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棹沿回採,蓮塘宛轉通。
折腰銷暑氣,熨齒散香風。
冰颭靈池面,舟橫太液中。
勸民傳渤海,也救一時窮。
詩詞問答
問:《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其八十九·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八
參考注釋
桂棹
(1).桂木製的划船工具。《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王夫之 通釋:“櫂,篙也。”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泛舟漢水往萬山應教》:“桂棹桬棠船,飄揚橫大川。” 明 夏完淳 《長歌》:“瓊弁玉蕤珮珊珊,蕙橈桂櫂凌迴瀾。”
(2).指船。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劉孝綽書》:“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 唐 王維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行當浮桂櫂,未幾拂荊扉。” 元 陳旅 《送王致道代祠北嶽北海濟瀆南鎮》詩:“山下靈風吹桂櫂,雲邊仙樹拂丹梯。”
回採
修建巷道後進行的採掘、裝運、支撐等工序的總稱
宛轉
(1) 圓場;圓成
店主八折了五兩銀子,沒處取討,索性做個宛轉。——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2) 輾轉
路宛轉石間。——《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宛轉而不臥
(3) 婉轉
折腰
(1) 彎腰行禮,現引申作“傾倒”意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 * 《沁園春·雪》
(2) 屈身事人
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梁· 蕭統《文選·陶淵明傳》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暑氣
盛夏的熱氣
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水滸傳》
熨齒
使牙齒感到涼爽或寒冷。 唐 韓偓 《雨後月中玉堂閒坐》詩:“緑香熨齒冰盤果,清冷侵肌水殿風。” 宋 梅堯臣 《和正月六日沉文通學士遺溫柑》:“誦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齒。” 宋 陸游 《入蜀記》卷一:“井在道旁觀音寺,名列水品,色類牛乳,甘冷熨齒。”
香風
(1).帶有香氣的風。 南朝 梁簡文帝 《六根懺文》:“香風浄土之聲,寶樹鏗鏘之響,於一念中,怳然入悟。” 唐 楊師道 《賦終南山用風字韻應詔》:“登臨日將晚,蘭桂起香風。”《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錢青 貼里貼外,都換了時新華麗衣服,行動香風拂拂,比前更覺標緻。” 劉半農 《餓》詩:“同時擔子上的小火爐,煎著醬油,把香風一陣陣送來,叫他分外的餓。”
(2).比喻奢靡淫逸的風氣。如: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戰士,衝破十里洋場的香風迷霧,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
靈池
(1).池的美稱。 唐 宋之問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春豫靈池會,滄波帳殿開。” 唐 白居易 《昆明春水滿》詩:“往年因旱靈池竭,龜尾曳塗魚喣沫。” 唐 王建 《溫門山》詩:“靈池出山底,沸水衝地脈。”
(2).道家語。指心靈。《雲笈七籤》卷九八:“然穢思不豁,鄙恡內固,淫念不斬,靈池未澄,將未得相與論內外之期,汎二景之交耳!”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渤海
(1).我國的內海,位於 遼 、 冀 、 魯 、 津 三省一市間,東至 遼東半島 南端,南至 山東半島 北岸。《莊子·說劍》:“繞以 渤海 ,帶以 常山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親禪 高里 ,祠后土,臨 渤海 。” 唐 駱賓王 《浮查》詩:“ 渤海 三千里,泥沙幾萬重。”
(2).我國 唐 代以 靺鞨 族為主體所建的政權。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下:“ 渤海 貢馬腦樻、紫瓷盆。”《新唐書·北狄傳·渤海》:“ 渤海 ,本 粟末 靺鞨 附 高麗 者,姓 大 氏。” 宋 岳飛 《申省承州捷狀》:“所有逐次生擒 女真 、 契丹 、 渤海 、 漢 兒軍 高太保 等。”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渤海 部又東奔 挹婁 故地 東牟山 ,酋長 * 建國自立,稱 震國王 。七一二年, 唐睿宗 封 * 為 忽汗州 都督、 勃海 郡王,後世遂號 渤海 。”
一時
(1) 一個時期
此一時彼一時
一時多少豪傑。——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 短時間
一時半刻
一時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一時從者千人。——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同一時候。
一時收禽(一時:同時。禽:通“擒”。收禽:逮捕奸黨)。——《後漢書·張衡傳》
一時皆下。——唐·李朝威《柳毅傳》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4) 一些時候
攻一時。——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