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選原文
月選明揚對廣廷,聽無聲復視無形。
每逢濟濟目為朗,設遇庸庸志弗寧。
祗量缺之殊繁簡,酌移人以寓調停。
為君難此一端耳,詩示後來聰乃聽。
詩詞問答
問:月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月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月選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青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九
2. 每引見選官其日若多可用材器輒為之喜設多庸流輒為之不懌念其當選又無過祗於所得缺之繁簡中調用之
參考注釋
月選
元 、 明 、 清 吏部銓選官員的制度。 元 制,從七品以下官歸吏部注擬,流外人員一月一次銓注。 明 清 月選法,分雙月大選,單月急選,統稱月選。所選出之官稱月官。參閱《元史·選舉志三》、《明史·選舉志三》、《清會典·吏部五·文選清吏司二》。
明揚
亦作“ 明敭 ”。 1.公開張揚或宣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續資治通鑑·宋徽宗政和五年》:“比引問於聽事之所,先以疏其過惡,次以明揚君父不殺之恩,率皆面闕稽顙再拜以謝。”
(2).舉用;選拔。《梁書·處士傳·庾詵》:“明敭振滯,為政所先;旌賢求士,夢佇斯急。” 北周 庾信 《謹贈司寇淮南公》詩:“小人司刺舉,明敭實濫吹。” 倪璠 註:“敭,舉也。” 宋 王安石 《節度使加宣徽》:“比以明揚,屢更煩使,遂躋膴仕,良副訏謨。” 清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與其效奔競於權門,夤緣而竊天家之爵,孰若聽捐資於當道,明揚而邀天秩之榮。”
無聲
沒有一點聲音
無聲無息
無形
(1) 沒有某事物的形式、名義而有相似作用的
無形的鞭策
(2) 不知不覺中
他們的小組無形中解散了
每逢
每當遇到。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一回:“夫人終是放心不下,每逢督辦出門,必要叫著他兄弟同走。” 茅盾 《子夜》十八:“每逢有什麼腳步聲從她房外經過,她就尖起耳朵聽。”
濟濟
(1).眾多貌。《詩·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濟濟。” 毛 傳:“濟濟,眾多也。” 唐 盧綸 《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詩:“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 鄭觀應 《盛世危言·西學》:“數年之後有不人才濟濟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廣場,已是人眾濟濟。”
(2).整齊美好貌。《詩·齊風·載驅》:“四驪濟濟,垂轡濔濔。”《隋書·音樂志中》:“昭昭車服,濟濟衣簪。” 元 戴善夫 《風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濟濟,狀貌堂堂,卻為甚偏嫌俺妓女,怕見婆娘?”
莊敬貌。濟,通“ 齊 ”。《詩·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幾。” 鄭玄 箋:“濟濟,士大夫之威儀也。”《管子·形勢解》:“濟濟者,誠莊事斷也。”《漢書·劉向傳》:“臣聞 舜 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隋書·音樂志上》:“其容穆穆,其儀濟濟。” 宋 司馬光 《乞罷詳定押班札子》:“朝廷不聞肅雍濟濟之風,數有變色分爭之醜,臣竊為陛下惜之。” 孫中山 《香港興中會章程》:“堂堂 * ,不齒於列邦;濟濟衣冠,被輕於異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目為
看作。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 李侍郎 仲容 , 濤相 之後,吉德恬退,不與物校,時人目為‘ 李佛子 ’。” 孫犁 《秀露集·石子》:“唯一的消遣和愛好就是撿石子。時間長了,收藏豐富,有一段時間,居然被病友們目為專家。”
庸庸
(1).任用應受任用的人。《書·康誥》:“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 孔 傳:“用可用,敬可敬,刑可刑,明此道以示民。”
(2).酬功。《荀子·大略》:“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 楊倞 註:“庸,功也。庸庸、勞勞,謂稱其功勞,以報有功勞者。”
(3).昏庸;平庸。 漢 王充 《論衡·自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廢德。” 唐 劉知幾 《史通·書事》:“上知猶其若此,而況庸庸者哉!”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十一:“壽短苦心長,必緒每不竟。豈徒庸庸流,賫志有賢聖。”
(4).微小貌。《漢書·梅福傳》:“毋若火,始庸庸。” 顏師古 註:“庸庸,微小貌也。”
(5).發怒貌。 宋 無名氏 《梅妃傳》:“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
(6).融洽貌。 宋 陳師道 《李夫人墓銘》:“娣姒之間,庸庸坦坦,不愧以長,覆護其短。”
繁簡
繁多與簡約。《後漢書·王充仲長統等傳論》:“是以繁簡唯時,寬猛相濟。”《北齊書·文宣帝紀》:“道或繁簡,義在通時。”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十:“夫為文紀事,主於辭達,繁簡非所計也。” 清 劉大櫆 《潁州府通判呂君墓表》:“其山川都邑,形勝阸塞,與戶口之繁簡,風俗之淳漓,能一一指陳,使聞之者皆如目見。”
移人
使人的精神情態等改變。《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新唐書·劉禹錫傳》:“ 叔文 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 宋 蘇軾 《<居士集>敘》:“余以是知邪説之移人。”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工部·兩京街道》:“時局移人,即公務亦在楸枰中生活。” 冰心 《寄小讀者》二十:“若是明月中天,不必說,光景尤其移人了!”
調停
(1) 居間調解,平息爭端
通過調停達成了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2) 〈方〉∶照料;安排
一端
(1).指物件的一頭。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門口是一塊活板,人一進門,踏著木板的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撲過來,鐵索正套在你脖子上。”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鉛筆,一端有個橡皮帽子。”
(2).指事情的一點或一個方面。 漢 王充 《論衡·實知》:“夫術數直見一端,不能盡其實。”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今粗明其一端,亦可思過半矣。” 清 方苞 《讀邶鄘至曹檜十一國風》:“或同始而異終,或將傾而復植,豈可以一端盡哉?” 魯迅 《吶喊·端午節》:“他自己說,他是自從出世以來,只有人向他來要債,他從沒有向人去討過債,所以這一端是‘非其所長’。”
(3).表布帛數量。古代布帛二端相向卷,合為一匹,一端為半匹,其長度相當於二丈。 漢 桓寬 《鹽鐵論·力耕》:“夫中國一端之縵,得 匈奴 累金之物。”《古詩十九首》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幣錦二兩” 晉 杜預 註:“二丈為一端,二端為一兩,所謂匹也。”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張友正 ﹞與染工為鄰,或問其故。答曰:‘吾欲假其縑素學書耳。’於是與約,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酬二百金。如是日書數端。”
(4).方言。表示一舀的數量。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十七:“ 盛佳秀 舀了一端飼。”
後來
屬於隨後的時間或時期的;繼…之後出現的
後來的情況好多了
後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