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加賑昨歲上下江被災州縣詩以志愧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黃河漲昨秋,災重淮陰地。

堵築幸成功,安居庶卒歲。

蠲賑百計救,期遍災黎被。

絜矩上下江,偏災間有逮。

加賑等不同,詳付地方吏。

靳恩我弗為,諱沴汝莫遂。

惟是艱致和,則我一人愧。

詩詞問答

問:《命加賑昨歲上下江被災州縣詩以志愧》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五

2. 上年八月間黃水驟長漫決外河老壩口山陽清河鹽城阜寧四縣被災頗重隨降旨賑恤並將今年正供全行蠲免其漕糧漕項及節年舊欠概予緩徵俾災黎不致失所

參考注釋

黃河

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流經黃土高原、夾帶大量泥沙,每年達16億噸,除12億噸入海外,有4億多噸沉積在下遊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河”

陰地

(1).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陰濕的地方。《魏書·裴安祖傳》:“鷙鳥逐雉,雉急投之,遂觸樹而死。 安祖 愍之,乃取置陰地,徐徐護視,良久得蘇。” 唐 王昌齡 《緱氏尉沉興宗置酒南谿留贈》詩:“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陰地。” 唐 王建 《春日五門西望》詩:“唯有教坊南草緑,古苔陰地冷淒淒。”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三·南瓜》:“按 元 王禎 《農書》雲, 浙中 一種陰瓜,宜陰地,種之秋熟,色黃如金。”

(2).墳地。《水滸傳》第一○一回:“他聽信了一個風水先生,看中了一塊陰地,當出大貴之子。” 沙汀 《淘金記》二五:“‘外國人就從來不看陰地,’他接著說:‘別人不一樣出大總統,出發財人么?’”

(3).古地名。 春秋 晉 地。今 陝西省 商州市 至 河南省 嵩縣 東北,凡 黃河 以南、 熊耳山脈 以北皆是。今 河南省 盧氏縣 東北古時有 陰地城 ,為屯戍之所。《左傳·哀公四年》:“ 蠻子赤 奔 晉 陰地 。” 杜預 註:“ 陰地 , 河 南山北,自 上雒 以東至 陸渾 。”

成功

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國演義》

安居

安穩地生活;定居

卒歲

(1) 度過一年

聊以卒歲

(2) 全年

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

蠲賑

亦作“ 蠲振 ”。免除租稅,救濟飢貧。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山川》:“不獲成災,少沾蠲賑。”《明史·英宗前紀》:“秋七月乙酉, 河 決 大名 ,沒三百餘里,遣使蠲振。” 清 劉光第 《美酒行》:“告災有大府,蠲賑來鄰疆。”

百計

謂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韓愈 好奇,與客登 華山 絶峯,度不可返,乃作遺書,發狂慟哭, 華陰 令百計取之,乃下。” 宋 蘇軾 《次韻水官》之二:“京城諸權貴,欲取百計難。”《紅樓夢》第九九回:“初到之時,果然胥吏畏懼,便百計鑽營。” 寅半生 《讀<迦因小傳>兩譯本書後》:“不意有 林畏廬 ( 林紓 )者,不知與 迦因 何仇,凡 蟠溪子 所百計彌縫而曲為 迦因 諱者,必欲歷補之以彰其醜。”

災黎

災民。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妖言惑眾》:“ 江 南北大旱,民人飢饉, 方榮升 竊謂災黎易動,起意倡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辛酉工賑》:“﹝ 明安 ﹞特建席棚以處災黎,凡活者數百萬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雖然這些也是窮人,然而比較起被災的地方那些災黎,是那一處輕,那一處重呢?”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偏災

猶言大災。指危害很大的災害。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旱潦》:“比年北五省水旱偏災,無歲不有。”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所習不同,所務各異,言勢殊也。” 前蜀 韋莊 《關河道中作》詩:“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他們想問題做事情的方法,他們的歷史習慣,跟我們不同。”

(2).不同意。《宋書·張邵傳》:“太尉長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還都。”《南齊書·鄱陽王鏘傳》:“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3).不和。《後漢書·孔融傳》:“﹝ 融 ﹞與中丞 趙舍 不同,託病歸家。”

地方

(1)

(2) 當地

地方公共汽車線路

地方武裝

(3) 各行政區的

地方政治

地方風俗

致和

謂人事極其和順。 唐 嚴維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應時雨降》:“致和知必感,歲旱未書災。”

一人

(1).古代稱天子。亦為天子自稱。《書·太甲下》:“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孔 傳:“一人,天子。”《書·湯誥》:“王曰:‘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 孔 傳:“天子自稱曰予一人。” 漢 班固 《 * 通·號》:“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己材能當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書》曰:‘不施予一人。’” 宋 王禹偁 《待漏院記》:“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詩:“一人正位山河定,萬國朝元日月明。”

(2).一個人。《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漢 枚乘 《上書諫吳王》:“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 明 李贄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然則今日之是非,謂予 李卓吾 一人之是非,可也。”

(3).猶一體。《禮記·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

(4).謂使全國之人齊心協力。《荀子·富國》:“故非有一人之道也,直將巧繁拜請而畏事之,則不足以持國安身,故明君不道也。” 楊倞 註:“謂不能齊一其人,同力以拒大國也。”

詩詞推薦

命加賑昨歲上下江被災州縣詩以志愧原文_命加賑昨歲上下江被災州縣詩以志愧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