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原文
前昨忽蒸熱,情知當作霖。
旅人原習慣,送侶濕衣襟。
午刻快開朗,秋暘暴坂岑。
幸非如去歲,怵惕尚縈心。
詩詞問答
問:喜晴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喜晴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喜晴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九
2. 早間送駕之生身外藩及熱河文武員弁士庶等道旁環跪倍見依戀之忱惟因雨沾衣殊堪軫念
參考注釋
情知
深知;明知。 唐 駱賓王 《 * 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情知唾井終無理,情知覆水也難收,不復下山能借問,更向 盧 家字 莫愁 。” 宋 辛棄疾 《鷓鴣天》詞:“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欄乾不自由。” 趙樹理 《實幹家潘永福》:“見有個通房後廁所的小門,情知是從這小門裡跑了。”亦作“ 情知道 ”。 宋 柳永 《傾杯樂》詞:“情知道,世人難使皓月長圜,彩雲鎮聚。”
當作
見“ 當做 ”。
旅人
(1).官名。掌管割烹之事。《儀禮·公食大夫禮》:“雍人以俎入,陳於鼎南;旅人南面加匕於鼎,退。” 鄭玄 註:“旅人,雍人之屬旅食者也。”
(2).客居在外的人。《國語·晉語八》:“ 孫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韋昭 註:“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違命。”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上戍石鼓山》詩:“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別》詩:“ 山 東羣盜散,闕下受降頻。諸將歸應盡,題書報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詩:“眾鳥已歸樹,旅人猶過山。”《朱子語類》卷五九:“如 孔子 之聖……終身棲棲為旅人,又僅得中壽。” 明 徐士俊 《汪十四傳》:“願乞壯士,重過 西川 ……俾嘯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彥 《魚鬼》:“遠道的旅人或許會對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發出驚嘆,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議。”
(4).眾人,庶民百姓。 唐 羅隱 《讒書·刻嚴陵釣台》:“今之世風俗偷薄,祿位相尚,朝為一旅人,暮為九品官,而骨肉親戚已有差等矣。”
習慣
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
習慣於做艱苦工作
衣襟
衣服當胸前的部分
午刻
正午,中午。《老殘遊記》第十九回:“ 宮保 酷願一見,請明日午刻到文案為要。” 王統照 《沉船》:“午刻的晴光罩著一簇簇柞樹林。” 茅盾 《春蠶》二:“一切都準備齊全了時,太陽也近午刻了,飯鍋上水蒸氣嘟嘟地直衝。”
開朗
(1) 開闊明朗
(2) 人性格豁達,樂觀
秋暘
秋陽,烈日。 南朝 梁元帝 《請於州立學校表》:“若非六經庖廚,百家異饌,三墳為瑚璉,五典為笙簧,豈能暴以秋暘,紆就望之景;濯以 江 漢 ,播垂天之澤。”
去歲
去年
怵惕
恐懼警惕
怵惕不寧
縈心
牽掛心間。 唐 段成式 《閒中好》詞:“閒中好,塵務不縈心。” 明 俞弁 《逸老堂詩話》卷下:“ 天台 王古直 有《述懷》詩‘窮將入骨詩還拙,事不縈心夢亦清’之句, 李西涯 稱賞之。”《二刻拍案驚奇》卷六:“將軍好生不忍,把好言安慰他,叫他休把閒事縈心,且自將息。” 夏承燾 《<天風閣學詞日記>前言》:“迨抗戰爆發,時局動盪。陸沉之懼,旦夕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