,媿是舊三公,自喜無兵術,輕裘上閟宮。”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古民神思,接天然之閟宮,冥契萬有,與之靈會,道其能道,爰為詩歌。”
憶戴
比喻想念友人。 唐 錢起 《山齋讀書寄時校書杜叟》詩:“憶 戴 差過 剡 遊仙慣入壺。” 唐 李端 《宿薦福寺東池有懷故園》詩:“繫舟偏憶 戴 ,炊黍願期 張 。”參見“ 訪戴 ”。
黃教
藏 族地區喇嘛教的一派。十四世紀末 宗喀巴 所創,是喇嘛教中最大的教派。 清 趙翼 《劉蔭萱遠寄藏佛一尊賦謝》詩:“其俗家家修浄業,大乘黃教小紅教。” 清 昭槤 《嘯亭雜錄· * 掣籤》:“ 西藏 喇嘛自 宗卡卜 興揚黃教,其徒 * 、 班禪額爾德呢 率言永遠轉生以嗣其教。”
發調
(1).徵調(物資或人員)。《後漢書·朱穆傳》:“京師諸官費用增多,詔書發調或至十倍。”《三國志·魏志·王脩傳》:“ 膠東 令 公沙盧 宗彊,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三國志·魏志·曹洪傳》“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初, 太祖 為司空時,以己率下,每歲發調,使本縣平貲。”
(2).發出的曲調。 唐 白居易 《夜聞歌者》詩:“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絶。”
(3).指出口,出聲。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無眼之棋,死棋也,看不動情,唱不發調者。”
(4).表現的情調。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頎》:“工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秀,雜歌鹹善,玄理最長。”
聖祖
(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開國的高祖。《漢書·王子侯表上》:“大哉,聖祖之建業也!後嗣承序以廣親親。”《孔子家語·賢君》:“ 孔子 曰:‘昔者 夏桀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晉書·樂志上》:“赫赫太上,巍巍聖祖。” 明 何景明 《送劉御史按淮陽諸郡》詩:“臺臣今按地,聖祖舊開疆。”
(2).對 老子 的尊稱。道教本稱 老子 為 太上老君 。 唐高宗 時追尊為 太上玄元皇帝 ,至 玄宗 時又加號為 大聖祖玄元皇帝 。 宋真宗 時,因 唐 故事,上徽號為 九天司命天尊 ,後又追尊為 聖祖天尊大帝 。世因簡稱“聖祖”。 唐 王維 《賀古樂器表》:“伏惟 開元 天寳 聖文 神武應道皇帝 陛下,居皇建之極中,得混成之大道;奉先天之 聖祖 ,玄化協於無為;育率土之羣生,至仁侔於陰騭。”
宗祀
(1).謂對祖宗的祭祀。《孝經·聖治》:“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宋書·武帝紀中》:“ 夷羿 乘釁,盪覆王室,越在南鄙。遷於 九江 。宗祀絶饗,人神無位。”《漢書·敘傳上》:“夫以匹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機,而全宗祀於無窮,垂策書於春秋。”《醒世恆言·小水灣天狐詒書》:“倘違吾言,自罹羅網,顛覆宗祀,雖及泉下,誓不相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吾不忍吾家之宗祀,自此而絶也。”
(2).泛指各種祭祀。《漢書·兒寬傳》:“陛下躬發聖德,統楫羣元,宗祀天地,薦禮百神,精神所鄉,徵兆必報,天地並應,符瑞昭明。”
禮章
(1).禮儀規章。《後漢書·皇后紀下·桓帝懿獻梁皇后》:“結婚之際,有命既集,宜備禮章,時進徵幣。”
(2).禮樂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經典禮章,跨 周 轢 漢 , 唐 虞 之文,其鼎盛乎!”
古制
古時的法式制度。《漢書·平帝紀》:“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李衛公問對》卷中:“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古制如此。”《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頭講,便不是照國初舊風……也不是照前朝古制。” 魯迅 《花邊文學·洋服的沒落》:“恢復古制罷,自 黃帝 以至 宋 明 的衣裳,一時實難以明白。”
神通
佛教指神佛具有的神奇能力,今指出奇的手段或本領
大顯神通
老栓倒覺得爽快,仿佛一旦變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給人生命的本領似的。—— 魯迅《藥》
落成
古代宗廟、宮室蓋好時所行的祭禮。始成的意思
凡房屋建造完成都叫落成
蒞止
來臨。 唐 劉禹錫 《武陵北亭記》:“﹝ 竇公常 ﹞蒞止三月,以碩畫佐元侯平裔夷,降渠魁。”
攄誠
猶竭誠。
虛徐
(1).從容不迫;舒緩。《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 郭璞 註:“雍容都雅之貌。”按,今本《詩·邶風·北風》作“其虛其邪”。《淮南子·原道訓》“原流泉浡,沖而徐盈” 漢 高誘 註:“沖,虛也。始出,虛徐流不止,能漸盈滿。” 唐 張說 《崔禮部園亭得深字》:“窈窕留清館,虛徐步晚陰。” 宋 司馬光 《奉和大夫同年張兄會南園詩》:“茂林穿繚繞,微徑步虛徐。”
(2).舒展;舒敞。 唐 杜甫 《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虛徐五株態,側塞煩胸襟。”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岡東錄》:“樓北小室虛徐,疏櫺秀朗,蓋 靜照軒 也。”
(3).遲疑;盤旋。《文選·班固<幽通賦>》:“承靈訓其虛徐兮,佇盤桓而且俟。” 李善 註:“虛徐,狐疑也。” 唐 岑參 《秋夕聽羅山 * 三峽流泉》詩:“繞指弄嗚咽,青絲激潺湲;演漾怨 楚 雲,虛徐韻秋煙。” 宋 蘇軾 《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虛徐演漾,以汎汝之軒窗欄楯幔帷而不去也。”
顯融
顯明;顯著。《國語·周語下》:“度於天地,而順於時動,和於民神,而儀於物則,故高朗令終,顯融昭明。” 韋昭 註:“融,長也。” 漢 徐幹 《中論·審大臣》:“夫以聖人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頌》:“陽德顯融,歛戢群隂。”
殷監
見“ 殷鑑 ”。
難諶
不能信任。《書·鹹有一德》:“嗚呼!天難諶,命靡常。” 孔穎達 疏:“以其無常,故難信。” 唐 楊炯 《唐贈荊州刺史成知禮神道碑》:“將蹈九州,平三階,豈意大和交薄,而天道難諶,降年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