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原文

琴譜蹖知古樂非,全書更與辨淵微。

欲求廣博失精覈,聖制由來總範圍。

譜書工尺漏宮商,數典徒令意渺茫。

祇備一家言或可,束之高閣正相當。

小令由來格已卑,烝民那得強填詞。

一端已足該全部,不可與言樂可知。

詩詞問答

問: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二十九

2. 見前題載堉琴譜詩

參考注釋

古樂

古代帝王祭祀、朝會時所奏音樂。也稱雅樂,以別於民間音樂。《禮記·樂記》:“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 鄭 衞 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 鄭玄 註:“古樂,先王之正樂也。”《三國志·魏志·杜夔傳》:“紹復先代古樂,皆自 夔 始也。” 唐 元稹 《華原磬》詩:“ 泗 濱浮石裁為磬,古樂疏音少人聽。”

全書

(1).內容完整,並無殘缺的書。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但既殘缺,非復全書。” 宋 曾鞏 《<新序>目錄序》:“ 劉向 所集次《新序》三十篇; 隋 唐 之世,尚為全書,今可見者十篇而已。”

(2).指整部書。 清 康熙 《御製<佩文韻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書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萬八千餘頁。”

(3).由許多人合編的叢書。如:《四庫全書》。

(4).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書》。

(5).就某一專題進行全面闡述所編次的書。如:《農政全書》。

淵微

深沉精微。《後漢書·張衡傳論》:“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 宋 秦觀 《賀吏部傅侍郎啟》:“某官道術淵微,器猷宏博,更險夷而不測其操,踐中外而不易其心。”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三節:“ 屈原 文豪也,然其感情之淵微,設辭之瑰偉,亦我國思想中一異彩也。”

欲求

指慾念和要求

廣博

(1) 寬廣博大。指學識、胸懷等

他在義大利留學九年,學習內容很廣博。——《哥白尼》

(2) 泛指廣大

給他們展開一個廣博的世界

精覈

1.精細孝核。《後漢書·順帝紀》:“其簡序先後,精覈高下,歲月之次,文武之宜,務存厥衷。”《新唐書·張九齡傳》:“今若刺史縣令精覈其人,則管內歲當選者,使考才行。” 宋 蘇軾 《轉對條上三事狀》:“今後進士諸科御試過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務在精覈。”

2.精闢翔實。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其書已傳,雖未為精覈,亦粗足諷覽。”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採摘經史謬誤,為讀書記三十卷,世推精覈雲。”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考工記》乃制度式樣冊子,上令士大夫習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刪去文詞,務求精覈。”

3.猶深通。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仲堪 精覈玄論,人謂莫不研究。”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齊 人 王達靈 者,高士也,精覈九經,該博諸子,肥遯邁俗,目無全人。”

聖制

古代聖人的法制。《史記·禮書》:“至 秦 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漢書·效祀志下》:“違俗復古,循聖制,定天位,如禮便。” 明 劉基 《官箴中》:“ 秦 廢聖制,代德以徂。”

猶御製。《南史·蕭賁傳》:“聖製此句,非為過似,如體目朝廷,非關序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內閣三·閣臣進御筆》:“今上四年六月, 江陵 張公 為首揆,進閣中所藏 世宗 御筆聖諭六十三道,御製四十四道,聖製票帖七十道。”

由來

(1)

(2) 事情發生的原因

(3) 歷來;自始以來;從發生到目前

由來已久

範圍

上下四周的界限

活動範圍

勢力範圍

書工

(1).繕寫人員。《新唐書·文藝傳上·崔行功》:“初, 太宗 命祕書監 魏徵 寫四部羣書,將藏內府,置讎正二十員,書工百員。”

(2).猶書人。 宋 蘇軾 《題王逸少帖》詩:“顛 張 醉 素 兩禿翁,追逐世好稱書工。”參見“ 書人 ”。

宮商

(1).五音中的宮音與商音。《毛詩序》“聲成文” 漢 鄭玄 箋:“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下:“我情與君,亦猶形影宮商之不離也。”《老殘遊記》第十回:“你們所彈的皆是一人之曲,如兩人同彈此曲,則彼此宮商皆合而為一。”

(2).泛指音樂、樂曲。《韓詩外傳》卷五:“人有六情,目欲視好色,耳欲聽宮商。”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孟浩然 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 清 龔自珍 《秋夜聽俞秋圃彈琵琶賦詩書諸老輩贈詩冊子尾》詩:“曲終卻是琵琶聲,一代宮商創生面。”

(3).泛指音律。《敦煌曲子詞·內家嬌》:“善別宮商,能調絲竹,歌令尖新。”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首引》:“詞曲 元 人稱獨步,到今戶葉宮商。”

(4).可借指詩律中的平仄和聲韻中的四聲。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序》:“昔 曹 劉 殆文章之聖, 陸 謝 為體貳之才,鋭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

數典

歷舉典故。《鏡花緣》第八十回:“近日還有一種數典的,終日拿著類書查出許多。” 章炳麟 《辨詩》:“詩又與議奏異狀,無取數典, 鍾嶸 所以起例,雖 杜甫 媿之矣。”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惟於小説又復論學説藝,數典談經,連篇累牘而不能自已,則博識多通又害之。”

渺茫

(1) 時地遠隔,模糊不清

一別音容兩渺茫。——白居易《長恨歌》

(2) 煙波遼闊的樣子

扶桑已在渺茫中。——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

一家言

猶言一家之言。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融 等已逝,唯 乾 著論,成一家言。” 唐 劉禹錫 《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紀》:“後十年,其子 安衡 泣捧遺草來謁,咨余紬之,成一家言,凡二百篇。” 明 方孝孺 《贈郭士淵序》:“他若 董仲舒 、 賈誼 、 司馬遷 、 揚雄 皆用之成一家言。”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三節:“ 墨子 生於 宋 ; 宋 ,南北要衝也,故其學於南北各有所採而自成一家言。”

束之高閣

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架子上面,比喻棄置不用,不再過問

正相

即宰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 宋 則以同平章事為正相,參知政事次之。”

小令

(1)

(2) 短的詞調

因見柳花飄舞,便偶成一小令,調寄《如夢令》。——《紅樓夢》

(3)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

來格

來臨;到來。格,至。《書·益稷》:“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孔 傳:“此 舜 廟堂之樂,民悅其化,神歆其祀,禮備樂和,故以祖考來至明之。”《三國志·魏志·劉馥傳》:“闡弘大化,以綏未賓;六合承風,遠人來格。” 宋 司馬光 《交趾獻奇獸賦》:“殊俗所以嚮臻,靈獸所以來格。” 清 黃宗羲 《馬虞卿制義序》:“彼芻靈之象形,疑悽愴之來格。”

烝民

民眾,百姓。《書·益稷》:“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宋 司馬光 《謝胡文學九齡惠<水牛圖>二卷》詩:“引耒刺中田,粒食烝民賴。” 章炳麟 《<總同盟罷工論>序》:“烝民失職,惟貨殖者併兼之咎。”

那得

1.怎得;怎會;怎能。

填詞

作詞,因為必須嚴格地按照格律選字用韻,故稱填詞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全部

完全

全部遷走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可知

見“ 可知道 ”。

詩詞推薦

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原文_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