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物訛為一物鳴,螻蛄螻蟈異形成。
未曾精考禮月令,遂致謬傳夏小正。
蛄自能飛艱上屋,蟈惟知伏喜依坑。
每當望雨傾聽際,偏厭藏泥不作聲。
詩詞問答
問:《月令七十二候詩·四月立夏節三候·其十九·螻蟈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七
2. 螻蟈鄭注云蛙也孔疏雲周禮蟈氏鄭司農訓為蝦蟆按蝦蟆即蛙孟夏正其鳴時若螻蛅乃鼯鼠雖有能飛能緣能游能穴能走五技而不言能鳴是螻蟈與螻蛄判然二物不得混而為一也
參考注釋
一物
(1).一種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史記·周本紀》:“此一物足以釋 西伯 ,況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清 鄭燮 《同起林上人重訪仁公》詩之三:“莫教輕一物,可待報他生。” 馬南邨 《燕山夜話·共通的門徑》:“沒有無所不知的博學之士,也沒有隻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專門家。”
(2).同類物;同一事。《周禮·夏官·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議》:“藥有用根,或用莖葉,雖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達其理,未可妄用。”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二章:“雲耶,電耶,雨耶,雪耶,實一物也,不過因熱度之異而變耳。”
(3).猶一事。《禮記·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鄭玄 註:“物猶事也。” 南朝 梁武帝 《報侯景書》:“朕為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一物。”
(4).猶言一個標準。《墨子·尚賢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螻蛄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螻蛄科。背部茶褐色,腹面灰黃色。前足發達,呈鏟狀,適於掘土,有尾須。生活在泥土中,晝伏夜出,吃農作物嫩莖。通稱“蝲蝲蛄”,有的地區叫“土狗子”
螻蟈
蛙屬。《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蚯蚓出。” 鄭玄 註:“螻蟈,蛙也。”《逸周書·時訓》:“立夏之日,螻蟈鳴。” 朱右曾 校釋:“螻蟈,蛙之屬,蛙鳴始於二月,立夏而鳴者,其形較小,其色褐黑,好聚淺水而鳴。” 唐 張碧 《山居雨霽即事》詩:“古路絕人行,荒陂響螻蟈。”一說螻為螻蛄,蟈為蛙、蛤蟆。參閱《禮記·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鳴” 陸德明 釋文引 漢 蔡邕 《月令章句》及《淮南子·時則訓》“螻蟈鳴” 漢 高誘 注。又說即螻蛄。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螻蛄》及《爾雅·釋蟲》“天螻” 清 郝懿行 義疏。
形成
通過發展變化而成為某種事物或出現某種情況。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七:“及 魏 之初興也, 張掖 之 柳谷 有開石焉,始見於 建安 ,形成於 黃初 ,文備於 太和 ,周圍七尋,中高一仞。” 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有了一定的壓力作用,水才形成水柱,奔涌而出,出現了語言的噴泉。”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月令
農曆中某月中的氣候、時令
謬傳
妄傳;誤傳。 唐 寒山 《詩》之二二四:“此是古人語,吾今非謬傳。” 清 東軒主人 《述異記·沉耀先現形》:“因執手慰勞曰:‘人言汝已死,直謬傳矣。’”
小正
(1).星名。《史記·天官書》:“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 司馬貞 索隱:“謂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
(2).《夏小正》之簡稱。 唐 柳宗元 《迎長日賦》:“職在馮相,事傳《小正》。”
上屋
〈方〉∶上房
每當
在任何時候;無論何時
每當他離開住宅的時候,他總是帶著他的傘
傾聽
認真地聽取
傾聽選民的意見
不作聲
不說話。《老殘遊記》第十三回:“﹝ 翠花 ﹞向 人瑞 耳中不知説了兩句什麼話, 人瑞 點點頭,就不作聲了。”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 曾文清 ﹞換了一件深灰色杭綢舊棉袍,兩手插在袖管里不作聲。”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在果樹園裡》:“我又問了一遍,那人還是不作聲。”
標籤: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