詣黑龍潭祈雨六韻原文
經春已虛擲,入夏更何堪。
罪己申誠愫,求神禮寶潭。
載催驄得得,視昔麥含含。
步禱丹梯迥,心希靈雨覃。
遠慚六事責,迫望一犁甘。
歲歲乾明佑,奚辭瀆再三。
詩詞問答
問:詣黑龍潭祈雨六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詣黑龍潭祈雨六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詣黑龍潭祈雨六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覃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八
參考注釋
虛擲
白白地丟棄、扔掉。 唐 韓愈 《李花贈張十一署》詩:“秖今四十已如此,後日更老誰論哉?力攜一罇獨就醉,不忍虛擲委黃埃。”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看 江 東海西俱入款,是蒼天賜 吳 越 國,這光陰百年難遇,豈容虛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歲月虛擲,良可浩嘆!” 魯迅 《華蓋集續編·空談》:“這並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虛擲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
何堪
(1).怎能忍受。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盧 相 邁 不食鹽醋,同列問之:‘足下不食鹽醋,何堪?’” 清 呂大器 《鎮羌道上有感》詩:“鷹眼何堪秋草枯? 姑臧 清節至今無。”
(2).豈可;哪裡能。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可。 宋 歐陽修 《筆說·峽州詩說》:“‘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 清 潘陸 《彭澤縣》詩:“地借 陶潛 著,人思 狄相 賢。何堪尋廢縣?沙草浸寒泉。” 葉聖陶 《窮愁》:“阿母一襖,春間已敝,不與補綴,何堪著體?”
罪己
引咎自責。《左傳·莊公十一年》:“ 禹 湯 罪己,其興也悖焉。”《舊唐書·代宗紀》:“朕所以馭朽懸旌,坐而待曙,勞懷罪己之念,延想安人之策。”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何 高祖 惟知 * ,而曾不罪己也。”
誠愫
見“ 誠素 ”。
求神
迷信的人請求神靈保佑或賜福
求神問卜
得得
(1).任情自得貌。語本《莊子·駢拇》:“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南朝 梁 何遜 《西州直示同員》詩:“誓將收飲啄,得得任心神。” 宋 黃庭堅 《和甫得竹數本於周翰喜而作詩和之》:“人知愛酒耳,不解心得得。”《紅樓夢》第三八回:“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2).頻頻;頻仍。 唐 王建 《洛中張籍新居》詩:“雲山且喜重重見,親故應須得得來。” 金 高庭玉 《柳絮》詩:“得得穿朱戶,時時撲翠屏。”
(3).特特,特地。 唐 陸龜蒙 《丁隱君歌序》:“別業在深山中,非得得行不可適到其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二十:“我得得為渠入 蜀 ,何意見怪?”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縱千里萬里,猶將買草鞋得得而往。”
(4).應諾之詞。猶言好好。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一:“﹝ 仁宗 ﹞一日將御朝, 溫成 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
(5).的確,確實。《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良人得得負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
(6).恰好。 宋 范成大 《萬州》詩:“前山如屏墻,得得正當戶。”
(7).猶答答。作詞或詞組的後綴。 葉聖陶 《微波》:“十二分通脫的一個女郎,兩年以後,會變成這樣羞人得得的。”
(8).象聲詞。多形容馬蹄聲。 清 黃景仁 《道中秋分》詩:“瘦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聽空空。” 曹禺 《王昭君》第四幕:“馬蹄得得,一個騎兵跑得滿頭大汗上。”
含含
孕穗貌。《後漢書·逸民傳·梁鴻》:“惟季春兮華阜,麥含含兮方秀。”
步禱
謂進行 禹 步禱告。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 崇禎 辛未年五月初一日,今上因旱,詣圜丘步禱。”《清史稿·仁宗紀》:“丙午,上步禱祈雨。”
丹梯
(1).紅色的台階。亦喻仕進之路。 南朝 宋 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阮瑀》:“躧步陵丹梯,並坐侍君子。” 黃節 註:“丹梯,丹墀也。” 唐 許渾 《送上元王明府赴任》詩:“官滿定知歸未得,九重霄漢有丹梯。” 清 唐孫華 《次韻酬吳振西》之二:“中郎餘慶傳 羊 傅,暫阻丹梯莫愴然。”
(2).指高入雲霄的山峰。《文選·謝朓<敬亭山詩>》:“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李善 註:“丹梯,謂山也。” 唐 李白 《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詩:“遇憩 裴 逸人,巖居陵丹梯。” 王琦 注引 呂延濟 曰:“丹梯,謂山高峯入雲霞處。” 唐 歐陽詹 《送聞上人游嵩山》詩:“丹梯石磴君先去,為上青冥最上頭。”
(3).指尋仙訪道之路。 唐 宋之問 《發端州初入西江》詩:“ 金陵 有仙館,即事尋丹梯。”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詩:“鴻寶寧全秘,丹梯庶可凌。” 邵寶之 註:“丹梯,山上升仙之路。”《舊唐書·武宗紀》:“志欲矯步丹梯,求珠 赤水 。” 明 徐渭 《蠟屐》詩:“萬錢收錦檿,五嶽遍丹梯。”
靈雨
(1).好雨。《詩·鄘風·定之方中》:“靈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駕,説於桑田。” 鄭玄 箋:“靈,善也。” 宋 蘇軾 《與孟震同游常州僧舍》詩之三:“待向三茆乞靈雨,半篙流水贈君行。”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四折:“昔 於公 曾表白 東海 孝婦,果然是感召得靈雨如泉。” 鄭澤 《長沙謁烈士祠》詩:“靈雨飄東風,祠堂載瞻仰。”
(2).喻君王的恩澤。 唐 楊巨源 《春日奉獻聖壽無疆詞》之一:“靈雨含雙闕,雷霆肅萬方。” 宋 蘇軾 《謝賜恤刑詔書表》之二:“凱風養物,散為扇暍之涼;靈雨應時,同沾執熱之濯。”
六事
(1).上古指領兵的六卿。《書·甘誓》:“大戰於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車之人,予誓告汝。’” 孔 傳:“各有軍事,故曰六事。”後因以指朝中的軍事大臣。 唐 白居易 《憶晦叔》詩:“六事盡思君作伴,幾時歸到 洛陽 來。” 宋 曾鞏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備,誰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將非六事之人,歷世以來,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勢之難行。”
(2).相傳 商 初天下大旱, 湯 曾禱於 桑林 ,以六事自責。《荀子·大略》:“ 湯 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宮室榮與?婦謁盛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以不雨至斯極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素車禱旱,以六事責躬,則雩禜之文也。” 宋 黃庭堅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韻謹同韻賦之》:“ 桑林 請六事,河水問九疇。” 明 李東陽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詩:“卻訝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應 商 祈。”
(3).謂貌、言、視、聽、思心、王極。古人以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氣相傷,發生災害。《尚書大傳》卷三:“若民不敬事,則會批之於六沴、六事之機以縣示我。” 鄭玄 註:“事,六事也……言天下有過,神靈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視、聽、思心、王極。機,天文也。天文運轉以縣(懸)見六事之變異示我。”按,《後漢書·五行志一》“氣之相傷謂之沴” 劉昭 注引《續漢書》謂六事為貌、言、視、聽、思、心。 宋 蘇舜欽 《大風》詩:“六事不合暴風作,嘗聞《洪範》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績的六項內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興定 元年,行辟舉縣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戶口增,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水滸傳》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後,惜軍愛民,百姓敬之如父母,軍校仰之若神明,訟庭肅然,六事俱備。”
(5).指六書。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指事象形會意為形體之事,形聲假借為聲音之事,轉注者,訓詁之事也。 虞 夏 書契,今不可見,岣嶁禹書,偽造不足論, 商 周 以來,則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漢 ,文字彌繁,而攝以六事,大抵弭合。”參見“ 六書 ”。
再三
一次又一次;多次
再三強調
標籤: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