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庵原文
三茅觀右辟禪居,脩竹長松畫不如。
佛閣倚天塵世少,僧窗留月鏡台虛。
淡煙翠靄無還有,蒼狗浮雲捲復舒。
卻笑無心來出岫,為尋真境藉肩輿。
詩詞問答
問:雲居庵的作者是誰?答:王鈍
問:雲居庵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雲居庵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鈍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鈍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三百八
參考注釋
三茅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晉書·禮志上》:“ 武皇帝 亦初平寇亂,意先儀范。其吉禮也,則三茅不翦,日觀停瑄。”詳“ 三脊茅 ”。
(2).指傳說中修仙得道的 茅君 三兄弟。 唐 許渾 《亡題》詩:“ 商嶺 採芝尋四老, 紫陽 收朮訪三 茅 。” 宋 柳永 《巫山一段雲》詞:“相將何處寄良宵?還去訪三 茅 。”詳“ 三茅君 ”。
(3).山名。亦稱 茅山 、 句曲山 。在 江蘇省 句容縣 東南。相傳 茅君 三兄弟得道於此,故名。 唐 劉禹錫 《重送逝西李相公頃新加旌旄》詩:“城下清波含百穀,窗中遠岫列 三茅 。”
禪居
僧人居住之所。指寺院。 隋 江總 《修心賦》:“邇迺野開靈塔,地築禪居。”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悲梵室之未宏,悼禪居之猶褊。” 宋 蘇軾 《白雲居》詩:“禪居何所有,戶牖白雲分。” 金 劉仲尹 《西溪牡丹》詩:“我欲禪居浄餘習,湖灘枕石看游魚。”
脩竹
高高的竹子。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脩竹檀欒夾池水,旋菟園,並馳道。” 金 曹之謙 《感寓》詩:“高林夾金井,脩竹連清池。” 清 厲鶚 《東城雜記·皋園》:“脩竹一林,平山一簣,蒹葭楊柳,罨岸被涯。”
長松
藥草名。服之可黑鬚髮。 宋 蘇軾 《謝王澤州寄長松兼簡張天覺》詩之一:“莫道長松浪得名,能教覆額兩眉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長松》:“長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長三五寸,味甘微苦,類人參,清香可愛。按 張天覺 《文集》云:僧 普明 居 五臺山 ,患大風,眉髮俱墮,哀苦不堪。忽遇異人,教服長松,示其形狀。 明 採服之,旬餘毛髮俱生,顏色如故。”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佛閣
佛寺的樓閣。 唐 白居易 《月夜登閣避暑》詩:“行行都門外,佛閣正岧嶤。” 元 周伯琦 《九月一日還自上京途中紀事》詩:“佛閣騰雲霧,人家結市闤。”
塵世
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間,現實世界
僧窗
亦作“ 僧牕 ”。僧寺的窗戶。 宋 黃庭堅 《德孺五丈和之字詩韻難而愈工輒復和成可發一笑》:“早晚來同醉,僧窗臥虎皮。” 宋 陸游 《長歌行》:“ 成都 古寺臥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明 王思任 《留贈循元長老》詩:“風清佛閣松濤靜,泉過僧牕竹影寒。”
月鏡
石鏡名。因石白如月色,故名。亦借指月亮。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 唐 李嶠 《八月奉教作》詩:“月鏡如開匣,雲纓似綴冠。” 唐 皇甫湜 《出世篇》詩:“西摩月鏡,東弄日珠。”
淡煙
輕煙。 宋 柳永 《輪台子》詞:“悤悤策馬登途,滿目淡煙衰草。” 宋 陸游 《題繡川驛》詩:“白首即今行萬里,淡煙依舊送孤舟。”
蒼狗
(1).青狗,天狗。古代以為不祥之物。《史記·呂太后本紀》 唐 司馬貞 述贊:“諸 呂 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孼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 明 屠隆 《曇花記·嚴公冤對》:“昔 彭生 枉死,黑豕人啼, 如意 酖亡,蒼狗晝現。”
(2). 唐 杜甫 《可嘆》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後因以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元 袁桷 《送牟景陽信州監征》詩之一:“世事不知蒼狗變,機心端與白鷗眠。”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同夢》:“嗟浮生誰不朽,早教人夢裡悲蒼狗。” 陳三立 《過隨園故址》詩:“況今世變幻蒼狗,屢聞竊國如分瓜。”參見“ 白衣蒼狗 ”。
浮雲
(1)
(2) 飄浮在天空中的雲彩
浮云為我陰,悲風為我旋。——元· 關漢卿《竇娥冤》
(3) 比喻飄忽不定,未有定處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出岫
(1).出山,從山中出來。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之二》:“當他精光的腳還未踏著 華 土時,恐怕烏雲已在出岫了。”
(2).比喻出仕。
真境
道教之地。亦指仙境。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之三:“暫因問俗到真境,便欲投誠依道源。” 宋 李彌遜 《渡橫溪》詩:“塵埃何處尋真境?試逐寒流認落花。”《宋史·樂志》:“ 蓬萊 邃館,金碧照三山,真境勝人間。” 清 黃鷟來 《和陶飲酒》詩之十三:“於世苦紛糾,睡鄉覓真境。”
肩輿
代步工具,由人抬著走
導使睿乘肩輿,具威儀。——《資治通鑑》。胡注:“肩輿,平肩輿也,人以肩舉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