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陵老翁吟·其三·狐書二原文
五行七曜,成此閏餘。
上帝降靈,歲且涒徐。
蛇蛻其皮,吾亦神攄。
九九六六,束身天除。
何以充喉,吐納太虛。
何以蔽踝,霞袂雲袽。
哀爾浮生,櫛比荒墟。
吾復麗氣,還形之初。
在帝左右,道濟忽諸。
詩詞問答
問:原陵老翁吟·其三·狐書二的作者是誰?答:不詳
問:原陵老翁吟·其三·狐書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原陵老翁吟·其三·狐書二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問:不詳的名句有哪些?答:不詳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言詩 押魚韻
2. 神龍中,廬江何讓之赴洛,見原陵盤石上坐一翁,眉鬢皓然,著賨幪巾,襦褲,幘烏紗,抱膝南望吟詩。讓之已訝其非人,翁忽又吟,讓之遽欲前執,翁倏然躍入丘中,讓之從焉。翁已複本形為一狐跳出,讓之見几案上有一帖文書,題雲應天狐超異科策,懷之躍出。後數日,有僧備三百縑購贖,讓之納縑,仍不與書帖。經月餘,其弟至,問讓之取書帖去,即化為一狐。未幾,有敕捕內庫被人盜貢絹現百疋,尋蹤及讓之,獲其縑,讓之不能雪,卒斃枯木。
參考注釋
五行
(1)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2) 見“五常”
七曜
從前採用的以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命名的一星期的七日: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它們分別對應於現在的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上帝
(1)
(2) 天帝。古時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於古今,遂寬其同氣之罪。——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認為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擁有至上權力,英明,仁慈,使人們崇拜並向他祈禱
上帝保佑
降靈
使神靈下降,召神。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試察今之蠻民,雖狀極狉獉,未有衣服宮室文字,而頌神抒情之什,降靈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蛇蛻
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莊子·寓言》:“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 成玄英 疏:“蛇蛻,皮也。”《晉書·張華傳》:“ 華 曰:‘此必蛇化為雉也。’開視,雉側果有蛇蛻焉。”
九九
(1).算術乘法名。以一至九每二數順序相乘。上古時系由九九自上而下,而至一一,故稱“九九乘法”。《管子·輕重戊》:“ 虙戲 作造六峜以迎陰陽;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漢書·梅福傳》:“臣聞 齊桓 之時,有以九九見者, 桓公 不逆,欲以致大也。” 楊樹達 窺管:“ 敦煌 木簡載九九術,起九九八十一訖二二而四。 羅振玉 云:《孫子算經》乘法載此四十五句,亦起九九而訖一一,末言從九九至一一,總成一千一百五十五,是古法始九九之證。以木簡及《孫子算經》證之,九九蓋即乘法。其術始於九九,故稱九九之術。”
(2).八十一,九之自乘數。 漢 揚雄 《太玄·首》:“陳其九九,以為數生。”《文選·張衡<東京賦>》:“屬車九九,乘軒並轂。” 李善 注引《漢雜事》:“諸侯貳車九乘, 秦 滅九國,兼其車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北史·牛弘傳》:“通天屋高八十一尺,黃鐘九九之實也。”
(3).由冬至日起,歷八十一日,每九天為“一九”,按次序定名為“一九”、“二九”至“九九”。亦指“九九”中最末一個九天。 唐 薛能 《漢廟祈雨回陽春亭有懷》詩:“九九已從南至盡,芊芊初傍北籬新。”南至即冬至。 清 趙翼 《消寒》詩:“轉眼消寒過九九,春光又到艷陽時。”
(4).指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中宗》:“ 中宗 九月九日幸臨 渭亭 登高…… 薛稷 得歷字韻云:‘願陪九九辰,長奉千千歷。’”
(5).指“陽九”、“陰九”之災。《漢書·揚雄傳下》:“九九大運,與天終始。” 南朝 宋 謝靈運 《順東西門行》:“閔九九,傷牛山,宿心載違徒昔言。” 黃節 註:“《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陽九;次三百七十四,陰九。’閔九九謂閔陽九陰九之災也。”
(6). 蒙古 、 滿州 贈獻之禮,以九數為貴,至少為一九,至多為九九。凡獻壽祝年,臣下貢物,多用九九,以取吉祥之義。《清會典·理藩院·貢獻》:“ 鄂爾 多斯 六旗, 烏喇特 三旗共進九九。計羊八十一隻,乳酒八十一瓶;餘二十五旗共進三九,計羊二十七隻,乳酒二十七瓶,由院查收,交與禮部。”
(7).泛指極多數。《平山冷燕》第六回:“曲徑逶迤,三三不已;穿廊曲折,九九還多。”
(8).一種槍的俗名。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一:“那時候,她正在娘家,槍是親眼看見過,兩棵嶄新的九九大蓋。”
六六
(1).六的六倍,三十六。《鶡冠子·度萬》:“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 陸佃 解:“六六,六其律之六也。”
(2).謂 巫山 三十六峰。 宋 范成大 《范氏莊園》詩:“夕陽塵土漲郊墟,六六峯頭夢覺餘。” 明 汪道昆 《高唐夢》:“人醉我何醒,莫待黃粱先熟;明燭明燭,夢斷 巫山 六六。” 清 袁於令 《西樓記·私契》:“ 巫山 六六夢難成,一幅花箋作主盟。”
(3).鯉魚的別稱。《埤雅·釋魚》:“鯉三十六鱗,具六六之數,陰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胡書巢 ﹞《寄香亭》雲……森森九種竹,燦燦十樣箋。六六雙鯉鱗,泠泠三峽泉。”詳“ 六六鱗 ”。
束身
(1) 約束自己,不放縱
束身自修
(2) 自己捆住自己,比喻歸順
束身以受命
天除
天帝殿前的階級。 清 洪昇 《長生殿·神訴》:“工成玉杼,機絲巧殊,呈錦過天除。”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吐納
(1).吐故納新。道家養生之術。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新唐書·宦者傳上·高力士》:“朕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 ,若何?”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七:“ 摶 不知吐納修養之理,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於聖世?” 清 孫枝蔚 《題華山高枕圖壽吳香林》詩:“那用仙家吐納頻,陶然一枕自生春。”
(2).泛指呼吸。 魯迅 《墳·雜憶》:“因此我常常欣慕現在的青年,雖然生於 清 末,而大抵長於 民國 ,吐納共和的空氣,該不至於再有什麼異族軛下的不平之氣,和被壓迫民族的合轍之悲罷。”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五:“心臟的每一回跳動,鼻息的每一回吐納,都奏出‘我愛著你’那句話的激動的節拍。”
(3).猶吞吐。吐出與吞進。 漢 王粲 《游海賦》:“苞吐納之弘量,正宗廟之紀綱。” 晉 郭璞 《江賦》:“呼吸萬里,吐納靈潮。” 清 唐孫華 《同宋藥洲太史登滕王閣》詩:“吐納江流九派小,平壓雉堞群峰低。”
(4).比喻貿易,買賣。 吳晗 《朱元璋傳》第六章二:“商品的生產和吐納的中心,手工業作坊和批發行號的所在地,集中著數量相當巨大的後備手工業工人和小商攤販。”
(5).言談;談吐。《魏書·元翼傳》:“美姿貌,善吐納,兼有將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竺道生》:“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吐納既風流,姿容更瓌異。”
(6).指發聲。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崔 記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納悽惋,收斂渾淪。”
太虛
(1) 天,天空
(2) 古代哲學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實體氣
霞袂
艷麗輕柔的舞衣。 唐 陳嘏 《霓裳羽衣曲賦》:“爾其絳節迴互,霞袂飄颺。或眄盼以不動,或輕盈而欲翔。”
浮生
語本《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虛浮不定,因稱人生為“浮生”。 南朝 宋 鮑照 《答客》詩:“浮生急馳電,物道險絃絲。” 唐 元稹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詩:“自言行樂朝朝是,豈料浮生漸漸忙。” 明 王錂 《春蕪記·宴賞》:“浮生回首如馳影,能消幾度閒愁悶。” 茅盾 《追求》三:“永別了!如夢的浮生,謎一樣的人生!”
櫛比
像梳齒那樣密密地排列著
廬舍櫛比
荒墟
(1) 荒蕪的空地
(2) 廢墟
麗氣
(1).壯麗的氣象。 南朝 宋 鮑照 《侍宴覆舟山》詩之一:“明輝爍神都,麗氣貫華甸。”
(2).秀麗的氣韻。 南朝 梁 陶弘景 《吳太極左仙公葛公碑》:“雲篆龍章之牒,炳發於林岫;環辭麗氣之旨,藻蔚於庭筵。”
還形
(1).指反覆的形勢。《國語·越語下》:“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得時不成,天有還形。” 韋昭 註:“還,反也。形,體也。”
(2).恢復原來形狀。 元 袁桷 《九華台賦》:“如枯落妍,斂英還形。”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忽諸
(1).一下子;忽然。諸,助詞。《左傳·文公五年》:“ 臧文仲 聞 六 與 蓼 滅,曰:‘ 皋陶 、 庭堅 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
(2).指忽然而亡。《南齊書·王僧虔傳》:“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資治通鑑·秦始皇二十五年》:“臣 光 曰:‘ 燕丹 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 秦 ,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 召公 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 胡三省 註:“忽諸,言忽然而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