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雪原文
飛泉落萬山,巨石當其垠。
匯池可半畝,風過生漣淪。
白屋架池上,視聽皆絕塵。
名之千尺雪,遐心企隱人。
分卷複合藏,在一三來賓。
境佳泉必佳,竹壚亦可陳。
俯清酌甘冽,忘味乃契神。
披圖謂彼三,天一何疏親。
詩詞問答
問:千尺雪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千尺雪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四
2. 寒山田盤熱河西苑皆有千尺雪各繪為四卷合藏而分貯其所每坐一處則三景皆在目中也
參考注釋
飛泉
(1).谷名。《楚辭·遠遊》:“吸 飛泉 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洪興祖 補註引 張揖 曰:“ 飛泉 , 飛谷 也。在 崑崙 西南。” 漢 王褒 《九懷·通路》:“北飲兮 飛泉 ,南采兮芝英。” 漢 司馬相如 《大人賦》:“互折窈窕以右轉兮,橫厲 飛泉 以正東。”
(2).噴泉。《後漢書·耿恭傳》:“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南史·何胤傳》:“ 胤 以 若邪 勢處迫隘,不容學徒,乃遷 秦望山 ,山有飛泉,迺起學舍。”
(3).瀑布。 唐 白居易 《與元微之書》:“流水周於舍下,飛泉落於簷間。” 明 王猷定 《姑山草堂歌》:“我鄉 * 之山四百里,上有百道神功之飛泉。” 陳毅 《題<長征會師圖>》詩:“上有無盡之高峰,中有百道之飛泉。”
漣淪
細微的波紋。 唐 柳宗元 《晉問》:“其有乘化會神,振拔漣淪,摛奇文,出怪鱗,騰飛濤而上逸,生電雷於龍門者,猶仰綸飛繳,頓踏而取之,莫不脫角裂翼,呀嚇匍匐。”
屋架
用於屋頂結構的桁架,它承受屋面和構架的重量以及作用在上弦上的風載
視聽
(1) 看和聽
視聽效果
(2) 看到的和聽到的
以正視聽
(3) 指視力和聽力
視聽不衰
絕塵
超絕塵路,即與人世隔絕
許由務光非絕塵也。—— 清· 黃宗羲《原君》
千尺
極言其深、高、長。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倫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 南山 。”
遐心
(1).與人疏遠之心。《詩·小雅·白駒》:“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朱熹 集傳:“毋貴重爾之音聲,而有遠我之心。” 明 湯顯祖 《答門人桂仲雅書》:“我所思兮在 桂林 ,乃三年不通一問,而有遐心耶?” 清 陳確 《哭長翁叔父文》:“徒以山川遼越,音問久疏,二十年來,窅如隔世。叔父遽疑其有遐心。”
(2).避世隱居之心。 南朝 齊高帝 《塞客吟》:“悟樊籠之或累,悵遐心以棲遠。” 宋 陳師道 《寄答王直方》詩:“懷祿有遐心,從俗無遠韻。”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得》之八:“忽忽生遐心,終朝閟金玉。”
(3).放逸不羈之心。 漢 張衡 《思玄賦》:“收疇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不遐心。”《晉書·元帝紀論》:“或高旌未拂,而遐心斯偃,迴首朝陽,仰希乾棟,帝猶六讓不居,七辭而不免也。”
(4).廣闊的胸襟。 清 黃宗羲 《蔣萬為墓志銘》:“ 萬為 之文,御以遐心,主以理骨,儼然大家體裁也。”
隱人
隱逸之人。 漢 劉向 《列仙傳·方回》:“ 方回 者, 堯 時隱人也。” 宋 蘇軾 《方山子傳》:“ 方山子 , 光 黃 間隱人也。” 明 李東陽 《與李士常書》:“又不能杜門自謝,遠同隱人。” 清 吳敏樹 《新修呂仙亭記》:“而 岳 之湖上,固傳有仙人往來之語矣。得非隱人高士,出沒江湖間,人乃目之為仙歟?”
複合
合在一起;結合起來:~詞ㄧ~元音ㄧ~材料。來賓
來訪的客人
招待來賓
竹壚
見“ 竹爐 ”。
清酌
古代祭祀所用的清酒。《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孔穎達 疏:“言此酒甚清澈,可斟酌。”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孝曾孫 稹 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於曾祖 岐州 參軍府君。” 宋 蘇軾 《送張龍公祝文》:“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敢昭告於昭靈侯 張公 之神。” 章炳麟 《沉藎哀辭》:“謹以清酌庶羞奠國士 沉君 之靈。”
甘冽
亦作“ 甘洌 ”。甘美清澄。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劉道昌》:“忽有泉涌於庭,極甘冽。”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解池神祠加號》:“又有淡泉二區,味甚甘洌。” 清 劉大櫆 《浮山記》:“中有泉,甘冽異於他水。”
忘味
忘記美味。多形容沉浸於優美音樂中的精神狀態。語本《論語·述而》:“子在 齊 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漢 班固 《幽通賦》:“ 虞 《韶》美而儀鳳兮, 孔 忘味於千載。” 唐 張鷟 《遊仙窟》:“一時忘味, 孔丘 留滯不虛;三日繞樑, 韓娥 餘音是實。” 宋 王禹偁 《大合樂賦》:“若非審音以知政,安能制禮而作樂,聽之忘味,佞邪之道弗興。”
披圖
展閱圖籍、圖畫等。《後漢書·盧植傳》:“今同宗相後,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勛之有?”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 舜 以甲子之朝,披圖而巡 洛 。” 沉宗畸 《題高麗閔王妃遺像》詩:“釃酒難招海國魂,披圖喜識春風面。”
天一
(1).謂與天合而為一。《莊子·大宗師》:“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註:“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
(2).星名。《史記·天官書》:“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張守節 正義:“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戰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則陰陽和,萬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戰鬭,知人吉凶者也。”
(3).神名。《史記·封禪書》:“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極神 之別名。”
(4).太歲的別名。《廣雅·釋天》:“天一……太歲也。”參閱 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太歲考上》“論太歲之名有六名異而實同”。
疏親
亦作“踈親”。疏遠與親近。 宋 司馬光 《興宗南園草盛不剪仆過而愛之為詩以贈》:“豈無舊桃李,蕪雜與之均,謂言彼草木,於我奚踈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