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爭得偈

作者:釋德洪 朝代:宋代

不能爭得偈原文

頭顱櫱櫱貪肉臠,眼孔巴巴憎妒聚。

但尋他人是非說,不知自己敗闕露。

斗死他年輸與我,斗生今日不及汝。

見時先意相不審,各自念佛修行去。

詩詞問答

問:不能爭得偈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不能爭得偈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頭顱

人的頭

拋頭顱,灑熱血

眼孔

(1) 〈方〉∶指眼界

眼孔淺

小眼孔,沒見識

(2) 眼眶

巴巴

(1).爸爸。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巴巴媽媽》:“ 明 王文龍 《龍興慈記》云:‘ 季巴巴 、 王媽媽 , 聖祖 微時有恩鄰人也。’按,巴巴俗呼父也,字亦作夿,此二人殆翁媼歟? 明 文林 《瑯琊漫鈔》云:‘ 趙 氏乾娘, 高皇 義父之妻也,世襲指揮。’按,此知 明高皇 有義父乾娘, 季巴巴 、 王媽媽 殆亦此類歟?”

(2).指巴掌。《蕩寇志》第八十回:“一聲呼喝,向那左邊面頰上足足的盦了二十個大巴巴。”

(3).方言。食物名,即餑餑。 孫錦標 《南通方言疏證》四:“今小兒呼點心為巴巴,即北方言餑餑。”

(4).方言,糞便。《抗日歌謠》:“五色旗(偽滿旗)不用掛,再過三年擦巴巴。” 郭光 《僅僅是開始》:“你們屁股上帶著巴巴說別人!”

(5).急切;切盼。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眼巴巴不見孩兒回來。”《 * 詞話》第二七回:“巴巴尋那肥皂洗臉,怪不得你的臉洗的比人家屁股還白。” 張天翼 《譚九先生的工作》:“事情實在太多。大家都正在那裡巴巴地等著他。”

(6).特地;偏偏。《紅樓夢》第二二回:“我巴巴的唱戲擺酒,為他們不成?”《紅樓夢》第三七回:“家常送東西的傢伙也多,巴巴的拿這個去。”

(7).黏滯;黏結成塊的。 宋 陸游 《大慧禪師真贊》:“平生嫌遮老子,説法口巴巴地。”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四:“吃晚飯時,炕桌上擺著煮得粘粘巴巴的豆角。”

(8).表狀貌的詞尾。 清 李漁 《蜃中樓·雙訂》:“若不回他一句,教他沒趣巴巴的。”

(9).象聲詞。 管樺 《三月拘留》:“門敲的巴巴山響。”

憎妒

亦作“ 憎妬 ”。憎恨妒忌。 漢 劉向 《列女傳·晉伯宗妻》:“盜憎主人,民愛其上,有愛好人者,必有憎妒人者。” 南朝 陳 顧野王 《艷歌行》:“妖姿巧笑能傾城,那思他人不憎妬。”

他人

別人

不許他人干涉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自己

(1) 自身;本身

一個人需要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別人與自己有多大的不同

(2) 屬於某人自身的或某物本身的

我自己的父親

敗闕

猶過失。 唐 韓愈 《論變鹽法事宜狀》:“宰相者,所以臨察百司,考其殿最,若自為使,縱有敗闕,遣誰舉之?此又不可者也。”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意相

猶意想。《墨子·經說下》:“若易五之一,以楹之摶也,見之,其於意也不易,先智意相也,若楹輕於秋,其於意也洋然。” 於省吾 曰:“《墨子·經説下》‘意相也’,即意想也。”參閱《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二》。

不審

(1).不察;未審察。《呂氏春秋·察微》:“公怒不審,乃使 郈昭伯 將師徒以攻 季氏 。” 高誘 註:“審,詳也。”

(2).不知。《戰國策·楚策四》:“ 汗明 憱焉,曰:‘ 明 願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 堯 也?’”《漢書·英布傳》:“謁者 隨何 進曰:‘不審陛下所謂。’” 宋 曾鞏 《與杜相公書》:“春喧,不審尊候如何,伏惟以時善保尊重,不勝鄙劣之望。”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此怪非鬼非狐,不審何物。”

(3).指不清楚。《醒世恆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員外遠觀不審,近睹分明,正是向日化香羅木的和尚。”

(4).不慎重;不周密。《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審也。” 宋 曾鞏 《與王介甫第二書》:“致此者豈有他哉,思之不審而已矣!” 明 方孝孺 《綠疇軒記》:“ 黃 君 公謹 以學行重於鄉,鄉民有疑必問焉,有愬必赴焉,有乏必求焉。 黃君 應之不倦而處未嘗不審。”

(5).不準,不確。

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們各自的家

各自解決食宿問題

各自棄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評

念佛

信佛的人念“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

隔壁的毛奶奶吃齋念佛一輩子

修行

(1) 修養德行

(2) 出家學佛或學道;行善積德

詩詞推薦

不能爭得偈原文_不能爭得偈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