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

作者:劉摯 朝代:宋代

原文

大梁三尺雪,冰泥變塵坌。

千騶國西門,儼若鍾在簨。

使君御之行,往殿股肱郡。

玉符佩祥麟,車旟舞飛隼。

去國雖所懷,而在百里近。

朝方背象魏,暮已跨封畛。

滎陽介兩京,左右事控引。

咽喉半天下,客車日交軫。

閉關非人情,飾傳古所哂。

使君錦幖仙,才業苦清敏。

故人毀譽忘,要使仁義盡。

昔賢此為政,遺愛浹微隱。

國人賦緇衣,千載聲亦泯。

二者在君興,無嗟設施窘。

詩詞問答

問:《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參考注釋

大梁

(1) 架在山牆或屋架上最高的一根橫樑,也叫正梁、脊檁

(2) 主要的任務或責任人

他在單位挑大樑

(3) 戰國時 魏國都城,現 河南省 開封市

魏有隱士曰 侯贏…為 大梁夷門(東門)監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三尺雪

喻劍。《三國演義》第三八回:“ 高皇 手提三尺雪, 芒碭 白蛇夜流血。”

塵坌

(1).灰塵,塵土。《續資治通鑑·宋神宗元豐四年》:“在班殿直 劉歸仁 率眾南奔,相繼而潰。入塞者三萬人,塵坌四起,居人駭散。”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一》:“一日,天大風,晦冥良久,既霽,於塵坌中得一好女子。” 清 黃宗羲 《永樂寺碑記》:“污邪市井,未嘗擇地,塵坌滿室,但供邨婦里老之游息。”

(2).塵俗;世俗之人。 唐 呂岩 《七言》詩之四:“藥就功成身羽化,更拋塵坌出凡流。” 宋 蘇舜欽 《和鄰幾登緐台塔》詩:“迥然塵坌隔,頓覺襟抱舒。” 明 宋濂 《蘭隱亭記》:“ 華卿 性清脩,不與塵坌交,並皦皦然屹立物外。”

(3).比喻卑下的處境或微賤之物。 明 徐霖 《繡襦記·厭習風塵》:“老身 李大媽 是也,本係 劍南 人氏,不幸夫主早亡,失身塵坌,流寓 長安 。” 明 屠隆 《曇花記·辭家訪道》:“煙姿霞韻,也應知生來往因,把金章紫綬看塵坌。”

西門

(1) 位於城牆西方的門

(2) 複姓

儼若

(1).恭敬貌。語出《禮記·曲禮上》:“毋不敬,儼若思。” 晉 葛洪 《抱朴子·譏惑》:“故儼若冠於《曲禮》,望貌首於五事,出門有見賓之肅,閒居有敬獨之戒。” 宋 范仲淹 《君以民為體賦》:“心和則其體儼若,君惠則其民晏如。”

(2).宛若,好象。《西京雜記》卷三:“復鑄銅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笙各有所執,皆綴花采,儼若生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小西天》:“ 石經山 峰巒秀拔,儼若 天竺 ,因謂‘小西天’。” 蕭紅 《夏夜》:“她依著一株花枝,花枝的影子抹上牆去,那樣她儼若睡在荷葉上。”

使君

漢代稱呼太守刺史,漢以後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樂府詩集·陌上桑》

股肱郡

指起拱衛京師作用的要地。《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河東 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三國志·魏志·杜畿傳》:“顧念 河東 吾股肱郡,充實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煩卿臥鎮之。”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早渡蒲津關》:“東顧重關盡,西馳萬國陪,還聞股肱郡,元首詠康哉。” 明 何景明 《東海太守行》:“玉食常懷股肱郡,蒼生久慕循良風。”

玉符

(1).玉制的信物。《史記·呂不韋列傳》:“ 安國君 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 宋 趙抃 《次韻程給事寓越廨宇有懷》:“言念玉符分鎮日,卻思瓊苑拜恩初。”

(2).特指玉質的魚形佩飾。 唐 王維 《恭懿太子輓歌》:“愷容金節護,冊命玉符新。” 趙殿成 箋註:“《唐六典》: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

祥麟

(1).指瑞獸麒麟。《宋史·樂志十》:“儀鳳書良史,祥麟載雅歌。”

(2). 唐 代御馬廄名。

飛隼

鳥名。兇猛善飛,故名。《詩·小雅·采芑》:“鴪彼飛隼,其飛戾天。” 毛 傳:“隼,鷂屬,急疾之鳥也。” 唐 錢起 《送河南陸少府》詩:“朝夕詔書還柏署,行看飛隼集高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忽一女子,握腕趣遁,荒竄軍中,亦無詰者。女子健步若飛隼,苦不能從。”

去國

離開自己的國家

去國三千里

所懷

(1).懷抱;心中所想。《莊子·在宥》:“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 漢 揚雄 《劇秦美新》:“所懷不章,長恨黃泉。”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故綴敍所懷,以為之賦。”

(2).憂傷;哀憐。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象魏

(1).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建築,亦叫“闕”或“觀”,為懸示教令的地方。《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灋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象魏,闕也。” 賈公彥 疏:“ 鄭司農 云:‘象魏,闕也’者, 周公 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 孔子 謂之觀。” 唐 楊炯 《少室少姨廟碑》:“太微營室,明堂布政之宮;白獸蒼龍,象魏懸書之法。” 清 錢謙益 《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陸化熙授承德郎》:“參報待以削草,象魏用為縣書。”

(2).借指宮室,朝廷。 晉 葛洪 《抱朴子·漢過》:“雲觀變為狐兔之藪,象魏化為虎豹之蹊。”《南齊書·高帝紀上》:“入兵萬乘之國,頓戟象魏之下。” 宋 蘇軾 《上太皇太后賀正表》:“臣職守江湖,心馳象魏。天威咫尺,想聞清蹕之音。” 清 顧炎武 《雒陽》詩:“象魏雲常紫, 龍池 水自清。”

封畛

(1).封地的邊界。《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自 武父 以南,及 圃田 之北竟。”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故五等之禮,不革於時,封畛之制,有隆焉爾者,豈玩二王之禍而闇經世之筭乎?”

(2).泛指疆界。《新唐書·裴度傳》:“ 魏博 軍度 黎陽 ,即叩賊境,封畛毗聯,易生顧望,是自戰其地。” 章炳麟 《序種姓上》:“古者民知漁獵,其次畜牧,逐水草而無封畛。”

滎陽

縣名,在河南

兩京

(1).兩個京城;兩個首都。指 周 代的 鎬京 和 雒邑 。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竊強 秦 之三輔,陷隆 周 之兩京。”

(2).兩個京城;兩個首都。指 漢 、 唐 的 長安 和 洛陽 。 南朝 宋 謝靈運 《會吟行》:“兩京愧佳麗,三都豈能似。” 唐 杜甫 《戲贈閿鄉秦少府短歌》:“今日時清兩京道,相逢苦覺人情好。”

(3).兩個京城;兩個首都。指 宋 代的 開卦府 和 河南府 。《宋史·太宗紀二》:“﹝ 雍熙 三年﹞九月丙寅朔,減兩京諸州繫囚流以下一等,杖罪釋之。” 宋 梅堯臣 《晚坐北軒望昭亭山》詩:“少客兩京間,熟游 嵩 與 華 。”

(4).兩個京城;兩個首都。指 元 代的 大都 和上都 開平 。 元 周伯琦 《天馬行應製作》:“屬車歲歲幸兩京,八鸞承御壯瞻視。”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十八:“萬古龍門鎮兩京,懸崖飛瀑一般清。”

(5).兩個京城;兩個首都。指 北京 和 南京 。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祝京兆書<兩京賦>》:“昔在 武昌 人家見 祝京兆 行書 都元敬 《兩京賦》,兩京者,即 明 之 北京 、 南京 。” 陳毅 《讀時下雜文因憶魯迅為長歌志感》:“ 重慶 有 老蔣 ,兩京踞敵偽。”

(6).借指兩 漢 。《陳書·儒林傳·沉不害》:“故東膠西序,事隆乎 三代 ;環林璧水,業盛於兩 京 。” 張舜徽 《廣校讎略》卷一:“敘及 三代 ,則移録《尚書》;事涉兩 京 ,則稱舉《史》《漢》。”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控引

(1).猶貫通。《文選·班固<西都賦>》:“東郊則有通溝大漕,潰 渭 洞 河 ,汎舟 山 東,控引 淮 湖,與海通波。” 李周翰 註:“謂泛舟可以通 山 東之運,亦與 淮 、湖、海通波瀾。”

(2).控制;掌握。《文選·左思<魏都賦>》:“ 白藏 之藏,富有無隄,同賑大內,控引世資。” 張銑 註:“大內內寳庫,與 白藏 同豐,控引天下之資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迴環,而有綴兆之位;歌聲靡曼,而有抗墜之節也。” 宋 王安石 《葛興祖墓志銘》:“嗟乎,命不可控引,而才之難恃以自見,蓋久矣。”引申為統率。《陳書·侯瑱傳》:“ 齊 遣 慕容恃德 鎮於 夏首 , 瑱 控引西還,水陸攻之, 恃德 食盡,請和。”

咽喉

(1) 喉嚨,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氣管的通向胃和肺的通道

(2) 頸的前方上部緊接面頰的部分;上咽頭

(3) 比喻形勢險要的交通孔道

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三國演義》

半天

(1) 白天的一半

(2) 好長一會兒

他半天說不出話來

(3) 空氣中不直接毗連地面或它下面的其他固體或液體的任一地點或區域

客車

以運載旅客為主的汽車、火車

閉關

(1) 封閉關口,比喻不與外界交往

閉關鎖國

(2) 佛教中指僧人獨居,一個人專心修煉佛法,與外界隔絕,滿一定期限後再外出

非人

(1) 不合適的人

所用非人

(2) 殘廢人

(3) 缺乏人性或個性的人

(4) 不人道的(非人待遇)

才業

才學。 宋 王禹偁 《與馮伉書》:“雖某之名位才業,望 忠州 , 贊皇 也遠矣,而閤下讀書為文,立身行事,豈不知 吉甫 、 僧孺 之為人乎?” 宋 蘇舜欽 《維舟野步呈子履》詩:“古人負才業,未必為世用,吾儕性疎拙,擯棄安足痛。”

清敏

清晰敏捷。 晉 陸機 《薦張暢表》:“ 暢 才思清敏,志節貞厲。”《世說新語·品藻》“ 孫承公 云: 謝公 清於 無弈 ,潤於 林道 ” 劉孝標 注引《陳逵別傳》:“ 逵 字 林道 ……少有榦,以清敏立名。”《南史·蕭推傳》:“﹝ 推 ﹞少清敏,好屬文。”《通典·職官十四》:“ 顧和 理識清敏。”

故人

(1) 舊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國演義》

(2) 古稱前妻或前夫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來。——《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從門入,故人(指前妻)從閣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誼,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對門生故吏既親切又客氣的謙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後漢書·楊震傳》

毀譽

毀損與讚譽

《京都紀事》播放後,毀譽不一

仁義

(1) 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為政

(1).治理國家;執掌國政。《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左傳·宣公元年》:“於是 晉侯 侈, 趙宣子 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羣臣接,然天下不以為非者,以謂垂簾之際,不得不爾也。” 清 姚鼐 《<左傳補註>序》:“ 魏獻子 合諸侯,乾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

(2).指執政者。《儀禮·大射》:“﹝司射﹞自阼階前曰:‘為政請射。’” 鄭玄 註:“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

(3).處理政事。 唐 宋之問 《送許州宋司馬赴任》詩:“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 唐 岑參 《冬宵家會餞李郎司兵赴同州》詩:“應須力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為政不相師友》:“公雖受知於 文端 ,而為政不相師友,一切聽從民便。”

(4).做主。《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七:“蓋金微,不能為政,但隨氣所勝,革化而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宮。《論語·為政》:“子奚不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 明 宋濂 《趙侯神道碑銘》:“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節於危難之時,蓋為政以及物者易,而殺身以成仁者難。”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之三:“時艱為政好,地逈得官閒。”

遺愛

(1).謂遺留仁愛於後世。《國語·晉語二》:“死必遺愛,死民之思,不亦可乎?”《漢書·敘傳下》:“淑人君子,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 唐 王維 《故右豹韜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一門而鳧舃,皆為政以德,遺愛在人。” 明 何景明 《送石令之廣濟》詩:“知君忠孝志,遺愛 楚 人間。”

(2).指留於後世而被人追懷的德行、恩惠、貢獻等。《後漢書·西南夷傳·邛都》:“天子以 張翕 有遺愛,乃拜其子 湍 為太守。” 晉 陶潛 《影答形》詩:“立善有遺愛,胡可不自竭。” 陳毅 《哭彭雪楓同志》詩:“壯哉身殉國,遺愛萬人懷。”

(3).指有古人高尚德行、被人敬愛的人。《左傳·昭公二十年》:“及 子產 卒, 仲尼 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杜預 註:“ 子產 見愛,有古人之遺風。”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 孔明 ﹞治國以體,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以加茲。”《新唐書·崔琳傳》:“﹝ 崔琳 ﹞ 天寶 二年卒,祕書監 潘肅 聞之,泫然曰:‘古遺愛也!’”

(4).愛未遍及;偏愛。《後漢書·宦者傳·張讓》:“ 扶風 人 孟佗 ,資產饒贍,與奴朋結,傾竭饋問,無所遺愛。奴鹹德之。”

(5).謂拋棄親愛之人。《宋書·氐胡傳·胡大且渠蒙遜》:“臣伏尋 頭元嘉 以來,實有忠誠於國,棄親遺愛,誠在可嘉。”

(6).指死者遺留下的所愛的人或物。《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太后因不悅道:‘先帝遺愛之人,官家如何不惜?’ 神宗 受命,就有個釋放之意。”

微隱

精深而隱秘。《後漢書·李通傳論》:“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 李賢 註:“微隱,謂讖文也。” 宋 葉適 《梁父吟》:“嗟聖賢之心兮,余或識其微隱。”《宋史·律曆志四》:“歷 晉 及 隋 唐 ,律法微隱,《宋史》止載律呂大數,不獲其詳。”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書教上》:“上古簡質,結繩未遠,文字肇興,書取足以達微隱通形名而已矣。”

國人

(1).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內的人。《周禮·地官·泉府》:“國人郊人從其有司。” 賈公彥 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內,即六鄉之民也。”《左傳·成公十三年》:“ 子駟 帥國人盟於大宮。”《史記·伯夷列傳》:“ 叔齊 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農民住在田野小邑,稱為野人;工商業者住在大邑,稱為國人。”

(2).國內之人,全國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 唐 韓愈 《題楚王廟》詩:“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 昭王 。” 宋 葉適 《祭潘叔度文》:“若夫父母兄弟,安其義而不以為勞;朋友國人,化其節而不以為異。” 鄒魯 《中國同盟會》:“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一切平等。”

緇衣

(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毛 傳:“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說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魯迅 《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3).《詩·鄭風》篇名。《詩序》謂系讚美 鄭武公 父子之詩;一說為讚美 武公 好賢之詩。《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 鄭玄 註:“《緇衣》《巷伯》皆《詩》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賢者也。” 唐 陸贄 《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繼《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裝。 唐 韋應物 《秋景詣琅琊精舍》詩:“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郭沫若 《孔雀膽》第四幕:“橋上走出一位以黑紗蒙面的僧人,身著緇衣,手敲金鐘,口念‘南無 阿彌陀佛 ’。”

(5).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亞之 《送洪遜師序》:“自佛行中國已來,國人為緇衣之學多,幾與儒等。” 宋 蘇軾 《與謝民師推官書》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廬山詩》之三一:“ 歐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6).借指僧人。 唐 劉商 《題禪居廢寺》詩:“凋殘精舍在,連步訪緇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詬奸》:“丞相是當朝黃閣,小尼是出世緇衣。”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設施

(1) 為某種需要而建立的機構、系統、組織、建築等

軍事設施

衛生設施

防洪設施

(2) 安排;布置

詩詞推薦

  • 至泉林六疊舊作韻·其二

    乾隆清代〕丙申曲阜近瞻禮,弗重蒞因徑此來。原有在川留聖跡,可無一宿寓翹陪。山容水態誠佳矣,箋擘毫揮卻懶哉。明曉
  • 幔亭峰

    陳夢庚宋代〕山中別是一桃源,綵屋虹橋影不存。山下人痴猶自說,排檐元是武夷孫。
  • 偈頌一百零二首

    釋紹曇宋代〕丹桂飄庭際,寒蛩語砌陰。聲聲調雅奏,點點簇黃金。盡情拈出,宴樂嘉賓,佛壟雖貧未是貧。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蒼玉峰

    蔣之奇宋代〕翠滴溪橋水冱澄,更深斜月映寒星。巉岩何代點頭石,臥聽高人夜讀經。
  • 和千家詩六十首·其三十·春晚游小園

    李江明代〕碧桃紅杏斗新妝,暮雨春殘睡海棠。嗟彼婆娑梅獨老,青青深綠傍鄰牆。
  • 西江月(二月旦侍女兄游高齋)

    李處全宋代〕南國一分春色,東窗八面光風。女兄歡笑酒尊同。滿眼兒孫群從。但願年逾百歲,何妨時醉千鍾。朱顏綠髮照青銅
  • 贈李頎

    王維唐代〕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不知從今去。幾時生羽翼。王母翳華芝。望爾崑崙側。文螭從赤豹。萬里方一息。悲哉
  • 西湖筵上贈胡侍郎

    范仲淹宋代〕官秩文昌貴,功名信史褒。朝廷三老重,鄉黨二疏高。涯業盡圖籍,子孫皆俊髦。西湖天下絕,今日盛游遨。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竹枝歌(寶安水鄉即景)·其二

    祁順明代〕斷岸平沙水繞洲,小溪都入大溪流。漁翁販得魚蝦賣,日日鳴榔船步頭。
  • 和越帥汪仲宗韻

    袁甫宋代〕稽山窟宅盡神仙,多少棠陰屬鉅賢。萬壑千岩長似舊,一翁二季美無前。風流自昔遺芳在,衣缽於今盛事傳。行見
  • 隱士

    孟郊唐代〕本末一相返,漂浮不還真。山野多餒士,市井無飢人。虎豹忌當道,糜鹿知藏身。奈何貪競者,日與患害親。顏貌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司空山觀

    李韶唐代〕梁代真人上紫微,水盤山腳五雲飛。松杉老盡無訊息,猶得千年一度歸。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贈翟公巽

    張耒宋代〕我昔出守來丹陽,江流五月如探湯。使君之居在山腹,繞舍樹石何青蒼。千年藥根蟠井底,靈液浸灌通寒漿。人言
  • 對畫亭口號

    乾隆清代〕拾級聊登更上層,月窗虛處對崚嶒。一聲呦鹿來林下,元四大家畫豈能。
  • 千秋歲(壽)

    張元乾宋代〕相門出相,和氣濃春釀。傳家冠珮雲台上。龐眉扶壽杖。綠髮披仙氅。星兩兩。泰階已應昇平象。玉砌蘭芽長。定
  • 病稍愈戲書三十韻

    方回宋代〕藥滓書棄盛缽,書藥貼堆滿書案。藥價書殊不廉,藥效一何緩。身昔未病時,飲啖百無憚。一病半月余,食味等土
  • 暖閣

    陸游宋代〕裘軟勝狐白,爐溫等鴿青。紙屏山字樣,布被隸書銘。養目簾稀卷,留香戶每扃。日晡濃睡起,盥濯誦黃庭。
  • 晚春

    郭印宋代〕三月韶華破,東君誰送歸。浮空新綠漲,舞砌亂紅飛。柳絮風初定,桃花水漸肥。羲和無計挽,獨立又斜暉。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醉眠亭四首

    晁端佐宋代〕塵埃收得一身閒,飲盡春瓶曝背眠。醉耳猶嫌山鳥聒,夢魂終日上高天。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鄭常侍廳前竹

    賈島唐代〕綠竹臨詩酒,嬋娟思不窮。亂枝低積雪,繁葉亞寒風。蕭颯疑泉過,縈迴有徑通。侵庭根出土,隔壁筍成叢。疏影
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原文_觀音院餞送章子平出守鄭州探得近字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