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飲君致君樂,籩豆能無亂。
卜晝未卜夜,不過能救半。
傳稱兼仁義,阿好乃過贊。
詩詞問答
問:《題養正圖六十首·其九·戒君節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翰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八
參考注釋
致君
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為聖明之主。《墨子·親士》:“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致君 堯 舜 上,再使風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荊公》:“ 荊公 自以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盡底藴,欲成致君之業。”
籩豆
(1).籩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禮記·禮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 孔穎達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後漢書·東夷傳·濊》:“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納其言,以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齊娘,以執籩豆。”
(2).借指祭儀。 宋 蘇轍 《謝講徹<論語>賜燕狀》之一:“深念勤勞,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畢陳。” 章炳麟 《訄書·徵七略》:“其細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職,官別為書, 與 周時贊大行相似。”
能無
反問語。猶能不。《論語·子罕》:“法文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 明 劉基 《旅興》詩之十:“人生非草木,能無感中情?”參見“ 能不 ”。
卜夜
見“ 卜晝卜夜 ”。
不過
(1)
——用在形容詞性的詞組或雙音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很高
那就再好不過了
(2)
——作連詞,表示轉折,只是
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病人精神還不錯,不過胃口還不好
(3)
副詞,指明範圍;只,僅僅
不過是個小孩子
傳稱
傳揚而受稱許。 三國 魏 曹操 《短歌行》:“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仁義
(1) 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阿好
迎合別人的愛好。語出《孟子·公孫丑上》:“ 宰我 、 子貢 、 有若 ,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清 陳壽祺 《上宮保尚書儀真公書》:“是輿情之所喁望,非一人阿好之私也。” 章炳麟 《與王鶴鳴書》:“僕又聞之:凡諸樸學,雖阿好者,有非弗能隱;雖媢疾者,有是弗能蔽。” 郭沫若 《<孔雀膽>後記》:“我這樣去加強他,並不純粹是出於我的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