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聞誅一夫紂,可以息口吻。
方諸服事殷,自弗如文謹。
洪範彝倫敘,丹書敬義廑。
因之作諸銘,質語攄道蘊。
劉向傳五行,分配失飾粉。
蔡注祛穿鑿,足破群疑紊。
夫惟一戎衣,垂拱治猶敏。
乃有夷齊者,避向首陽隱。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十二·周武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九
2. 葉
參考注釋
一夫
(1).一人。指男人。《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 孔穎達 疏:“無求備於一人。”《漢書·谷永傳》:“ 秦 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內崩析者,刑罰深酷,吏行殘賊也。” 宋 蘇軾 《與滕達道書》:“一夫進退何足道。”
(2).特指一個農夫。《孟子·萬章下》:“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魏書·高祖紀》:“ 太和 元年詔曰:一夫制治田四十畝,中男二十畝。無令人有餘力,地有遺利。” 宋 歐陽修 《解官後答韓魏公見寄》詩:“老為南畝一夫去,猶是東宮二品臣。”
(3).猶言 * 。指眾叛親離的人,暴君。《孟子·梁惠王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 紂 矣,未聞弒君也。”《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一夫從橫,則城池自夷,豈不危哉?” 李善 註:“一夫謂 董卓 也。”
(4).借指地積,方百步或百畝。《周禮·考工記·匠人》:“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鄭玄 註:“方各百步。” 賈公彥 疏:“蓋市曹司次介次所居之處與天子二朝,皆居一夫之地,各方百步也。”《新唐書·食貨志二》:“古者百畝地號一夫,蓋一夫授田不得過百畝。”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口吻
(1) 嘴唇;嘴
(2) 某些動物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
(3) 說話時流露出來的感 * 彩
玩笑的口吻
(4) 口音;腔調
聽你說話,分明是天津口吻
方諸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淮南子·覽冥訓》:“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露於月。” 唐 陸龜蒙 《自遣》詩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淚,秪待方諸寄兩行。” 明 李東陽 《又和王世賞韻》:“天臨華蓋春星近,月照方諸夜水清。” 清 龔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諸取月中水洗眼,著純墨衣,則人反見蜮,可趨入蜮羣。”
(2).傳說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昌期一》:“ 方諸 正四方,故謂之 方諸 ,一面長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昌期一》:“ 方諸 東西面又各有 小方諸 ,去 大方諸 三千里, 小方諸 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別有青君宮室,又特多中仙人及靈鳥靈獸輩。” 南朝 梁武帝 《上雲樂·方諸曲》:“ 方諸 上,上雲人。業守仁,摐金集 瑤池 ,步光禮玉晨。霞蓋容長肅,清虛伍列真。”《雲笈七籤》卷七八:“縱賞三清,遨遊五嶽,往來 圓嶠 ,出入 方諸 。” 清 繆艮 《沉秀英傳》:“ 秀英 香消玉損,已返 方諸 。”
服事
(1).五服之內所封諸侯定期朝貢,各依服數以事天子。亦泛謂盡臣道。《左傳·昭公十二年》:“今 周 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殷 。 周 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史記·周本紀》:“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二折:“非是喒服事君王不到頭,則為一時同輩有寃讎。”參閱 清 程大中 《四書逸箋·服事》引《叢說》。
(2).承擔公職。《周禮·地官·大司徒》:“頒職事十有二於邦國都鄙,使以登萬民……十有二曰服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服事謂為公家服事者。”《晉書·羊祜傳》:“﹝ 李喜 等﹞皆服事華髮,以禮終始。” 唐 杜甫 《八哀詩·王思禮》:“服事 哥舒翰 ,意無流砂磧。”
(3).服力役。《韓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遊學者日眾,是世之所以亂也。”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閔耄老之逢辜,憐縗絰之服事。”
(4).猶服侍。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四:“又有 王有 者, 漢州 卒也。州將每令 趙昌 畫,則遣 有 服事供應之。”《紅樓夢》第一○九回:“﹝ 寳玉 ﹞忽然想起那年 襲人 不在家時, 晴雯 、 麝月 兩個人服事,夜間 麝月 出去, 晴雯 要唬他,因為沒穿衣服,著了涼。” 郭沫若 《落葉·第十信》:“父親是不成材的酒漢,也不嫌怨他的不仁而服事他的女兒,在甚么地方呀?”
洪範
* ;楷模。《漢書·王莽傳上》:“陛下奉天洪範,心合寶龜,膺受元命,豫知成敗。”《晉書·皇甫謐傳》:“子其鑒先哲之洪範,副聖朝之虛心。” 清 王韜 《瓮牖餘談·英人倍根》:“其人固碌碌無足取也,然其所著之書,則後二百五年之洪範也。”
倫敘
亦作“倫敘”。有條理;順序。《三國志·吳志·陸抗傳》:“夫俊乂者,國家之良寶,社稷之貴資,庶政所以倫敍,四門所以穆清也。” 唐 劉知幾 《史通·補註》:“亦有躬為史臣,手自刊補;雖志存該博,而才闕倫敘。” 清 戴名世 《弘光朝偽東宮偽後及黨禍紀略》:“一時名流以倫敍有定,請早建太子。”
丹書
(1).古時以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隸也,著於丹書。” 杜預 註:“蓋犯罪沒為官奴,以丹書其罪。”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有燔丹書,無普赦罪。”《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苟削丹書,得夷平民。” 李周翰 註:“丹書,定罪之書。”
(2).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呂氏春秋·應同》:“及 文王 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 周 社。”《史記·周本紀》“生 昌 ,有聖瑞” 張守節 正義引《尚書帝命驗》:“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於 酆 ,止於 昌 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雲門舞》:“赤雀丹書飛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誠。”
(3).指《洛書》。傳說 夏禹 治水時, 洛水 神龜負之而出,故稱《洛書》。《淮南子·俶真訓》:“ 洛 出丹書, 河 出緑圖。”
(4).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襲的享有免罪等特權的證件。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肆申白馬之盟,庸示丹書之約。”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群臣賀表》:“丹書錫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榮,仍懋秩訾之賞。”
(5).朱筆書寫的文字。 漢 荀悅 《漢紀·昭帝紀》:“ 漢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數私見使,教之曰:‘陛下親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書,言 武 等在荒澤中。’” 景耀同 《次韻黃季剛相思》之一:“囓臂當年底有盟,丹書斜上甚分明。”
(6).朱筆書寫的詔書。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書相公見寄》詩:“金玉裁玉度,丹書奉帝俞。”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四折:“親捧丹書下九重,路人爭識五花驄。” 明 李東陽 《送焦守靜先生使襄府》詩:“丹書玉節又南行,一日龍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鎮鬼的朱文符書。 漢 仲長統 《昌言》:“於是淫厲亂神之禮興焉,侜張變怪之言起焉,丹書厭勝之物作焉。”《後漢書·方術傳·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聖卿 ,善為丹書符劾,厭殺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語。即丹書墨籙。指以墨書寫符文的朱漆之簡。泛指煉丹之書,道教經書。見《雲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記·祖餞都門》:“授丹書早晚驅雞,與夫人同學驂鸞。”
劉向
(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現在江蘇省沛縣)人,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有《新序》、《說苑》等
五行
(1)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2) 見“五常”
分配
(1) 按比例分發,尤指按比例分發給一個集團的成員
分配住房
(2) 劃分並按份分
在繼承人中分配遺產
(3) 分成部分並分派或留出供各種處置、關心或活動之用
在辦公室和高爾夫球場之間分配他的時間
(4) 大中專畢業生的指令性就業
穿鑿
(1) 鑿通;鑿穿
(2) 非常牽強地解釋,硬說成具有某種意思
孔子稱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輕侮道術。——《後漢書·徐防傳》
一戎衣
(1).謂一穿上戎裝。或雲,“衣”當作“殷”,謂一用兵而勝 殷 。一,亦作“ 壹 ”。《書·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 傳:“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 紂 。”《禮記·中庸》:“ 武王 纘大 王 、 王季 、 文王 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 鄭玄 註:“戎,兵也。衣讀如殷,聲之誤也, 齊 言殷聲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 孔穎達 疏:“ 鄭 必以衣為 殷 者,以十一年觀兵於 孟津 ,十三年滅 紂 ,是再著戎服,不得稱一戎衣,故以衣為 殷 。”後泛稱用兵作戰為“一戎衣”。 唐 杜甫 《重經昭陵》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義以 * ,是子乃先我乎?” 郭沫若 《歸國雜吟》:“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亦省作“ 一戎 ”。《晉書·樂志上》:“ 魏武 挾天子而令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 唐 白居易 《策林·議兵》:“故有一戎而業成王霸,一戰而禍及危亡。”
(2).泛指戰袍。 北周 庾信 《周宗廟歌》之六:“終封三尺劍,長卷一戎衣。”
垂拱
垂衣拱手,表示不做什麼事,形容不用花什麼氣力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首陽
山名。一稱 雷首山 ,相傳為 伯夷 、 叔齊 採薇隱居處。《詩·唐風·采苓》:“采苓采苓, 首陽 之巔。” 毛 傳:“ 首陽 ,山名也。”《論語·季氏》:“ 伯夷 、 叔齊 ,餓於 首陽 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已平 殷 亂,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按, 首陽山 在今何地,舊說不一。《論語》 何晏 集解引 漢 馬融 曰:“ 首陽山 在 河東 蒲坂 , 華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