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仙壇胡尊師

作者:辛敬 朝代:元代

贈仙壇胡尊師原文

一鶴晚隨青玉杖,雙龍秋佩紫荷衣。

月明何處聞吹笛,百丈山前賣藥歸。

詩詞問答

問:贈仙壇胡尊師的作者是誰?答:辛敬
問:贈仙壇胡尊師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贈仙壇胡尊師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微韻 出處:御選元詩卷七十四

參考注釋

一鶴

本謂一隻仙鶴。因鶴齡甚長,故亦以喻高年老壽。 唐 劉禹錫 《秋詞》之一:“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唐 白居易 《九老圖》詩:“雪作鬢眉雲作衣, 遼東 華表獨雙歸,當時一鶴猶希有,何況今逢兩 令威 。” 宋 蘇轍 《披仙亭》詩:“仙翁舊住 蜀 江邊,千歲歸來一鶴翩。”

玉杖

(1).飾有玉鳩的拐杖, 漢 時天子始以賜老人。《後漢書·禮儀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 唐 李白 《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辭》:“天子刻玉杖,鏤形賜耆人。”《資治通鑑·漢明帝永平二年》:“三老服都紵大袍,冠進賢,扶玉杖。” 胡三省 註:“玉杖長七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爾雅翼》曰:刻玉為鳩,置之杖端,謂之鳩杖,亦曰玉杖。”

(2).泛指以玉為飾的美杖。 南朝 梁元帝 《相名》詩:“仙人賣玉杖,乘鹿去山林。” 唐 張祜 《公子行》:“輕將玉杖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 宋 陸游 《書懷》詩:“翠裘緑玉杖,白日凌青天。”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陵墓·忠遜王墓》:“攜我緑玉杖,著我遊春屐。”

雙龍

(1).兩條龍。 北周 庾信 《賀傳位於皇太子表》:“自當八風通,慶雲聚,五老同游,三星運曜,豈直雙龍再賜,九雉重飛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詞》:“清晨鳴天鼓,飆歘騰雙龍。” 唐 李商隱 《九成宮》詩:“雲隨 夏後 雙龍尾,風逐 周王 八馬蹄。”

(2).稱譽同時著名的兩個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東漢 許虔 、 許邵 , 南朝 梁 謝舉 、 謝覽 , 柳惔 、 柳悅 , 唐 烏承玼 、 烏承恩 等。《晉書·陸雲傳》:“矯翮南辭,翻棲火樹;飛鱗北逝,卒委湯池。遂使穴碎雙龍,巢傾兩鳳。”按,此指 陸機 、 陸雲 。

(3).相傳 晉 代 張華 見斗、牛二星之間常有紫氣,推知 豫章 豐城 有寶劍。 張華 派 雷煥 到 豐城 ,掘獄屋基,得寶劍二把。 張華 和 雷煥 各得其一。後 張華 被誅,其劍頓失。 雷煥 卒, 雷煥 之子持劍行經 延平津 ,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下水取劍,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後以“雙龍”用為寶劍之典。 唐 杜牧 《懷鍾陵舊遊》詩之二:“未掘雙龍牛鬥氣,高懸一榻棟樑材。” 宋 司馬光 《華星篇時視役河上寄郡中諸同舍》詩:“匣中夜半雙龍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孫枝蔚 《遇張容庵話舊》詩:“匣里雙龍在,人間猛虎愁。” 梁啓超 《俠情記傳奇·緯憂》:“昨夜雙龍匣劍鳴,負汝汝難忍。”參閱《晉書·張華傳》。

佩紫

佩掛紫色印綬。 漢 代相國、丞相皆金印紫綬。因以“佩紫”借指榮任高官。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晉書·夏侯湛傳》:“被朱佩紫,耀金帶白。”參見“ 佩紫懷黃 ”。

荷衣

(1).傳說中用荷葉製成的衣裳。亦指高人、隱士之服。《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呂延濟 註:“芰製、荷衣,隱者之服。” 唐 錢起 《送鄔三落第還鄉》詩:“荷衣垂釣且安命, 金馬 招賢會有時。” 明 高啟 《歸吳至楓橋》詩:“寄語裡閭休復羨,錦衣今已作荷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八五:“白頭相見 山東 路,誰惜荷衣兩少年?”

(2).指舊時中進士後所穿的綠袍。 明 高明 《琵琶記·杏園春宴》:“荷衣新染御香歸,引領群仙下翠微。” 明 王錂 《尋親記·報捷》:“一別後杳無音信,知他有著荷衣分。”

月明

(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定時。” 元 袁士元 《和嵊縣梁公輔夏夜泛東湖》:“小橋夜靜人橫笛,古渡月明僧喚舟。”《水滸傳》第九回:“兩個教頭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從軍北征》詩:“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一出:“白苹紅蓼緑簑衣,青海灘頭一釣磯。只恐夜靜水寒魚不餌,滿船空載月明歸。”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吹笛

晉 向秀 《思舊賦》序:“余與 嵇康 、 呂安 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 嵇 志遠而疎, 呂 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 虞淵 ,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後因以“吹笛”為傷逝懷舊之典。 北周 庾信 《寄徐陵》詩:“莫待 山陽 路,空聞吹笛悲。” 清 錢謙益 《病榻消寒雜詠》之二二:“病樹枝顛天一握,為君吹笛上高樓。”

百丈

(1).極言高、深或遠。 漢 枚乘 《七發》:“上有千仞之峯,下臨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約 《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 唐 韓愈 《次同冠峽》詩:“落英千尺墮,遊絲百丈飄。”《北史·西域傳·小月氏國》:“其( 小月氏國 )城東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謂百丈佛圖也。”

(2).牽船的篾纜。《宋書·朱超石傳》:“時軍人緣 河 南岸,牽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虜所殺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一:“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詩舟行多用百丈,問之 蜀 人,雲,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為大瓣,以麻索連貫其際,以為牽具,是名‘百丈’。”《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從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順風,方使得布帆,風略小些,便要扯著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來就是縴子。” 清 黃遵憲 《下水船歌》:“百丈橫牽上瀨舟,三朝三暮見 黃牛 。”

(3).借指井繩。 唐 杜甫 《銅瓶》詩:“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懷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為號,稱“百丈禪師”。參閱《景德傳燈錄·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

詩詞推薦

贈仙壇胡尊師原文_贈仙壇胡尊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