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叔再至分水韻

作者:李正民 朝代:宋代

和元叔再至分水韻原文

倦翼卑飛憶故林,弟兄隔闊倍傷心。

神州翻作豺狼窟,天塹猶防馬箠侵。

何幸鴒原同急難,寧將茅茹論升沉。

不須更語劉玄德,始覺元龍用意深。

詩詞問答

問:和元叔再至分水韻的作者是誰?答:李正民
問:和元叔再至分水韻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和元叔再至分水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正民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正民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參考注釋

卑飛

低飛。《孫子·勢》“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 唐 李靖 註:“鷙鳥如擊,卑飛歛翼,皆言待之而後發也。”後用以比喻仕進不利,屈身微職。 唐 杜甫 《贈鄭十八賁》詩:“卑飛欲何待,捷徑應未忍。” 宋 范仲淹 《送黃灝員外》詩:“卑飛塵土味甚薄,達宦風波憂更深。”

故林

(1).從前棲息的樹林。 南朝 宋 謝靈運 《晚出西射堂》詩:“羈雌戀舊侶,迷鳥懷故林。” 唐 李端 《送郭補闕歸江陽》詩:“雁影愁斜日,鶯聲怨故林。” 明 劉基 《吊祖豫州賦》:“魚游思故淵兮,鳥栖思故林。”

(2).故鄉的樹林。比喻故鄉或家園。 唐 杜甫 《江亭》詩:“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宋 王安石 《欲歸》詩:“緑稍還幽草,紅應動故林。” 明 宗元豫 《早春送李季子南遊》詩:“雲山正好來新句,春月初明別故林。”

(3).指 桃林 。在 華山 之東。相傳 武王 克 商 後,縱馬於 華山 之陽,放牛於 桃林 之墟,示天下不復用兵。 晉 潘岳 《西征賦》:“問休牛之故林,感徵名於 桃園 。”

弟兄

(1) 弟弟和哥哥

親弟兄

(2) 也用作朋友之間的稱呼

隔闊

(1).阻隔闊別。《後漢書·臧洪傳》:“隔闊相思,發於寤寐。相去步武,而趨舍異規。”《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優詔答勉之”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植 及 白馬王 彪 還國,欲同路東歸,以敘隔闊之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女子萬福不迭,口裡道:‘郎君隔闊許久,還記得奴否?’”

(2).相差懸殊。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君是御史,僕是詞人,雖貴賤之間,與君隔闊;而文章之道,亦謂同聲。”

傷心

心裡非常痛苦

別為這事傷心

神州

(1)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神州大地

(2) 指京城

春風楊柳萬子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 * 《送瘟神》

翻作

寫作。翻,按照曲調寫歌詞;譜制歌曲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豺狼

(1) 豺和狼

(2) 比喻貪婪殘忍的人

天塹

(1) 天然形成的隔斷交通的大壕溝

長江天塹

(2) 長江

金陵空壯觀,天塹淨波瀾。—— 李白《金陵》

(3) 錢塘江

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柳永《望海潮》

(4) 黃河

天塹波光搖落日,太行山色照中原。—— 金· 李汾《汴梁雜詩》

馬箠

亦作“ 馬捶 ”。亦作“ 馬垂 ”。馬杖;馬鞕。《莊子·至樂》:“ 莊子 之 楚 ,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太王 以 狄 伐故,去 豳 ,杖馬箠居 岐 ,國人爭隨之。”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揚州許待制竹拄杖》:“鳩形殊用刻,馬箠不同功。”《西湖二集·會稽道中義士》:“馬垂問髐形,南面欲起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董如彪》:“ 董 ( 董恆 )怒發如雷,馬箠亂下如雨, 封 頭面皆破,流血滿衣,釋手而退。”

何幸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很幸運。 郭沫若 《參觀劉胡蘭紀念館》詩:“何幸驅車來 文水 ?虔誠掃墓更升堂。”

鴒原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鄭玄 箋:“水鳥,而今在原,失其常處,則飛則鳴,求其類,天性也。猶兄弟之於急難。”脊令,也寫作“鶺鴒”。後因以“鴒原”謂兄弟友愛。 唐 杜甫 《贈韋左丞丈濟》詩:“鴒原荒宿草,鳳沼接亨衢。” 宋 范成大 《新館》詩:“鴒原定相念,因風報無恙。” 郁達夫 《寄養吾二兄》詩:“與君念載鴒原上,舊事依稀記尚新。”

急難

熱心地幫助別人擺脫困境

急人之難

茅茹

茅根相牽連貌。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易·泰》:“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王弼 註:“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 宋 梅堯臣 《次韻和韓子華內翰於王右丞家移紅薇子種學士院》:“此地結根千萬歲,聯華榮莫比茅茹。”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揚州訊息》詩:“自顧匪茅茹,委跡任空墻。”

升沉

(1).升謂升進,沉謂黜退。指仕宦之升降進退。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懲戒》:“始, 仁軌 既官達,其弟 仁相 在鄉曲,昇沉不同,遂搆嫌恨,與 軌 別籍。”

(2).指升進與黜退者。 前蜀 杜光庭 《興州王承休特進為母修黃籙齋詞》:“神功救物,無遺動植之中;惠力宣恩,普及昇沉之內。”

(3).泛指世事之盛衰得失。 唐 牛僧孺 《席上贈劉夢得》詩:“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見在身。” 宋 楊萬里 《又和木犀初發呈張功夫》之一:“掇取仙山入 京 洛 ,不妨冷眼看昇沉。”

(1).升降。舊時謂仕途得失進退。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升沉應已定,不必問 君平 。”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三:“何自閒人無籍在,不妨冷眼看升沉。”《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後來許多年少的門生,賢愚不等,升沉不一。” 清 王愈擴 《周亮工先生小傳》:“所至有政聲,不以升沉介意。”

(2).升降。謂際遇的幸與不幸。 唐 元稹 《寄樂天》詩:“榮辱升沉影與身,世情誰是舊 雷 陳 。”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鄭碩道 在此,某與之卻是同年,與夢中所聞畧無少異,則出處升沉,動靜語默,悉皆前定也。” 魯迅 《彷徨·孤獨者》:“但是世事升沉無定,失意人也不會長是失意人,所以他也就很少長久的朋友。”

(3).升降。高低上下。 清 曹寅 《發橫林未到錫山六十里示同舍》詩:“冥鴻沙鳥極升沉,畫舫青簾共盍簪。”

(4).升降。價錢的漲落。 茅盾 《子夜》十一:“有人拿著小本子和鉛筆,仰起了臉抄錄‘牌子’上的票價升沉錄。”

(5).升降。謂時代的變遷與推移。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而且時代的升沉,也不是月旦作品價值的唯一標準。”

(6).褒貶。 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凡宴談會集間,諸公皆以分別流品、升沉人物為事。”

指仕宦的升降進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科道陞州府》:“要依上登極恩詔,一體擢用。此諸官他日敭歷陞沉,俱不可考。”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玄德

(1).指潛蓄而不著於外的德性。《書·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孔 傳:“玄謂幽潛,潛行道德。”《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 李周翰 註:“玄德謂潛行道德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宸游》:“陛下玄德格天,聖母徽儀應地。”

(2).指自然無為的德性。《老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王弼 註:“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莊子·天地》:“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隋書·經籍志三》:“聖人體道成性,清虛自守,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故能不勞聰明而人自化,不假修營而功自成。其玄德深遠,言象不測。”

(3).天德。《漢書·禮樂志》:“禮樂成,靈將歸,託玄德,長無衰。” 顏師古 註:“言託恃天德,冀獲長生,無衰竭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風協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綜 註:“言帝如此清惠之風同於天德。”

覺元

舊說中的腦神。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身神及諸神名異者:腦神曰覺元。”

用意

居心,動機或意圖

你這么說是什麼用意

詩詞推薦

和元叔再至分水韻原文_和元叔再至分水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