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仙亭原文
崧陽古令尹,制錦誇妙手。
鳴弦對高堂,坐使風俗厚。
政成思考槃,觴豆宴賓友。
開亭面緱嶺,佳致昔未有。
雲煙靄蔥曨,青壁冠星斗。
王子果真仙,揖君千載後。
鸞車駐縹緲,彷佛容暫偶。
天風吹1一1簫笙,淒響落戶牖。
紛紛驚坐客,往往為回首。
相顧勿復言,且進杯中酒。
詩詞問答
問:揖仙亭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揖仙亭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道潛的名句有哪些?答:釋道潛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參考注釋
令尹
(1). 春秋 戰國 時 楚國 執政官名,相當於宰相。《左傳·莊公四年》:“令尹 鬭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營軍臨 隨 。 隨 人懼,行成。”《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為長,從他國之言,或亦謂之宰。”《漢書·高帝紀上》:“﹝ 懷王 ﹞以 羽 為 魯公 ,封 長安侯 , 呂臣 為司徒,其父 呂青 為令尹。” 顏師古 注引臣 瓚 曰:“諸侯之卿,唯 楚 稱令尹,其餘國稱相。” 唐 張說 《唐西台舍人贈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隨時,屈伸以義,亡令尹而不慍,失司寇而遂行。”
(2).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長官。 宋 梅堯臣 《立春前一日雪中訪烏程宰李君俞依韻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臨風躍馬到君堂,縣民將喜土膏起,令尹未驚農事忙。”《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五引 宋 劉斧 《青瑣高議·寇相毀廟》:“﹝ 寇準 ﹞知 巴東縣 。縣舊有一廟,不知其名。舊令尹嘗夢其神泣告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岳青天》:“ 岳少保 起 , 滿洲 人。以孝廉起家。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貪黷著,公入署時,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滌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制錦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向 為邑。 子產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產 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後因以“製錦”為賢者出任縣令之典。《金石萃編》卷四九引 隋 無名氏《洺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碑》:“又有宣威將軍縣令 馬君 ,以美譽清風,製錦斯邑。” 宋 盧炳 《滿江紅·送趙季行赴金壇》詞:“製錦才高書善最,鳴琴化洽人歡懌。”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摧落》:“從教曳白自登科,饒咱製錦空延佇。”
妙手
技能高超的人
鳴弦
亦作“ 鳴絃 ”。 1.《論語·陽貨》:“子在 武城 ,聞弦歌之聲。”原謂 子游 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後以“鳴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樂。《後漢書·循吏傳贊》:“一夫得情,千室鳴弦。” 李賢 註:“一夫謂守長也。千室謂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則其下鳴弦而安樂也。” 宋 曾鞏 《送韓玉汝使兩浙》詩:“使傳東馳下九天,此邦曾屈試鳴弦。”
(2).撥動琴弦,使之作響。 三國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鳴弦發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長。”
(3).指琴瑟琵琶等弦樂器。 晉 陶潛 《閒情賦》:“仰睇天路,俯促鳴絃。”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但歌聊一曲,鳴弦未息張。” 唐 楊炯 《和鄭校仇內省眺矚思鄉懷友》:“頽風暌酌羽,流水曠鳴絃。” 清 褚人穫 《堅瓠秘集·李近樓琵琶》:“《耳譚》載京師瞽者 李近樓 ,籍錦衣千戶,善琵琶,能左右手。彈新聲古曲,無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鳴弦鐵撥發之,令人髮上指,淚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獵孟諸夜歸》詩:“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高堂
(1) 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使風
謂利用風力,張帆行船。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六:“船行張帆曰使風。見 溫飛卿 《西州詞》:‘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風?’”
思考
思索、考慮
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銀瀉地,處理問題的敏捷有如電火行空。——郭沫若《洪波曲》
觴豆
(1).觴與豆。古代盛酒肴之具。《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觴豆之銘曰:‘食自杖,食自杖,戒之憍,憍則逃。’”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唯瑚璉觴豆而後雕文彤漆。”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有位而無權,有階而無祿,則將軍之策命,或厪足以易觴豆。”
(2).“觴酒豆肉”之省。泛指飲食,筵席。《文選·張衡<東京賦>》:“執鑾刀以袒割,奉觴豆於國叟。” 李周翰 註:“言天子親執刀,肉袒割牲,奉酒及籩豆於三老五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周振甫 註:“觴豆,猶酒席。”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七:“一夕,吏散,庭空月明, 曹 與女羅觴豆,獻酬懽洽。” 清 宋琬 《登西嶽廟萬壽閣》詩:“檻外河山 三輔 小,嵓前觴豆百靈朝。”
宴賓
宴請賓客。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岳青天》:“禁止遊船妓館,無事不許讌賓演劇, 吳下 奢侈之風,為之一變。”
緱嶺
即 緱氏山 。多指修道成仙之處。 唐 崔湜 《寄天台司馬先生》詩:“何年 緱嶺 上,一謝 洛陽 城。” 明 屠隆 《綵毫記·泛舟採石》:“二神姬鼓瑟 湘靈 ,兩仙郎吹笙 緱嶺 。” 清 吳偉業 《七夕即事》詩之四:“ 淮南 丹未熟, 緱嶺 樹先秋。”參見“ 緱氏山 ”。
佳致
(1).優美高雅的情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浩 ﹞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陳書·孝行傳·謝貞》:“八歲,嘗為《春日閒居》五言詩,從舅尚書 王筠 奇其有佳致。”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何水部 、 柳吳興 篇法不足,時時造佳致。”
(2).美好的景致。 宋 柳永 《剔銀燈》詞:“如斯佳致,早晚是、讀書天氣。” 元 施惠 《幽閨記·少不知愁》:“好景須歡會,四時不負佳致。”
未有
沒有
未有封侯之賞。——《史記·項羽本紀》
未有以應。
吾尚未有子。——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城門未有燒脫。——《廣東軍務記》
煙靄
雲霧;雲氣
江那面的山峰,抹上藍色的煙靄,顯得十分美麗。——艾蕪《野牛寨》
蔥曨
亦作“蔥曨”。明麗貌。 唐 杜甫 《往在》詩:“鏡奩換妝黛,翠羽猶蔥曨。” 宋 蘇軾 《江郊》詩:“江郊蔥曨,雲水蒨絢。” 宋 蘇軾 《和歸園田居》序:“晚日蔥曨,竹陰蕭然,時荔枝纍纍如芡實矣。”
青壁
(1).青色的山壁。《晉書·隱逸傳·宋纖》:“﹝ 馬岌 ﹞銘詩於 石壁 曰:‘丹崖百丈,青壁萬尋。’” 唐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其上青壁斗絶,沉於淵源,莫究其極。” 清 厲鶚 《同張妙峰探梅西溪留宿永興寺》詩:“扁舟掠雲林,側帽望青壁。”
(2).指青山。 前蜀 貫休 《上東林和尚》詩:“讓紫歸青壁,高名四海聞。”
(3).車壁塗以青色。《隋書·禮儀志五》:“三品已上通幰車則青壁。”
星斗
星的總稱
滿天星斗
王子
(1) 帝王的兒子
王子皇孫。——唐· 杜牧《阿房宮賦》
(2) 古時也泛指貴族子弟
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果真
(1) 同“果然”
進屋一看,果真小王還在
(2) 表示假設關係,有“如果確實”的意思
果真你願意幫助,那我太高興了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鸞車
有鸞鈴的車乘。(1)人君所乘的車。四馬四鑣八鑾,行則鈴聲如鸞鳴。《禮記·明堂位》:“鸞車, 有虞氏 之路也。” 鄭玄 註:“鸞,有鸞、和也。” 唐 元萬頃 《奉和春日》之二:“鳳輦迎風乘紫閣,鸞車避日轉彤闈。”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迎施》:“鸞車奉迎,笙歌迭進,王都近也。”(2)送葬時用以載牲體明器的車。《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 鄭玄 註:“鸞車,巾車所飾遣車也。亦設鸞旗。” 賈公彥 疏:“雲亦設鸞旗者,以其遣車有鸞和之鈴,兼有旌旗。”(3)神仙所乘的車。 唐 李白 《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鸞車速風電,龍騎無鞭策。” 宋 蘇舜欽 《頂破二山詩》:“磵泉走鸞車,松桂擁石樓。”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彷佛
同“仿佛”
天風
風。風行天空,故稱。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唐 韓愈 《辛卯年雪》詩:“波濤何飄揚,天風吹旛旂。”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賞春》:“好趁天風,直上青霄。” 郭沫若 《哀時古調》九:“天風吹,海浪流。滿懷悲憤事,聊以寄箜篌。”
落戶
在異鄉定居
部隊轉業,落戶北京
紛紛
(1) 多而雜亂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唐· 高適《別董大》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一個接一個地,接二連三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驚坐
亦作“ 驚座 ”。使在座者震驚。《漢書·遊俠傳·陳遵》:“時列侯有與 遵 同姓字者,每至人門,曰 陳孟公 ,坐中莫不震動,既至而非,因號其人曰 陳驚坐 雲。” 唐 駱賓王 《春日離長安言懷》詩:“劇談推 曼倩 ,驚坐揖 陳遵 。” 明 唐寅 《俠客》詩:“ 孟公 好驚坐, 郭解 始橫行。” 明 高啟 《孤園寺》詩:“橘柚垂簷秋殿暗,波濤驚座夜堂空。” 清 李調元 《桂山和雲谷中秋詩再和答之》:“清談人生能驚座,讀書詩成勝倚樓。” 柳亞子 《初度將及預賦》之四:“青綾帳撤談驚座,玄草書成版詎薪。”
往往
(1) 每每;時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處處;到處
往往山出棋置。——《史記·貨殖列傳》
卒中往往語。——《史記·陳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 紛紛
吳王之棄其軍亡也,軍遂潰,往往稍降太尉、梁軍。——《史記·吳王濞列傳》
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漢書·司馬遷傳》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相顧
(1).相視;互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乃稱 史遷 著書,諮 東方朔 ,於是 桓譚 之徒,相顧嗤笑。” 唐 白居易 《長恨歌》:“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嗣聞為余,皆相顧欷歔曰:‘此老尚無恙耶!此吾儕命蹇故也。’”
(2).互相照顧;互相照應。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古今小說·吳保全棄家贖友》:“平時酒杯往來,如兄若弟;一遇虱大的事,才有些利害相關,便爾我不相顧了。” 清 閻爾梅 《出都門往游西山》詩:“二僕攜書隨行緩,相隔一里不相顧。”《清史稿·睿忠親王多爾袞傳》:“流賊橫行久,獷而眾,不可輕敵。吾觀其陣大,首尾不相顧。”
中酒
飲酒半酣時。《漢書·樊噲傳》:“ 項羽 既饗軍士,中酒, 亞父 謀欲殺 沛公 。” 顏師古 註:“飲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謂之中。”《文選·左思<吳都賦>》:“ 鄱陽 暴謔,中酒而作。” 呂向 註:“中酒,為半酣也。” 宋 梅堯臣 《和子華陪宴》:“中酒作暴謔,心親語多劇。”
(1).醉酒。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湯,自漬即愈。” 前蜀 韋莊 《晏起》詩:“邇來中酒起常遲,臥看南山改舊詩。”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四:“一日面忽發赤,如中酒狀。”
(2).病酒。 唐 王建 《贈溪翁》詩:“伴僧齋過夏,中酒臥經旬。” 宋 張元乾 《蘭陵王·春恨》詞:“中酒心情怕杯勺。” 胡云翼 註:“飲酒成病。”《水滸傳》第二九回:“ 武松 昨夜痛醉,必然中酒。今日如何敢叫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