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觀潮原文
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台。
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
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
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
詩詞問答
問:錢塘觀潮的作者是誰?答:施閏章
問:錢塘觀潮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大海的景色在雨中蒙蒙展開,滾滾波濤飛濺到江上將被大潮傾倒顛覆,輕舟卻故意頂風迎浪向上開。“鴟夷子皮”里,伍子胥的屍首猶有遺恨,錢塘江的怒潮永遠使人感到悲哀。
注釋
①錢塘:錢塘江,浙江的下游。
②台:指觀潮的台。
③絕岸:陡岸。
④溯洄:逆流而上。
⑤鴟夷:皮袋,這裡借指潮神伍子胥。據《吳越春秋》等記載,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而被疏遠、賜死。伍子胥臨死時,囑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或者把頭割下來懸掛在南城門上,以便看到吳國的滅亡。吳王大怒,下令用鴟夷把他的屍體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後來伍子胥化為錢塘江潮潮神。
詩文賞析
創作背景
康熙七年(1668年)秋,詩人因在家閒居無事,曾赴杭州一帶旅遊,這首五律即描寫此行所親見的錢塘江八月大潮的雄壯聲勢,錢塘江乃名聞天下的奇觀,每逢農曆八月十八前後,杭州灣錢塘江口涌潮襲來。波濤萬丈,氣勢磅礴,令人驚心動魄,觀潮以在浙江海寧所見最為壯觀,故錢塘潮一名“海寧潮”,此詩所寫即海寧之所見。
文學賞析
此詩寫詩人雨中觀潮所見所感。首聯,緊扣雨中觀潮之特點,以雨為背景,突出“濤飛江上台”,為下文進一步描繪錢塘江潮的磅礴聲勢作鋪墊。
頷聯,以千萬匹駿馬飛馳而來比喻錢塘江潮震天動地的濤聲,以其仿佛席捲著群山奔騰而來比喻江潮不可抵擋的氣勢,與宋代詞人潘閬的詞句“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酒泉子》“長憶觀潮”)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將狀寫潮湧之聲勢與吟詠弄潮兒的弄潮之氣魄結合起來。宋代詞人周密的散文《觀潮》有一段描寫弄潮兒的文字:“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著墨無多,卻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弄潮兒披髮紋身、手持彩旗、濤頭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絕。施閏章的這兩句詩描寫弄潮兒,用語更少,別具一格。它寫弄潮兒,卻不明言,而以“輕舟”借代。駕馭“輕舟”的正是勇敢矯健的弄潮兒,故寫“輕舟”,也即寫弄潮兒。不寫斯人,而斯人自見,這是其精妙之處。江潮洶湧澎湃,“絕岸愁傾覆”,可“輕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這裡,詩人未具體描寫弄潮之場面,而以“愁”與“故”相對照,突出了錢塘江潮驚濤拍岸的氣勢,更襯托出了弄潮兒迎潮而上、不畏艱險的氣魄,可謂這兩句詩的又一妙處。
尾聯,發詩人觀潮之慨。史載,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殺害,他逃奔吳國,先佐吳王闔閭伐楚國,後又佐吳王夫差(闔閭之子)打敗越國。最終,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迫伍子胥 * ,並下令將其屍首裝入“鴟夷革”拋進江中。後來傳說伍子胥怨恨吳王夫差,死後驅水為濤,因而,錢塘江潮又有“子婿朝”之稱,詩偉聯發詩人觀潮之後的感慨,由觀潮聯想到伍子胥及其傳說,為伍子胥的冤死而鳴不平,筆墨煥然,耐人尋味。
標籤:錢塘江大潮,錢塘江,五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