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鴻溝

作者:楊傑 朝代:宋代

過鴻溝原文

楚漢區區別土疆,誰知盛德勝兵強。

乾坤混一歸真主,郡國平分亦假王。

地底泉源通汜水,道旁碑石屬滎陽。

如今四海都無外,農入春田失戰場。

詩詞問答

問:過鴻溝的作者是誰?答:楊傑
問:過鴻溝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過鴻溝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漢區

(1).指廣袤的霄漢。 南朝 梁 陶弘景 《雲上之仙風賦》:“於是漢區動御,月軌驚文,浮虛入景,登空汎雲。”

(2).指 漢 族聚居的地區。《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1期:“ 雲南 邊疆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與 漢 區不同。”

區別

差別;不同之處

固有區別

沒有區別

土疆

領土;疆界。《詩·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徹 申伯 土疆。” 三國 魏 曹植 《漢武帝贊》:“威振百蠻,恢拓土疆。”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軍賞罰》:“國家所取,惟土疆爾。”《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海疆一帶,小民不安……主上因我熟悉土疆,命我前往安撫。”

盛德

(1) 崇高的品德

君子盛德

(2) 深厚的恩德

足感盛德

勝兵

指能充當兵士參加作戰的人。《漢書·西域傳上·婼羌》:“戶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勝兵者五百人。”《梁書·馮道根傳》:“率鄉人子弟勝兵者,悉歸 高祖 。”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於是上令教兩 淮 民兵萬弩手,而公選勝兵七千八十九人,參之軍制,束以隊伍,別以事藝,嚴以訓練。”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 金陵 人口一千五十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則得勝兵二十一萬五百。”

(1).打勝仗的部隊。《孫子·形》:“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三國志·魏志·賈詡傳》:“﹝ 張繡 ﹞問 詡 曰:‘ 繡 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

(2).猶精兵。《戰國策·魏策三》:“臣聞 魏氏 悉其百縣勝兵,以止戍 大梁 ,臣以為不下三十萬。”《舊唐書·太宗紀上》:“師次於 涇陽 ,勝兵九萬,破胡賊 劉鷂子 ,並其眾。”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詩:“地靈人秀古所臧,勝兵可使酒可嘗。”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四》:“夫我之邊且延袤以千里計,守東而西潰,守西而東潰,五里置堠,十里傳烽,積而一路一將,即使勝兵滿千,而彼飄忽騰捷,立以十倍來,不可支矣。”

乾坤

(1) 天地

扭轉乾坤

(2) 男女

混一

(1) 不同事物混雜成一體

(2) 統一,也指統一天下

混一諸侯

歸真

(1).還其本來的狀態。 漢 班固 《東都賦》:“遂令海內棄末而反本,背偽而歸真。” 南朝 梁 謝鎮之 《重與顧道士書》:“滅俗歸真,必反其俗。” 唐 劉長卿 《故女道士婉儀太原郭氏輓歌詞》:“作范宮闈睦,歸真道藝超。”

(2).佛教語。謂死。後泛稱人的死亡。《釋氏要覽·送終·初亡》:“釋氏死謂涅盤、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 唐 楊炯 《溫江縣令任晃神道碑》:“百年夭枉,一旦歸真。” 宋 蘇軾 《寶月大師塔銘》:“瑩然摩尼,歸真於土。” 清 趙翼 《王惺園相公輓詩》:“鼇項科名位秉鈞,何期致政遽歸真。”

郡國

郡和國的並稱。 漢 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 南北朝 仍沿郡、國並置之制,至 隋 始廢國存郡。後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史記·酷吏列傳》:“上乃拜 成 為關都尉。歲餘, 關東 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值 寧成 之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 唐 元稹 《夏陽縣令陸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銘》:“當 乾元 、 廣德 之間,郡國多事。” 清 劉逢源 《郭泰》詩:“博帶雍容七尺身,遨遊郡國擅人倫。”

平分

對等均分;對半分

平分土地

假王

暫署的、非正式受命的王。《史記·陳涉世家》:“乃以 吳叔 為假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齊 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 楚 ,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 唐 羅隱 《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詩之一:“已聞旰食思真將,會待畋游致假王。”

地底

(1).指大地的低凹處。 漢 揚雄 《甘泉賦》:“漂 龍淵 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 唐 杜甫 《北征》詩:“ 邠郊 入地底, 涇水 中盪潏。” 浦起龍 註:“ 邠州 在 鳳翔 東北,入地底,正顯四面之高。” 明 何大復 《畫魚》詩:“ 禹門 天池 雲霧裡,白晝雷霆行地底。”

(2).地面之下。 唐 李白 《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郭沫若 《爐中煤》詩:“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泉源

(1) 泉水的源頭

(2) 河流上游處的水源

(3) 比喻力量、知識、感情等的來源或產生原因

我們的學院是…人文學和科學的取之不盡的泉源

碑石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潁水》:“廟前有碑,碑石金生。 乾寳 曰:‘黃金可採,為 晉 中興之瑞。’”《南史·蕭恭傳》:“是夜聞數百人大叫碑石下,明旦視之,碑湧起一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三字經》:“ 西奈山 ,顯神蹟,命 摩西 ,造碑石。” 葉聖陶 《登雁塔》:“單說那碑石經歷了一千四百年,文字還很完整,筆畫還有鋒棱,可見石質之堅緻。”

(2).特指墓碑。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一:“《太尉楊震碑》云:‘敢慕 奚斯 之追述,樹碑石於墳道。’則又承 揚子 誤焉。” 何其芳 《畫夢錄·墓》:“快下山的夕陽如柔和的目光,如愛撫的手指從平疇伸過,從林葉探進來,落在溪邊一個小墓碑上,摩著那白色的碑石。”

滎陽

縣名,在河南

如今

在這些日子裡;現在,當今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項羽本紀》

如今咱們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學生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都無

倘無,若無。 宋 辛棄疾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送之》詞:“晚歲躬耕不怨貧,隻雞斗酒聚比隣。都無 晉 宋 之間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鄧廣銘 箋註:“‘都無’當作‘倘無’解。 陶淵明 生於 東晉 末年,卒於 劉宋 初年。其時內多篡弒之禍,而北方則先後分處於 十六國 統治下……故 稼軒 作此設詞,以為若無 晉 宋 之間事,則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春田

(1).春季的田獵。《禮記·曲禮下》:“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羣,士不取麛卵。”《周禮·夏官·大司馬》“遂以蒐田” 漢 鄭玄 註:“春田為蒐。” 南朝 梁 庾肩吾 《為武陵王拜儀同章》:“都尉春田,猶居塞外;單于冬獵,不入 漁陽 。”

(2).春季的田地。《宋書·周朗傳》:“春田三頃,秋園五畦。” 唐 王維 《輞川別業》詩:“不到 東山 向一年,歸來纔及種春田。” 唐 皎然 《送張孝廉赴舉》詩:“春田休學稼,秋賦出儒宮。”

戰場

交戰的場所

開赴戰場

身外即戰場。——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詩詞推薦

過鴻溝原文_過鴻溝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