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閣武試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紫光閣武試原文

承平詎止廑脩文,武備兼掄桓赳群。

宿霧漸開凝紫翠,凌煙初試會風雲。

畫正命中皆雙羽,觲角能彎率百斤。

正是需材喻設燎,棄繻何必學終軍。

詩詞問答

問:紫光閣武試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紫光閣武試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紫光閣武試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一

參考注釋

承平

太平;持久太平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漢書·食貨志》

承平日久

脩文

興修文德。《漢書·匈奴傳贊》:“自 漢 興以至於今,曠世歷年,多於 春秋 ,其與 匈奴 ,有脩文而和親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

武備

軍備

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穀梁傳·定公十年》

宿霧

夜霧。 晉 陶潛 《詠貧士》:“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唐 白居易 《酬鄭侍御多雨春空過詩三十韻》:“慘澹陰煙白,空濛宿霧黃。” 宋 蘇軾 《觀湖》詩之二:“朝陽照水紅光開,玉濤銀浪相徘徊。山分宿霧儘寬遠,雲駕高風馳送來。” 郭沫若 《恢復·峨嵋山上的白雪》:“那橫在山腰的宿霧,怕還是和從前一樣的蜿蜒?”

凌煙

亦作“ 凌煙 ”。 1.猶凌雲。 南朝 宋 謝靈運 《江妃賦》:“或飄翰凌煙,或潛泳浮海。”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煙。” 唐 虞世南 《飛來雙白鶴》詩:“飛來雙白鶴,奮翼遠凌煙。”

(2). 凌煙閣 的省稱。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凌煙 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明 陸采 《明珠記·返旆》:“罷干戈,功寫 凌煙 誰似我,聲名千古壯京都。” 郁達夫 《題寫真答荃君》詩之三:“儒生無分上 凌煙 ,出水清姿頗自憐。”

淩煙:凌煙閣 的省稱。 宋 葉適 《晉元帝廟記》:“ 漢 唐 陋矣,其殊勛盛烈,亦紀官爵,圖形貌,有 麒麟 、 雲臺 、 凌煙 之目,夸其得意。” 元 馬謙齋 《快活三過朝天子四邊靜·夏》曲:“先生豪放,詩狂酒狂,志不在 凌煙 。” 明 張居正 《寄嚴少師三十韻》:“所希垂不朽,勳業在 凌煙 。”

初試

為了取得更高學位的投考者的初次考試;初次試驗;初次嘗試

初試鋒芒

風雲

①風和云:天有不測~。 ②比喻變幻動盪的局勢:~突變。

正命

(1).儒家以順應於天道、得其天年而死為得“正命”。《孟子·盡心上》:“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趙岐 註:“盡修之道,以壽終者為得正命也。” 漢 王充 《論衡·刺孟》:“夫子不王, 顏淵 早夭, 子夏 失明, 伯牛 為癘,四者行不順與?何以不受正命。”

(2).泛指壽終而死。與“非命”相對。《醒世姻緣傳》第三十回:“像這樣的男子婦人,雖然死於非命,卻那英風正氣比那死於正命的更自不同。” 王闓運 《祖考遹齋府君碑清故湘潭縣學附生王君之碑並序》:“年七十,以 道光 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亥時,正命於寢。”

(3).儒家學說之一派。認為人有三種命運,“正命”是“三命”之一,謂天生的好命運,不需行善而求。 漢 王充 《論衡·命義》:“正命,謂本稟之自得吉也。性然骨善,故不假操行以求福而吉自至。”

(4).自然的稟賦。 宋 葉適 《忠翊郎武學博士蔡君墓志銘》:“本受地之正命兮,枝葉華實皆成熟而蔚彬。”

(5).猶天命。 明 李東陽 《經筵講章》之四:“﹝ 文王 、 武王 ﹞以此承受上天的正命。”參見“ 天命 ”。

(6).佛教語。八正道之一。謂符合戒律的正當生活。參閱《俱舍論》卷二五。

正是

(1).就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誰?’ 劉 曰:‘正是我輩耳!’”《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後,我問鄰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馮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倉皇中他看清了一個,正是 張阿新 。”

(2).恰是。 唐 溫庭筠 《楊柳枝》詞之一:“正是玉人腸絶處,一渠春水赤欄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滅亡》第十八章:“正是黃昏時候,天色漸漸陰沉起來。”

(3).確實是。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表示肯定。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這城內便有萬千居民,正是人煙稠密,市場熱鬧。”

(4).確實是。用於表示同意別人意見時加重語氣。《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衛先生 道:‘近來的選事益發壞了!’ 隨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兩人該選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們怎么都發昏了!還不快些攙扶 雙喜 到裡面去。”

(5).應諾之詞。猶言好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對媒婆道:‘老娘你先進去,我在門外張一張罷。’媒婆道:‘正是。’”

(6).舊小說、戲曲里的套語。目的在於引出詩詞、熟語。《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正是:麥穗兩歧,農人難辨。” 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一折:“正是: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正是: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果是真。”

棄繻

《漢書·終軍傳》:“初, 軍 從 濟南 當詣博士,步入 關 , 關 吏予 軍 繻。 軍 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 軍 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 關中 創立事業。後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績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棄繻頻北上,懷刺幾西遊。”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詩之二:“ 虙子 彈琴邑宰日, 終軍 棄繻英妙時。” 清 吳偉業 《感舊贈蕭明府》詩:“授簡肯忘羣彥會,棄繻誰識少年裝。”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詩詞推薦

紫光閣武試原文_紫光閣武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