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程給事知越州原文
夕郎清貫籍殊材,曾寵南州刺史回。
通職更聯群玉府,分符仍得小蓬萊。
民間威愛龔黃政,筆下文章李杜才。
天子鼎新天下法,和羹方是用鹽梅。
詩詞問答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的作者是誰?答:黃君俞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送程給事知越州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2. 《續會稽掇英集》卷五
參考注釋
夕郎
亦稱“ 夕拜 ”。黃門侍郎的別稱。 漢 時,黃門郎可加官給事中,因亦稱給事中為夕郎。 漢 應劭 《漢官儀》卷上:“黃門侍郎,每日暮,向 青瑣門 拜,謂之夕郎。” 唐 宋之問 《和姚給事寓直之作》詩:“清論滿 朝陽 ,高才拜夕郎。” 宋 高承 《事物紀原·三省綱轄·夕拜》:“ 漢 給事中故事,每日暮時,入對 青瑣門 拜,故謂之夕拜,亦為夕郎。”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給事郎為夕郎、夕拜。” 清 錢謙益 《祭翁太常文》:“余偕計吏,君官夕郎,握手道故,推星閲霜。”
清貫
(1).清貴的官職。指侍從文翰之官。《南齊書·張欣泰傳》:“﹝ 世祖 ﹞謂之曰:‘卿不樂為武職驅使,當處卿以清貫。’除正員郎。” 唐 陳鴻 《長恨歌傳》:“叔父昆弟皆列在清貫,爵為通侯。”《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九年》:“上始命宰相選公卿、大夫子弟文雅可居清貫者。” 胡三省 註:“ 史炤 曰:‘貫,事也。’清貫,猶言清職也。”
(2).指鄉籍。對籍貫的敬稱。《梁書·文學傳上·鍾嶸》:“臣愚謂軍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貫,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懲僥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天宮》:“ 郭 研詰仙人姓氏,及其清貫、尊行。”
南州
(1).泛指南方地區。《楚辭·遠遊》:“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 姜亮夫 校註:“南州猶南土也,此當指 楚 以南之地言。”《晉書·羊祜傳》:“南州人征市日,聞 祜 喪,莫不號慟。” 清 吳偉業 《庚子八月訪同年吳有調有感賦贈》詩之四:“南州師友江天笛, 北固 知交午夜砧。” 葉葉 《庚戌紀事》詩之十三:“二月南州春已深,紅綿花下午沉沉。”
(2).指 豫章郡 。《後漢書·徐稺傳》:“ 徐稺 字 孺子 , 豫章 南昌 人也……及 林宗 有母憂, 稺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眾怪,不知其故。 林宗 曰:‘此必 南州 高士 徐孺子 也。’” 元 張養浩 《詠史詩·朱震》:“如何當日 陳蕃 榻,止為 南州 孺子 懸。”
(3).借指 徐稺 。 清 宋琬 《韓子新歸中州詩以贈之》:“邑宰聞生來,下榻如 南州 。”
(4).指 南陽 。《後漢書·王常傳》:“臣蒙大命,得以鞭策託身陛下。始遇 宜秋 ,後會 昆陽 ,幸賴靈武,輒成斷金。 更始 不量愚臣,任以 南州 。” 李賢 註:“謂以廷尉行 南陽 太守。”
(5).指兩 粵 。 南朝 梁 江淹 《游黃櫱山》詩:“ 南州 饒奇怪,赤縣多靈仙。” 唐 杜甫 《從人覓小胡孫許寄》詩:“人説 南州 路,山猿樹樹懸。” 仇兆鰲 注引 顧宸之 曰:“兩 粵 為 南州 路。”
(6).古代州名。 唐 武德 二年,初置 南州 , 宋 改 南川縣 。即今 四川省 南川縣 。
刺史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
通職
顯要的職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剛正》:“中書侍郎 李義府 ,因緣際會,遂階通職。”
玉府
(1).《周禮》官署名。掌管天子之金玉玩好、兵器等。《周禮·天官·玉府》:“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齊則共食玉。” 賈公彥 疏:“玉府以玉為主,玉外所有美物,亦兼掌之。”
(2).泛指收藏寶物的府庫。《文獻通考·征榷一》:“凡屠者歛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3).指道觀、仙府、仙宮。 唐 武平一 《奉和幸白鹿觀應制》詩:“玉府凌三曜,金壇駐六龍。” 明 葉憲祖 《鸞鎞記·秉操》:“我本玉府仙姝,豈偶凡夫俗子。”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早離卻玉府清嚴,一任珮搖風影,衣動霞光,小步紅雲墊。”
(4).道家的藏書之所。後亦泛指書庫。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賚看講啟》:“莫測天文,徒觀玉府。”
(5).指高潔的襟懷。 唐 杜甫 《暮春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詩:“玉府標孤映,霜蹄去不疑。” 仇兆鰲 註:“此備言其道術過人。玉府,比其操潔;霜蹄,比其才敏。”
分符
猶剖符。謂帝王封官授爵,分與符節的一半作為信物。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詩:“述職撫 荊 衡 ,分符襲寵榮。”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傳奇大意》:“到海上坐展雄圖,功成日同歸完聚,列土分符。”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乞外名都重,分符寵命仍。”
小蓬萊
(1).景色清麗,有如神話中的 蓬萊 仙境的地方。 宋 陶穀 《清異錄·地理》:“ 違命侯 苑中鑿地廣一頃,池心疊石,象三神山,號 小蓬萊 。” 宋 陸游 《戲詠鄉里食物示鄰曲》:“ 山陰 古稱 小蓬萊 ,青山萬迭環樓臺。”
(2).仙山名。《鏡花緣》第二回:“﹝ 女魁星 ﹞竟奔 小蓬萊 保護玉碑去了。”
(3).曲牌名。
民間
(1) 平民自願組織的
民間團體
(2) 來源於老百姓或在老百姓中間廣泛使用的
民間文學
(3) 非官方的
民間來往
民間貿易
(4) 百姓中
歲征民間。——《聊齋志異·促織》
威愛
威嚴而仁惠。《新五代史·雜傳·王師範》:“ 師範 頗好儒學,聚書至萬卷,為政有威愛。” 宋 王安石 《韓持國從富并州辟》詩:“ 并州 天下望,撫士威愛愜,千金棄不惜,賓客常滿閤。”
龔黃
漢 循吏 龔遂 與 黃霸 的並稱。亦泛指循吏。《宋書·良吏傳論》:“ 漢 世戶口殷盛,刑務簡闊,郡縣治民,無所橫擾…… 龔 黃 之化,易以有成。” 唐 白居易 《寄李蘄州》詩:“下車書奏 龔 黃 課,動筆詩傳 鮑 謝 風。” 宋 蘇軾 《吳中田婦嘆》詩:“ 龔 黃 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 河伯 婦。”《西遊記》第九七回:“名揚青史播千年, 龔 黃 再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五:“何妨緩歸棹,在此作 龔 黃 。”
筆下
(1) 指文章的寫作
筆下生花
(2) 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詞和用意
筆下留情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李杜
(1). 東漢 李固 、 杜喬 的並稱。《後漢書·李杜傳贊》:“ 李 杜 司職,朋心合力。致主 文 宣 ,抗情 伊 稷 。”
(2). 東漢 李膺 、 杜密 的並稱。《後漢書·黨錮傳·杜密》:“黨事既起,免歸本郡,與 李膺 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時人亦稱 李 杜 焉。”
(3). 東漢 李雲 、 杜眾 的並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四李社》:“ 弘農 五官掾 杜眾 ,傷 雲 以忠諫獲罪,上書願與 雲 同日死。帝愈怒,下廷尉,皆死獄中。其後 襄楷 上言,亦稱為 李 杜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 李雲 、 杜眾 以直通受誅,此又一 李 杜 矣。”
(4). 東晉 杜預 與 北魏 李沖 的並稱。《魏書·王肅傳》:“詔曰:‘……故 杜預 之歿,窆於 首陽 ;司空 李沖 ,覆舟是託。顧瞻斯所,誠亦二代之 九原 也。故 揚州 刺史 肅 誠義結於二世,英惠符於 李 杜 ,平生本意,願終 京陵 ,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魏書》 李沖 、 杜預 ,忠義相結,亦稱 李 杜 。”
(5). 唐 李白 與 杜甫 的並稱。 唐 韓愈 《調張籍》詩:“ 李 杜 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 甫 曠放不自儉,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功。少與 李白 齊名,時號‘ 李 杜 ’”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下》:“ 李 杜 二公,誠為勁敵。 杜陵 沉鬱雄深, 太白 豪逸宕麗。” 清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 叔威 詩雖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蘇 、 陸 間,則並驅爭先。”
(6).初 唐 詩人 杜審言 與 李嶠 ,晚 唐 詩人 李商隱 與 杜牧 亦並稱“李杜”。 明 胡應麟 《詩藪·唐下》:“ 杜審言 、 李嶠 結友前朝, 李商隱 、 杜牧 之齊名晚季,鹹稱 李 杜 。”
(7). 宋 李韶 與 杜范 的並稱。《宋史·李韶傳》:“當是時, 杜范 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稱為‘ 李 杜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宋史》 李韶 與 杜范 皆廉直,中外謂 李 杜 。”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鼎新
去舊;更新、革新
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教被華夷。——陸游《入蜀記》
去舊鼎新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和羹
(1).配以不同調味品而製成的羹湯。《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陽書》:“貝錦以繁采發華;和羹以鹽梅致旨。”後用以比喻大臣輔助君主綜理國政。 唐 錢起 《陪郭令公東亭宴集》詩:“不愁懽樂盡,積慶在和羹。” 清 錢謙益 《吳門送福清公還閩》詩之二:“舉朝水火和羹苦,於野玄黃戰血重。”
(2).喻宰輔之職。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制》:“弄印之名已著,和羹之命爰行。”
是用
因此。《左傳·襄公八年》:“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於道。” 漢 張衡 《東京賦》:“百姓弗能忍,是用息肩於大 漢 ,而欣戴 高祖 。”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是用瀝血鳴神,剖心告世。”
鹽梅
(1).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梁書·處士傳·庾詵》:“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三:“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調和;和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唐 白居易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之二:“慣和麴櫱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自註:“銀匠洗銀,多以鹽花梅漿也。”
(4).白梅的異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