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

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原文

不學之人無心照,見說何方笑。

學者專加女角心。

欽敬重如金。

多饒不共人爭競,忍辱修心性。

萬般千種發狂心。

收在總持林。

詩詞問答

問: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參考注釋

不學

(1).不學習;不求學。《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盜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2).謂沒有學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又以《文選》 李善 注在五臣後,其疏淺不學,幾於 王侍書 題閣帖矣!”《老殘遊記》第三回:“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封疆大吏。”

心照

心裡知道

鄰里人自有心照,曉得巢大郎是明做好人之言。——《二刻拍案驚奇》

見說

(1).告知,說明。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三:“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見説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2).猶聽說。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見説 蠶叢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驚奇》卷八:“今日見説,卻記得你前年間曾言 蘇州 所遇,果非虛話了。” 清 李漁 《蜃中樓·離愁》:“見説紅顏薄命,不信今生心兒願兒果得盈。”

學者

(1).做學問的人;求學的人。《論語·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誠 《太學創置石經》詩:“儒林道益廣,學者心彌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滎陽 呂公 教學者讀書,須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學者當知所尚,不可視兩刻為尋常而忽之耳。”

(2).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莊子·刻意》:“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遊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説,蓋是學人之所好。”《史記·伯夷列傳》:“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舊五代史·晉書·史匡翰傳》:“尤好《春秋左氏傳》,每視政之暇,延學者講説,躬自執卷受業焉。” 清 李漁 《比目魚·贈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見他幾首新詩,竟是一個大文人真學者。” 魯迅 《而已集·讀書雜談》:“研究文章的歷史或理論的,是文學家,是學者。”

角心

典型角(如牛角)的骨質內軸

敬重

恭敬尊重

士兵列隊向他們的長官表示敬重

共人

(1).指敬謹供職的同僚。共,通“ 恭 ”。《詩·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朱熹 集傳:“共人,僚友之處者也。” 胡承珙 後箋:“此共人,後儒多指在朝僚友言之。”

(2).指 吳 越 之人。《逸周書·王會》:“共人玄貝。” 孔晁 註:“共人, 吳 越 之蠻。”

爭競

〈方〉∶計較;爭辯

與人未嘗有爭競

修心

修養心性。《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魏書·釋老志》:“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唐 崔塗 《入蜀赴舉秋夜與先生話別》詩:“失計方期隱,修心未到僧。” 冰心 《寄小讀者·通訊十一》:“我縱慾修心養性,哪得此半年空閒,幕天席地的日子?”

萬般

(1) 各種各樣;多種多樣

(2) 極其;非常

我感到萬般快慰

種發

短少的頭髮。 明 唐順之 《歲暮有懷諸子》詩:“樗材在野大何用,種髮經年短不梳。”

狂心

(1).狂妄或放蕩的念頭。《後漢書·隗囂傳》:“既亂諸夏,狂心益悖,北攻強胡,南擾勁 越 。”《東周列國志》第九回:“ 齊 世子 諸兒 聞 文姜 將嫁他國,從前狂心,不覺復萌。”

(2).強烈的願望。 唐 白居易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章》詩:“愚計忽思飛短檄,狂心便欲請長纓。” 宋 曾鞏 《孔教授張法曹以曾論薦特示長箋》詩:“衰翁厚幸懷雙璧,更起狂心慕薦賢。”

總持

(1).佛教語。梵語陀羅尼的意譯。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具備眾德。亦指咒語。《維摩經·佛國品》:“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景德傳燈錄·阿難尊者》:“多聞博達,知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嘗所讚嘆。” 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

(2).總地掌握。 宋 曾鞏 《中書令制》:“朕參於古義,質以今宜,以右省典正於鈞衡,以中臺總持於綱紀。”

詩詞推薦

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原文_求因果息爭十首·其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