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原文

辛巳過濡水,初命浚濡源。

安東及高陽,仿佛名同傳。

聖女出易州,實與易水連。

歲久浸入沙,無足資灌田。

天然利民澤,可使虛滲乾。

發帑俾疏剔,其功非唐捐。

安河易新名,聽予有後言。

雖雲善其初,久要宜敬旃。

閘壩時脩治,俾毋濫軼川。

輪日以輸溉,人和可格天。

經過示梗概,所重惟吁年。

詩詞問答

問: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

2. 濡潤也故以名水者不一而足在直隸已有三說文出安東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左傳出高陽者河間之濡也廣輿記出易州窮獨山一名聖女水者即此地方大吏名之曰安國河條陳疏渠事宜乾隆辛巳準其奏賜名安河是濡在州北為三易上源之一又獨石口外濡水讀作難即灤河源字同音異與此無涉也

參考注釋

辛巳

六十甲子第十八位

夏四月辛巳。——《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高陽

(1).指高而向陽之地。《孫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張預 註:“居高面陽。”《後漢書·馮衍傳上》:“鑿巖石而為室兮,託高陽以養仙。”

(2). 顓頊 有天下,號 高陽 。《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註:“ 高陽 , 顓頊 有天下之號也。”《史記·五帝本紀》:“帝 顓頊 高陽 者, 黃帝 之孫而 昌意 之子也。” 漢 劉向 《九嘆·逢紛》:“雲余肇祖於 高陽 兮,惟 楚懷 之嬋連。”

(3).“高陽酒徒”的略語。 宋 賀鑄 《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詩:“何以遇 高陽 ?多營瓮頭醁。”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古人嗜酒,以斗為節。十斗一石,量之極也。故善飲若 淳于髠 、 盧植 、 蔡邕 、 張華 、 周顗 之輩,未有逾一石者。獨 漢 於定國 飲至數石不亂,此是古今第一 高陽 矣。”

(4).池名。 晉 山簡 置酒游賞的園池。 唐 李白 《襄陽曲》之二:“ 山公 醉酒時,酩酊 高陽 下。” 唐 李百藥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詩:“ 山公 不可遇,誰與訪 高陽 。”參見“ 高陽池 ”。

仿佛

好像;似乎

猶仿佛其若夢從者。——《漢書·揚雄傳》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仿佛陳涉之稱 項燕。——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讀著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進了童話世界

聖女

有聖德的女子。常指將為后妃者,亦指女神。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宿瘤女》:“今日出遊,得一聖女。”《漢書·元後傳》:“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漾水》:“﹝ 武都 秦岡山 ﹞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圖,指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至於福應愆違,方俗是祈。” 王統照 《母愛》:“對於這位惠愛和祥的‘聖女’,她的良心不許她當面說謊。”

出易

猶出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雜課·積穀》:“積貯愈多,斂散出易之際,尤宜留心。”

易水

(1).水名。在 河北省 西部。源出 易縣 境,入 南拒馬河 。 荊軻 入 秦 行刺 秦王 , 燕太子 丹 餞別於此。《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 易水 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北周 王褒 《 * 》詩:“蕭蕭 易水 生波, 燕 趙 佳人自多。” 唐 李白 《留別於逖游塞垣》詩:“恥作 易水 別,臨歧淚滂沱。” 明 何景明 《易水行》:“寒風夕吹 易水 波, 漸離 擊築 荊卿 歌。”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獨不思該犯身伏國法,死有餘辜。何至如低徊 易水 ,憑弔 夷門 ,竟足令過客欷歔,途人感泣。”

(2).以指代 荊軻 。 清 吳偉業 《又詠古》之五:“古來有烈士, 軹里 與 易水 。”

(3).指《易水歌》。 姚華 《論文後編》:“後別為一體,《易水》、《虞兮》、《大風》諸作,為後倡矣。”參見“ 易水歌 ”。參閱《戰國策·燕策三》。

無足

(1).指人或動物沒有腳。《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晉書·魯褒傳》:“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無足婦人》:“時燈火尚存,自隙窺覘,乃無足婦人,負兩肉翼。”

(2).指物體沒有下部腿狀的支撐物。《詩·召南·采苹》“維錡及釜” 毛 傳:“有足曰錡,無足曰釜。” 唐 劉師服 侯喜 《石鼎聯句》:“或訝短尾銚,又似無足鐺。”

(3).不值得。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記》:“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魯迅 《墳·論照相之類》:“目驗尚且如此胡塗,則 S城 人之將眼睛理想化為小鯽魚,實也‘無足深怪’了。”參見“ 無足道 ”。

(4).不知足,不滿足。《東觀漢記·杜林傳》:“玉食狃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無足。”《晉書·宣帝紀》:“人苦無足,既得 隴 右,復欲得 蜀 !”

(5).不夠,配不上。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聶從政》:“我幾入鬼録,賴君復生,顧世間物無足以報德。”

天然

(1) 自然賦予的;生來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氣

天然港灣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瑞豐覺得假若 冠先生出頭和 東陽競爭,他天然的應當幫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利民

(1).有利於民。《逸周書·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於言矣。”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七九回:“ 孫洪伊 哼了一聲道:‘足下既有偉大的議論,何妨先向總理陳明,俟總理提出會議,果可利國利民,我等無不贊成。’”

(2).古代指工商業者。《商君書·去強》:“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説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藳之數。” 高亨 註:“靠營取利潤以謀生的人,指商人及手工業者。”一說,指從事農業生產者。

疏剔

清理剔除。 宋 蘇轍 《民政策上·第五道》:“臣聞近代以來,天下之變備矣。世之君子隨其破敗而為之立法,補苴缺漏,疏剔棼穢,其為法亦已盡矣。”

唐捐

落空;虛耗;虛擲。《法化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眾生,恭敬禮拜 觀世音菩薩 ,福不唐捐。”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今汝此子,即是彼僊。由以強識,翫習世典,惟談異論,不究真理,神智唐捐,流轉未息,尚乘餘善,為汝愛子。” 季羨林 等校註:“唐捐:虛耗、廢棄之義。”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昔功恐唐捐,異味今得饁。” 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從事小説者,亦何必椎髻飾勞,黥容示節,而唐捐其本質乎?”

有後

有後嗣。《左傳·桓公二年》:“ 臧孫達 其有後於 魯 乎!君違,不忘諫之以德。” 唐 韓愈 《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銘》:“何壽之不遐,而祿之不多,謂必有後,其又信然耶!”《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今日到你這座家廟,便叫 玉郎 奉主入祠,使你二位老人家無後如同有後。”

久要

(1).舊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久要,舊約也。平生,猶少時。” 邢昺 疏:“言與人少時有舊約,雖年長貴達,不忘其言。”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守一言於久要,歷歲衰而不渝者,信人也。” 元 無名氏 《契約文字》第一折:“著他回本鄉去,認了伯父伯娘,著他一家兒團圓,也見的我久要不忘之意。” 章炳麟 《八月十五夜詠懷》詩:“丈夫貴久要,焉念睚眥仇。”

(2).舊交。《文選·曹植<箜篌引>》:“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劉良 註:“久要,久交也。” 唐 沉亞之 《秦夢記》:“公謂 亞之 曰:‘本以小女將託久要,不謂不得周奉君子而先物故。’” 宋 王安石 《老人行》:“古來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須論久要。” 明 汪錂 《春蕪記·訪友》:“憶昔風塵訂久要,奈雌伏鹽車老。”

脩治

(1).製作。《韓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脩治苦窳之器,聚弗麋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2).整修。《漢書·南粵傳》:“親昆弟在 真定 者,已遣人存問;脩治先人冢。”《陳書·宣帝紀》:“別觀離宮,郊閒野外,非恆饗宴,勿復脩治。” 宋 曾鞏 《徐孺子祠堂記》:“太守 夏侯嵩 於碑旁立 思賢亭 ,世世脩治。”

(3).謂處理事務合宜。《資治通鑑·宋文帝元嘉五年》:“ 荊州 刺史、 彭城王 義康 ,性聰察,在州職事脩治。”

輪日

猶時日。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戰守之議,不在虛言,空勞輪日,豈曰圖全。”

人和

指人心歸一,上下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格天

感通上天。語本《書·君奭》:“在昔 成湯 既受命,時則有若 伊尹 ,格於皇天。” 晉 葛洪 《抱朴子·務正》:“故 元 凱 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 宋 張元乾 《瑤台第一層》詞:“對熙旦,正格天同德,全 魏 分疆。” 明 唐順之 《廷試策一道》:“臣聞保民所以格天也。”《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九十生子,曾未前聞,乃翁之所以格天,與天之所以報翁。”

經過

(1) 通過

到現在大約經過六、七人之手

(2) 經歷的過程

事情的全部經過

(3) 從某處過

這汽車經過北海公園嗎?

梗概

粗略;大概,大略的內容、要點或討論題的主要原則

略舉梗概

故事梗概

詩詞推薦

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原文_過安河疊辛巳舊作詩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