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郭鄉丈書軒·其四

作者:石寶 朝代:明代

宿郭鄉丈書軒·其四原文

留連尊酒坐虛堂,蕭索詩衾擁半床。

台上落紅寒燭燼,雨中殘碧晚榴香。

江波已沒龍泉劍,海月空驚燕子梁。

故舊飄零如昨日,百年真有幾多長。

詩詞問答

問:宿郭鄉丈書軒·其四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宿郭鄉丈書軒·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宿郭鄉丈書軒·其四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石寶的名句有哪些?答:石寶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熊峰集卷四

參考注釋

留連

不願意離開

留連忘返

尊酒

猶杯酒。 唐 高適 《贈別沉四逸人》詩:“耿耿尊酒前,聯雁飛愁音。”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尊酒之間,一談一笑,甚有前輩風,今不復見矣。” 清 方文 《從吳錦雯讀宋玉叔詩喜而有寄》詩:“惆悵掩尊酒,何時共懽讌。”

虛堂

高堂。 南朝 梁 蕭統 《示徐州弟》詩:“屑屑風生,昭昭月影。高宇既清,虛堂復靜。” 唐 戎昱 《客堂秋夕》詩:“隔窗螢影滅復流,北風微雨虛堂秋。” 宋 朱熹 《山北紀行》之十:“北渡 石塘橋 ,西訪 濂溪 宅。喬木無遺株,虛堂唯四壁。”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二:“北府曾縫戰士衣,酒漿賓從各無違。虛堂一夕琴先斷,華表千年鶴未歸。”

蕭索

衰敗;冷落

蒼茫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落

半床

(1).亦作“ 半床 ”。不滿一床。 北周 庾信 《小園賦》:“落葉半牀,狂花滿屋。” 前蜀 韋莊 《清平樂》詞之二:“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紅樓夢》第三八回:“半床落月蛩聲切,萬里寒雲雁陣遲。”

(2).古代對單身男子徵收賦稅所定的名目。 北齊 稅制規定已娶者徵收絹一匹,綿八兩,凡十斤,稱一床;未娶者減半,稱半床。見《通典·食貨五》。《隋書·食貨志》:“舊制,未娶者輸半牀租調, 陽翟 一郡,戶至數萬,籍多無妻。”

落紅

落花。 唐 戴叔倫 《相思曲》:“落紅亂逐東流水,一點芳心為君死。” 元 高克恭 《過信州》詩:“風送落紅攙馬過,春風更比路人忙。” 清 陳維崧 《破陣子·擬過竹逸齋前探梅》詞:“四百八十 南朝 寺,二十四番花信風,鵑啼催落紅。”

燭燼

(1).燭燃後的餘燼;燭淚。《北史·呂思禮傳》:“﹝ 思禮 ﹞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宋 秦觀 《宿參寥房》詩:“鉤箔簷花動,抄書燭燼零。” 明 高啟 《婁江寓舍喜王七隅見過卻送還郭》詩:“遠愁忽與鐘聲至,殘醉微兼燭燼銷。”

(2).燭化為燼。 吳梅 《莫更二首和小洲》:“燭燼香消共一舟,綺窗如墨恕春愁。”

江波

江水;江中波浪。《文選·左思<蜀都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劉逵 注引 譙周 《益州志》:“ 成都 織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韻》:“山色愁無盡,江波去不回。” 明 黃哲 《過梁昭明太子墓》詩:“虎戰龍爭二十秋,江波日夜自東流。” 王統照 《遺音》:“江邊的風,受了水氣的調和,雖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時吹了些樹葉子落到江波上,便隨著微細的波花,無蹤影的流去。”

龍泉

(1).寶劍名。即龍淵。 漢 王充 《論衡·率性》:“棠谿魚腸之屬,龍泉太阿之輩,其本鋌山中之恆鐵也。”

(2).泛指劍。 唐 李白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王琦 註:“龍泉即龍淵也, 唐 人避 高祖 諱,改稱龍淵曰龍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 張珙 如愚,酬志了三尺龍泉萬卷書; 鶯鶯 有福,穩請了五花官誥七香車。” 清 宋玉叔 《<述哀>題後》詩:“我有父兄千載恨,對君霑血拂龍泉。”

(3).喻行事果斷。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晃神道碑》:“於是乎龍泉獨斷,龜旐旁求;品命千名,封疆萬戶。” 唐 常袞 《授京兆尹魏少游加御史大夫制》:“有玉壺之清澄,兼龍泉之斷割。”

(4).佛寺名。 北周 庾信 《送靈法師葬》詩:“ 龍泉 今日掩,石洞即時封。” 倪璠 註:“《法苑》云: 廬山 西有 龍泉精舍 , 慧遠 沙門之所立也。”

(5).常泛指僧院、佛門。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來從 許 下,月旦出於龍泉;言入 蜀 中,星文見於牛斗。” 唐 賈島 《送僧歸太白山》詩:“夜禪臨虎穴,寒漱撇龍泉。”

(6).噴泉。 南朝 梁 江淹 《游黃櫱山》詩:“陽岫照鸞采,陰谿噴龍泉。”

海月

(1).海上的月亮。 唐 張說 《送王光庭》詩:“ 楚 雲眇羈翼,海月倦行舟。” 唐 白居易 《飲後夜醒》詩:“枕上酒容和睡醒,樓前海月伴潮生。” 明 何景明 《九月二十五日會曹汝學侍御於麓堂夜歸遂過侍御宅》詩:“菊院霜天靜,楓城海月遲。”

(2).海生動物名。亦稱窗貝。貝殼圓形,薄而透明,多用來嵌裝門窗或房頂,以透光線;肉可食。《文選·郭璞<江賦>》:“王珧海月,土肉石華。” 李善 注注《臨海水土物志》:“海月,大如鏡,白色,正圓,常死海邊,其柱如搔頭大,中食。” 宋 梅堯臣 《杜和州寄新醅》詩:“ 淮南 寄我玉醅酒,白蚶海月君家有。” 孫景瑞 《紅旗插上大門島》第七章:“頭上是瓦蓋的屋頂,在前檐鋪著的那四塊海月上面,迅疾地滾動著雨水。”

驚燕

附於畫軸的紙條。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驚燕》:“凡畫軸製裱既成,以紙二條附於上,若垂帶然,名曰驚燕。其紙條古人不粘,因恐燕泥點污,故使因風飛動以恐之也。見 高江邨 《天祿識餘》。”

故舊

(1).舊交;舊友。《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 興於仁;故舊不遺, * 不偷。”《漢書·王莽傳上》:“﹝公﹞清靜樂道,溫良下士,惠於故舊,篤於師友。” 元 王曄 《桃花女》第二折:“我待親去埋殯他,也見的我一點不忘故舊之意。” 駱賓基 《鄉親--康天剛》二:“現在他們望見雪車來了,都想能認識他是誰。是本村的呢,還是父親的故舊?”

(2).陳舊,過去。 許傑 《<明日的文學>自序》:“但是深印在腦筋里的故舊的遺毒,還一時不能洗清。”

飄零

(1) (花葉等)凋謝脫落;飄落

黃葉飄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昨日

昨天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幾多

詢問數量;多少

布幾多長?

詩詞推薦

  • 送張仲良二首

    韓元吉宋代〕氣概青雲上,聲華碧海邊。交遊俱得雀,伯仲總能賢。幕府寧淹薄,諸公肯薦延。功名第遲速,強飯且加鞭。
    宿郭鄉丈書軒·其四原文_宿郭鄉丈書軒·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皇后合五首

    歐陽修宋代〕畫扇催迎暑,靈符喜辟邪。風光麗宮禁,時節重仙家。
    宿郭鄉丈書軒·其四原文_宿郭鄉丈書軒·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
  • 迎神

    李建勛唐代〕攂蠻鼉,吟塞笛,女巫結束分行立。空中再拜神且來,滿奠椒漿齊獻揖。陰風窣窣吹紙錢,妖巫瞑目傳神言。與君
  • 淮東制置使李公(庭芝)

    劉麟瑞元代〕淮海曾聞一偉人,十年臥護息邊塵。重來鐵騎攻城急,旋執金戈赴陣頻。夢入甌閩期立極,路遵通泰倏捐身。平山
  • 病起五首

    劉克莊宋代〕小窗不復聽吾伊,時有蛩聲出吻悲。曲宴無歌賡太液,中痟止酒飲華池。誰將曉雪堆新鬢,自撥寒灰鍛近詩。未敢
  • 哭李商隱

    崔珏唐代〕成紀星郎字義山,適歸高壤抱長嘆。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干。風雨已吹燈燭滅,姓名長在齒牙寒。只應
  • 懷郭寶山都督

    李學一明代〕昔別旌旗逾十年,山城豪興更翩翩。金尊夜倒銅崖月,鼓吹朝□筆嶺煙。太白才名今已遠,令公德望尚依然。別來
  • 澄霽樓

    乾隆清代〕擇向各從宜,山樓枕迥陂。聊因秋爽陟,恰喜霽光披。漸覺生衣疊,猶欣綵筆摛。㣶徊閱檐額,即景信諧時。
  • 依韻酬周騤太博同年

    范仲淹宋代〕孰敢先懷富貴圖,良時須惜幾嗟吁。眾心可致巍巍主,上意思平兩兩符。不稱內朝裨耳目,多慚外補救皮膚。子陵
  • 冬日山居好十首

    舒岳祥宋代〕冬日山居好,能安始識閒。漁歸溪口港,樵下屋頭山。竹蠣含梅蕊,江鱸著玳斑。人生何所事,口腹最相關。
  • 人月圓(元夜)

    王詵宋代〕小桃枝上春來早,初試薄羅衣。年年此夜,華燈盛照,人月圓時。禁街簫鼓,寒輕夜永,縴手同攜。更闌人靜。千
  • 人日道中口占

    喻良能宋代〕竹籬茆舍水邊家,窗牖虛明小逕斜。草色未多春意好,疏梅映竹兩三花。
  • 圓上人覓詩

    釋德洪宋代〕平生百態不掛眼,倚杖看雲慵解包。湘水叢林多古格,何妨一缽穩安巢。
  • 雨中游雲棲得詩四首·其三

    乾隆清代〕萬澗千溪瀑水流,紅花綠樹露珠浮。洗心亭子洗何事,一雨滌予幾日愁。
  • 引東泉作

    元結唐代〕東泉人未知,在我左山東。引之傍山來,垂流落庭中。宿霧含朝光,掩映如殘虹。有時散成雨,飄灑隨清風。眾源
  • 題獅子林十六景·其十五·橫碧軒

    乾隆清代〕襟山帶水敞軒清,水態山姿上下明。藉助微風相映處,活成一碧畫鋪橫。
  • 偪冬至小雪

    張嵲宋代〕落葉將埋徑,林寒欲刺天。情凝遙嶺外,雪墜草堂前。竹密潛增響,梅疏欲鬥妍。紛紛迷遠樹,整整度清川。未擬
  • 送熊掌熊白

    葉寘宋代〕熊掌舍魚吾有取,自幼嘗聞子車語。飯香獵戶分熊白,妙語涪翁乃能吐。世間兩味果稱珍,故人念我肯珍分。數千
  • 參政李秀叔輓詞二首

    周必大宋代〕十載山林號後谿,三朝鐘鼎列前疑。進賢自許唐師德,持論人推蕭望之。玉立諸郎傳素業,金聲高弟振清規。送車
  • 燈籠

    陸游宋代〕我年十六游名場,靈芝借榻棲僧廊。鐘聲才定履聲集,弟子堂上分兩廂。燈籠一樣薄臘紙,瑩如雲母含清光。還家
宿郭鄉丈書軒·其四原文_宿郭鄉丈書軒·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