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宣仁臨朝持憲章,罷新法守仁宗舊。
遼戒守臣勿犯邊,黎庶恬安宏在宥。
社飯之言屢丁寧,何不官家躬訓授。
勸諸賢退類私愛,輯覽曾評義宜究。
及帝親政眾顧望,首召劉瑗拒范奏。
小人乘之為報復,紹聖改元計已售。
紹聖非聖紹王蔡,群1~1奸則應帝誠陋。
馴致黨禍終北宋,帝肇亂夫誰能救。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五十五·宋哲宗》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宥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九
2. 續綱目載宣仁太后因呂大防範純仁等問疾泣下曰老身沒後必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公等亦宜早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云雲向閱通鑑輯覽曾評雲宣仁之賢宜囑大臣公忠體國以輔少主即慮哲宗他日蔑棄老成更張新政當並召哲宗諭以防微杜漸保全令名乃對諸臣丁寧嗚咽勸以宜早引退是全為私絕不類其平日之所行矣然諸臣非不明大義者何忍泄之於人傳之於後此蓋出於史家附會之說未可信也今考宣仁此事正史所不載稗野傳聞之異多不足憑茲詠宋哲宗而及宣仁因復闡其義
參考注釋
臨朝
指帝王親臨朝廷處理政事
憲章
典章制度
新法
(1).新制定的法令。《韓非子·奸劫弒臣》:“當此之時, 秦 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顯也,故輕犯新法。”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然則改用新法,百姓亦未免窮困流散也。”《宋史·王安石傳》:“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 章炳麟 《訄書·商鞅》:“乃若夫輓近之言新法者,以父子異財為憲典,是則法乎 鞅 之秕稗者也。”
(2).指新的曆法。《南史·文學傳·祖沖之》:“始 元嘉 中,用 何承天 所製歷,比古十一家為密。 沖之 以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
戒守
警戒守衛。 漢 焦贛 《易林·師之損》:“解衣毛羽,飛入大都,晨門戒守, 鄭 忽 失家。”
犯邊
侵犯邊境。《後漢書·崔駰傳》:“時 鮮卑 數犯邊,詔三公舉威武謀略之士。”《新五代史·死事傳·張敬達》:“ 清泰 三年, 契丹 數犯邊。”《金史·宣宗紀下》:“ 夏 人犯邊,元帥 石盞合喜 破之。”
黎庶
眾民,民眾
恬安
安靜;安逸。《漢書·嚴安傳》:“心既和平,其性恬安;恬安不營,則盜賊銷。”《舊五代史·晉書·張希崇傳》:“昔 班仲升 西戍,不敢擅還,以承詔故也。我今入 關 ,斷在胸臆,何恬安於不測之地,而自滯耶!”
在宥
《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郭象 註:“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 成玄英 疏:“宥,寬也。在,自在也……《寓言》雲,聞諸賢聖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後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讚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南朝 宋 謝靈運 《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在宥天下理,吹萬羣方悅。”《舊唐書·代宗紀》:“今將大振綱維,益明懲勸,肇舉改元之典,弘敷在宥之澤,可大赦天下,改 廣德 三年為 永泰 元年。”《元典章新集·國典·詔令》:“﹝朕﹞乃於三月十九日即皇帝位於 大明殿 ,誕受維新之命,庸推在宥之恩。”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聖天子在宥如傷,雖遊藝餘閒而誠求保赤之懷。”
社飯
舊時於社日以豬羊肉等美味食品鋪於飯上,謂之社飯。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賫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薑之屬,切作棊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飯上,謂之社飯。” 清 趙翼 《題長椿寺九蓮菩薩畫像》詩:“社飯誰還念老身,僧寮聊復存遺躅。”
丁寧
叮嚀,反覆地囑咐
何不
為什麼不——用反問語氣,表示應該或可以
你何不大膽試一試
官家
(1) 天子
(2) 指朝廷、官府
(桓溫)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劉越石( 琨)妓女。一見 溫入,潛然而泣, 溫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太平御覽·裴氏語林》
(3) (按:“潛”是否為“潸”之誤)
(4) 尊稱作官的人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
訓授
教授;傳授。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三·慧義》:“後 西域 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 宋 曾鞏 《勸學詔》:“若訓授無方而取捨失實,亦將論其罰焉。” 明 唐順之 《章孺人傳》:“至於訓授諸子書,則縷縷竟朝夕,其語有外傳所不能詳者。”
私愛
(1).偏愛。《管子·樞言》:“先王重榮辱,榮辱在為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義姑姊》:“婦人曰:‘己之子,私愛也;兄之子,公義也。夫背公義而嚮私愛,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幸,則 魯君 不吾畜,大夫不吾養,庶民國人不吾與也。’”
(2).指私自寵愛的人。《後漢書·循吏傳序》:“﹝ 光武 ﹞身衣大練,色無重綵,耳不聽 鄭 衛 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宮房無私愛,左右無偏恩。” 唐 張九齡 《通化門外送別》詩:“義將私愛隔,情與故人歸。” 清 龍啟瑞 《逆婦姜於齊》:“今公以夫人命,而遠迎於 齊 。可謂溺私愛而棄其社稷人民之重者。”
親政
(1).指帝王親理朝政。《後漢書·西羌傳論》:“ 和熹 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朕自弱齡,即敦清靜,逮乎近歲,又嬰沉痼,嘗亦親政,益倦於勤。”
(2).特指幼年繼位的帝王,成年後親自執政。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元年二月》:“嗣君皇帝親政才及期年,恭儉憂勤,無所不至,遽蒙廢絶,實非臣子所敢聞知。”《清史稿·禮志七》:“ 同治 十二年正月,兩宮皇太后歸政, 穆宗 行親政典禮。”
顧望
(1).還視,巡視。《禮記·曲禮下》:“侍於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2).觀看。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二:“觀望無所見,惟覩松柏陰。”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李清》:“因至堂北,見北戶斜掩,偶出顧望,下為 青州 ,宛然在目。” 清 唐甄 《潛書·法王》:“如旅夜行,目無所見,不辨東西;雞再號,顧望一方,微有爽色,而知日之出於是也。”
(3).猶豫觀望。《後漢書·申屠剛傳》:“羣眾疑惑,人懷顧望。”《新唐書·來瑱傳》:“初, 仲昇 被圍,而 江陵 呂諲 病, 瑱 顧望不即救,及師出, 仲昇 已沒。” 宋 蘇舜欽 《上范公參政書》:“閣下若更畏縮循默,顧望而不為,則不唯國計漸隳,亦恐禍患及身矣。” 明 彭時 《彭文憲公筆記》:“及議, 夏太監 堅言不可,眾顧望不言,乃已。”
(4).指顧慮,畏忌。《梁書·劉潛傳》:“在職彈糾無所顧望,當時稱之。”《北齊書·司馬世雲傳》:“時 世雲 母弟在 鄴 ,便傾心附 景 ( 侯景 ),無復顧望。” 清 薛福成 《贈資政大夫前兵部侍郎廣西巡撫壯節鄒公行狀》:“嫌疑禍福,無少顧望,臨危蹈艱,累奮奇績。”
小人
(1) 〈方〉
(2) 指子女
養這么一個小人就讓夫妻倆夠操勞的了
(3) 小孩兒
報復
報積怨、憤恨的行為或實例
圖謀報復
改元
帝王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變年號
年夏五,改元景炎。——宋· 文天祥《< 指南錄> 後序》
非聖
詆毀聖人之道。非,通“ 誹 ”。《漢書·金日磾傳》:“非聖誣法,大亂之殃。” 宋 歐陽修 《論刪去九經正義中讖緯札子》:“﹝《正義》﹞所載既博,所擇不精,多引讖緯之書,以相雜亂,恠奇詭僻。所謂非聖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 清 錢謙益 《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句讀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黃甲乙,衡加於經傳,不已傎乎?是之謂非聖無法。”
馴致
亦作“ 馴至 ”。逐漸達到;逐漸招致。《易·坤》:“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唐 白居易 《策項一》:“則大平之風,大同之俗,可從容而馴致矣。”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偽,馴至丕平。”《明史·兵志一》:“馴至末造,尺籍久虛,行伍衰耗。”《明史·李汝華傳》:“歲比不登,意常主寬恤,獨加賦之議不能力持,馴致萬方虛耗,內外交訌。” 郭沫若 《青年喲人類的春天》:“青年人在這種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覺地便馴致頹唐。” 沙汀 《困獸記》五:“然而,雖然知道她對於離婚冷淡,而且,似乎是不可能,馴至認為這是她的美中不足,接著他卻繼續替她打算,離婚以後,她該立刻採取怎樣的步驟。”
黨禍
指因黨爭而引起的禍難。 宋 劉克莊 《跋山谷書范滂傳》:“黨禍 東都 最慘, 唐 次之,本朝又次之。” 宋 陸游 《書感》詩:“黨禍本從名輩出,弊端常向盛時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歸山》:“黨禍起新朝,正士寒心,連袂高蹈。”
終北
神話中的國名。《列子·湯問》:“ 禹 之治水土也,迷而失塗,謬之一國。濱 北海 之北,不知距 齊州 幾千萬里,其國名曰 終北 。”
肇亂
謂啟亂。 劉師培 《悲佃篇》:“蓋五胡肇亂以還,迫於兵爭,廣大之地,荒而不治;故 魏 齊 所行,略符土地國有之説。”
詩詞推薦
太常引·錢齊參議歸山
劉燕哥〔未知〕故人送我出陽關,無計鎖雕鞍。今古別離難。兀誰畫娥眉遠山。一尊別酒,一聲杜宇,寂寞又春殘。明月小樓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