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積玉平田復遠岑,占農共慰劭農心。
可知逾日猶稱節,即看鋪雲又作陰。
調鼎鹽梅思說命,鳴鈞角徵葉韶音。
樓西景倍常年好,勝賞應同翰墨林。
詩詞問答
問:《上元後一日小宴廷臣並許觀燈火·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
參考注釋
積玉
指精華所聚。《晉書·陸機傳》:“ 葛洪 著書,稱:‘ 機 文猶 玄圃 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
遠岑
遠處的山。 南唐 李中 《獻徐舍人》詩:“下直無他事,開門對遠岑。” 宋 黃庶 《次韻和子儀問蟬》:“清風轉餘聲,香若下遠岑。”
劭農
勸農。鼓勵農業生產。 宋 梅堯臣 《送劉郎中知廣德軍》詩:“劭農井田桑,科薅重鋤斧。”《清史稿·禮志二》:“﹝ 乾隆 ﹞二十三年諭曰:‘吉亥耤畝,所重劭農。’”
可知
見“ 可知道 ”。
逾日
過一天;明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折獄》:“逾日,有婦人抱狀,自言為亡者妻。”
調鼎
(1).烹調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余見宰人嘆曰:‘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鼎,而有賢不肖之殊。’” 唐 劉禹錫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詩:“侍膳曾調鼎,循陔更握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左傳》:‘ 晏子 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八:“《農桑通訣》曰:又一種澤蒜,可以香食。 吳 人調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國家。語本《韓詩外傳》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 湯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元 薩都剌 《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士贊》詩:“未經調鼎休惆悵,會見留酸到子孫。” 清 張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韻》:“自此期調鼎,無端怨失弓。”
(3).指治理國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詩:“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
鹽梅
(1).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梁書·處士傳·庾詵》:“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三:“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調和;和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唐 白居易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之二:“慣和麴櫱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自註:“銀匠洗銀,多以鹽花梅漿也。”
(4).白梅的異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
西景
夕陽。亦喻暮年。 唐 于志寧 《崔敦禮碑》:“而東流難止,西景易沉。” 唐 王績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 清 顧炎武 《與李湘北書》:“一旦禱北辰而不驗,迴西景以無期,則缾罍之恥奚償,風木之悲何及!”
常年
一般的年份
這兒小麥常年畝產五百斤
翰墨林
筆墨之林。比喻文章匯集之處,猶文壇。 晉 張協 《雜詩》之九:“游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宋 陸游 《書嘆》詩:“早得虛名翰墨林,謝歸忽已歲時侵。” 陳寅恪 《昨聞琉璃廠書肆之業舊書者悉改業新書》詩:“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