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金洲吳處士·其二原文
脫跡浮名外,游心太古先。
一經傳後似,獨行繼前賢。
高致由泉石,清風表墓阡。
行人徒仰止,灑淚綠蘿煙。
詩詞問答
問:挽金洲吳處士·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王汝玉
問:挽金洲吳處士·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挽金洲吳處士·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脫跡
見“ 脫跡 ”。
亦作“脫跡”。謂脫略形跡。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脫跡違難,披榛來洎。” 唐 元稹 《寄吳士矩端公五十韻》:“亦從酒仙去,便被書魔惑;脫跡壯士場,甘心豎儒域。” 清 顧炎武 《將去關中別中尉存槓於慈恩寺塔下》詩:“低頭從灶養,脫跡溷林僧。”
浮名
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揚袂公車莫相調,浮名應未似身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予絶意浮名,不乾寸祿。” 洪深 《現代戲劇導論》八:“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
游心
(1).潛心;留心。《莊子·駢拇》:“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游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敝跬譽無用之言非乎?而 楊 墨 是已。”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 休 少以好學,游心典謨,既綜七經,又精羣緯。” 宋 蘇軾 《諫買浙燈狀》:“臣雖至愚,亦知陛下游心經術,動法 堯 舜 。” 明 唐順之 《答顧東橋少宰書》:“及屏居山林,自幸尚有餘日,將以游心六籍,究賢聖之述作,鑑古今之沿革,以進其識而淑諸身。”
(2).浮想騁思。 三國 魏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於用筆,意在筆先,筆周意內,畫盡意在,像應神全。” 葉聖陶 《城中·搭班子》:“他一向游心於理想的境界,對於 錢先生 的話不免生疏,因生疏而不免詫怪。”
(3).游惰之心。 唐 白居易 《息游墮策》:“方今人多游心,地有遺力,守本業者,浮而不固;逐末作者,盪而忘歸。”
留心;心神傾注在某一方面。《莊子·德充符》:“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梁書·韋叡傳》:“每虛室獨坐,游心墳素。” 清 龔自珍 《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翹首昭代之蹟,游心官書之府。”
太古
最古老的時代
經傳
(1) 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
六藝經傳。——唐· 韓愈《師說》
(2) 泛指比較重要的古書
不見經傳
獨行
(1) 一個人走路
踽踽獨行
(2) 堅持按自己的主張做
獨行其是
前賢
前代的賢人或名人。 晉 陸機 《豪士賦》:“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冠來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 單豹 養於內而喪外, 張毅 養於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 唐 杜甫 《戲為六絕句》之一:“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清 龔自珍 《歌哭》詩:“西鄰弔罷東鄰賀,歌哭前賢較有情。” 郁達夫 《離亂雜詩》之十一:“長歌正氣重來讀,我比前賢路已寬。”
高致
崇高的人品或情趣
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詞所能動也。——《三國演義》
泉石
指山水。《梁書·徐摛傳》:“﹝ 朱異 ﹞遂承間白 高祖 曰:‘ 摛 年老,又愛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養。’ 高祖 謂 摛 欲之,乃召 摛 曰:‘ 新安 大好山水, 任昉 等並經為之,卿為我臥治此郡。’” 宋 楊萬里 《送劉惠卿》詩:“舊病詩狂與酒狂,新來泉石又膏肓。”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表墓
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謂之表墓。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明 何景明 《上作篇》:“興勸賞之法,致式閭之敬,施表墓之恩,故立激勵之方。” 郭沫若 《孔雀膽》附《資料彙輯》:“至若立碑表墓之事,則縱有心人亦不敢付諸行動也。”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稱
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錯縮,厥圖不果。——《三國演義》
行人駐足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車行》
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仰止
仰慕;嚮往。止,語助詞。語出《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宋 姜夔 《饒歌吹曲·沅之上》:“真人方興,百神仰止。” 清 魏源 《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之一:“山形果象蹲,遺躅空仰止。” 孫中山 《革命原起》:“二人死節之烈,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
灑淚
揮淚;落淚
二人灑淚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