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求賦

作者:劉紹 朝代:元代

繹求賦原文

作聖屬睿思,操行炳嚴訓。

心官有所主,淺計吾敢徇。

昭茲方寸危,善惡機亦隱。

寅念日有加,脩為分蹠舜。

繄其仰遺德,事至從審順。

理緒固淵微,細尋虞悔吝。

誇毗誕厥志,妄作遘瑕釁。

弗慮胡有成,披猖隕先聞。

多君秉純儉,思遠憂弗近。

於燦述繹章,存誠期自奮。

詩詞問答

問:繹求賦的作者是誰?答:劉紹
問:繹求賦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劉紹的名句有哪些?答:劉紹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元音遺響卷十

參考注釋

睿思

聖明的思慮。 南朝 宋 顏延之 《車駕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詩:“睿思纏故里,巡駕帀舊坰。”《舊唐書·蕭復傳》:“伏願陛下深革睿思,微臣敢當此任。” 明 張四維 《雙烈記·抒悃》:“難抵當猖狂之勢,願陛下勞睿思。”

操行

操守

嚴訓

(1).嚴厲訓導;嚴厲管教。《世說新語·德行》“ 謝公 夫人教兒”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太尉 劉子真 清潔有志操,行己以禮,而二子不才,並瀆貨致罪。 子真 坐免官。客曰:‘子奚不訓導之?’ 子真 曰:‘吾之行事,是其耳目所聞見,而不放效,豈嚴訓所變?’”《隋書·皇甫績傳》:“嘗與諸外兄博奕, 孝寬 以其惰業,督以嚴訓,愍 績 孤幼,特捨之。”

(2).指嚴厲的訓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上鑒其誠,雖忤旨時加嚴訓,不逾時恩禮如初。”

(3).父訓;父命。 唐 孫逖 《贈太子詹事王公神道碑》:“公夙遭閔凶,不稟嚴訓,聖善所育,孩提有成。” 唐 歐陽詹 《出門賦》:“嚴訓誡予以勿久,指蒲柳以傷秋。”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方寸

(1) 一寸的平方大小

方寸之地起波瀾

(2) 一平方寸

(3) ∶心神。語出《三國志》:徐庶母親被曹操抓去,徐指著胸口對劉備說:“方寸亂矣!”

善惡

好壞;褒貶。《楚辭·離騷》:“世幽昧以眩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後之作者,在據事跡實録,則善惡自見。” 朱熹 註:“褒貶。” 宋 曾鞏 《史館申請》之三:“善惡可勸戒,是非後世當考者,書之,其細故常行,更不備書。”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

寅念

敬思。《書·多方》:“洪惟天之命,弗永寅念於祀,惟帝降格於 夏 。” 孔 傳:“大惟為王謀天之命,不長敬念於祭祀。”

遺德

(1).指前人留下的德澤。《莊子·盜跖》:“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史記·孝文本紀》:“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 * 士之氣。” 宋 曾鞏 《思軒詩序》:“今六十餘年,而君來世其官,眾於是考於州人,以求 水部 之餘恩遺德。” 瞿秋白 《赤都心史》八:“老年人念 托氏 的遺德,不忍動手。”

(2).謂留下德澤。《史記·秦本紀》:“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

(3).指棄置未用的賢德之人。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假令有遺德於板築之下,有隱才於屠釣之間,而令朝議用臣不以為非,臣處之不以為愧,所失豈不大哉!”

淵微

深沉精微。《後漢書·張衡傳論》:“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 宋 秦觀 《賀吏部傅侍郎啟》:“某官道術淵微,器猷宏博,更險夷而不測其操,踐中外而不易其心。”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三節:“ 屈原 文豪也,然其感情之淵微,設辭之瑰偉,亦我國思想中一異彩也。”

悔吝

亦作“ 悔恡 ”。1.災禍。《易·繫辭上》:“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東方朔》:“ 文帝 時政頗遺失,皆所謂悔恡小疵耶。”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每愁悔吝作,如覺天地窄。” 清 黃景仁 《閒居》詩:“名象實易玩,悔吝虛已消。”

(2).悔恨。《後漢書·馬援傳》:“出征 交阯 ,土多瘴氣, 援 與妻子生訣,無悔吝之心。”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釋爭》:“若然者,悔恡存於聲色,夫何顯爭之有哉!” 唐 李鹹用 《猛虎行》:“須知《易水歌》,至死無悔吝。” 明 唐順之 《與董後峰憲副書》:“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禪家所謂猢孫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謂追悔顧惜。 唐 司空圖 《疑經》:“縱天王制用失節,多取於諸侯,如欲垂誡,即書於 周 史可矣;若書於諸侯之史,是悔恡其貨而侮王命也。”

誇毗

以諂諛、卑屈取媚於人。《詩·大雅·板》:“天之方懠,無為誇毗。” 毛 傳:“誇毗,體柔人也。” 朱熹 集傳:“夸,大;毗,附也。小人之於人,不以大言夸之,則以諛言毗之也。”《後漢書·崔駰傳》:“夫君子非不欲仕也,恥誇毗以求舉。” 李賢 註:“誇毗,謂佞人足恭,善為進退。”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三:“如何誇毗子,作色懷驕腸。” 宋 梅堯臣 《張斯立遂州司理》詩:“去勿藉芳草,世俗多誇毗。” 梁啓超 《變法通議》:“誇毗成風,憚於興作,但求免過,不求有功。”

諂媚阿諛。 唐 顧況 《擬古》詩之二:“任彼聲勢徒,得志方誇毗。”參見“ 誇毗 ”。

妄作

(1).無知而任意胡為。《老子》:“不知常,妄作,凶。”《孟子·離婁下》“此亦妄人也已矣” 漢 趙岐 註:“妄人,妄作之人。” 焦循 正義:“不知而作,是為妄作。” 宋 秦觀 《代蘄州守謝上表》:“責其妄作,便可屏之遠方。”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只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

(2).虛妄之談。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 彭 殤為妄作。”

(3).無因而起。 唐 陳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詩序:“色為何色,悲樂忽而因生;誰去誰來,離會紛而妄作。”

瑕釁

亦作“ 瑕舋 ”。1.可乘之隙;嫌隙,隔閡。《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因以瑕釁,以輔 始皇 ,卒成帝業。”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每覽古今,所由改趣,因緣侵辱,或起瑕舋。” 清 方苞 《蜀漢後主論》:“夫 孔明 之歿,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馬 氏君臣之瑕釁,雖北定中原可也。” 清 陳夢雷 《絕交書》:“海賊雖已連和,彼此未忘瑕釁,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圖,以分兵勢。”

(2).引申指事端。 清 薛福成 《乙亥應詔陳言疏》:“﹝西人﹞恃其詐力,要挾多端。違一言而瑕釁迭生,牽一髮而全神俱動。”

(3).指罪過,過失。《後漢書·第五倫傳》:“然諸出入貴戚者,類多瑕釁、禁錮之人,尤少守約安貧之節。”《北史·蘇威傳》:“ 威 自陳精誠不能上感,瑕釁屢彰,罪當萬死。”《舊唐書·文苑傳下·唐次》:“﹝皇帝﹞乃詔掌文之臣 令狐楚 等……敘(忠賢者)瑕釁之本末,紀謡諑之淺深,編次指明,勒成(《元和辨謗》)十卷。”

有成

有成就;有成效

三年有成

披猖

(1).亦作“ 披昌 ”。猖獗,猖狂。《北史·王盟獨孤信等傳論》:“ 誼 文武奇才,以剛正見忌, 有隋 受命,鬱為名臣,末路披猖,信有終之克鮮。” 明 屠隆 《曇花記·讎邪設謗》:“前日 蕭黃流 與我同席,席上曾説 史思明 也是一員良將,朝廷不能驅使,以致披猖。” 王闓運 《彭壽頤哀詞》:“罷計 洛陽 ,羣寇披昌。” 李大釗 《國民之薪膽》:“甲辰之役, 日本 與 俄 爭我 滿洲 ,而以我國為戰場,我反作壁上觀,其結果致敵勢益見披昌。” 郭沫若 《豕蹄·賈長沙痛哭》:“他想到 梁王 的死,想到天下的不安和 匈奴 的披猖。”

(2).潰散;失意;狼狽。《梁書·王僧辯傳》:“ 上黨王 陳兵見衛,欲敍安危,無識之徒,忽然逆戰,前旌未舉,即自披猖,驚憚之情,彌以傷惻。”《北史·王晞傳》:“人主恩私,何由可保?萬一披猖,求退無地。” 唐 高適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 東周 既削弱,兩 漢 更淪沒。 西晉 何披猖,五胡相唐突。”《資治通鑑·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吾奉詔討賊,不幸部曲叛散,欲入朝自訴,又為 紹榮 所隔,披猖至此。”

(3).飛揚。 唐 唐彥謙 《春深獨行馬上有作》詩:“日烈風高野草香,百花狼籍柳披猖。”

思遠

謂追思先人。《漢書·禮樂志》:“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 晉 郭璞 《登百尺樓賦》:“情眇然以思遠,悵自失而潛慍。”

存誠

謂心懷坦誠。語本《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 孔穎達 疏:“言防閒 * ,當自存其誠實也。” 晉 陶潛 《閒情賦》:“坦萬慮以存誠,憇遙情於八遐。”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三三章六》:“乃要其存誠不息而與天同載者,則於喜、怒、哀、樂之未發,致中者是也。”

自奮

(1).自我奮發而欲有所為;自勉。《漢書·常惠傳》:“少時家貧,自奮應募,隨 栘中 監 蘇武 使 匈奴 ,並見拘留十餘年。” 宋 范仲淹 《讓觀察使第二表》:“若朝廷不待有功,例皆進秩,則諸將驕墮,誰復自奮。”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宗室應試之始》:“自此朱邸諸侯,始以清流自奮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士生聖朝,牢落不偶者宜自奮已。”

(2).自以為是,妄自尊大。《列子·說符》:“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王 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3).各自奮勇。 宋 葉適 《上西府書》:“夫以 江 淮 之弱而兼西北之強,鼓思退之卒,而戰自奮之兵,輕腹心之忠而樂簡策之諛,求駑駘於千里,抱鼠璞以待價。此智士所以寒心。”

(4).自己拚命用力。《後漢書·董卓傳》:“ 孚 語畢辭去, 卓 起送至閤,以手撫其背, 孚 因出刀刺之,不中。 卓 自奮得免,急呼左右執殺之。”《資治通鑑·周赧王三十一年》:“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絶脰而死。” 胡三省 註:“自奮,自奮起而還擲也。”

詩詞推薦

繹求賦原文_繹求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