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羅秀山·其一

作者:朱紹昌 朝代:明代

游羅秀山·其一原文

芙蓉秀疊半龕懸,靈跡猶傳葛稚川。

偶見鹿眠疑藥圃,因聞龍化探瑤泉。

碑橫宿莽凝煙碧,徑積新楓帶露鮮。

卜築欲尋山下宅,鼎邊妄意夙生緣。

詩詞問答

問:游羅秀山·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朱紹昌
問:游羅秀山·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游羅秀山·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靈跡

亦作“ 靈跡 ”。亦作“ 靈蹟 ”。1.指帝王的德政。 南朝 梁 江淹 《蕭上銅鐘芝草眾瑞表》:“臣以祥緯雜沓,星燭波運。斯乃靈跡深覃,睿衷夐感。理應寫順,祗無涵祕。”

(2).神明的功績。 北周 庾信 《周祀方澤歌·昭夏》:“敢以敬恭,陳之玉帛。德包含養,功藏靈跡。”

(3).神靈的遺蹟;聖賢的事跡。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 瑤水 聞遺歌,玉杯竟空言。靈跡成蔓草,徒悲千載魂。” 清 侯方域 《新遷顏魯公碑記》:“而際世不辰,靈蹟多淹。”

(4).引申為奇蹟。 沙汀 《記賀龍》二七:“ 賀龍 同志回到屋裡,依舊帶著那種因為感到誇耀而來的愉快,而且仿佛談說一種靈跡。”

(5).神明顯靈的事跡。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武員唐突河神》:“噫!宇宙間靈跡照然者,莫如河神。彼武人粗鹵,不知敬畏,幸而未降之罰,乃著異於俄頃之間,以示薄懲,神顧可慢乎哉?”

(6).謂墨寶。 明 高啟 《題黃大痴天池石壁圖》詩:“奈何靈蹟久閟藏,荒竹滿野啼猩猩。”

見“ 靈跡 ”。

稚川

道家傳說的仙都,為 稚川真君 所居。據傳, 唐玄宗 時,僧 契虛 入 商山 ,遇桻子(肩背竹簍的商販),同游山頂,見有城邑宮闕,璣玉交映於雲霞之外。桻子指語:此仙都 稚川 也。至一殿,見一人具簪笏,憑玉幾而坐,其貌甚偉,侍衛環列,呵禁極嚴,曰是 稚川真君 。見 唐 張讀 《宣室志》卷一。按, 稚川 , 晉 葛洪 字。 葛洪 好神仙之事,死後,人以為其成仙。

龍化

(1).如龍一樣變化莫測,不可捉摸。 三國 魏 嵇康 《酒會詩》之五:“猗與 莊 老 ,棲遲永年;實惟龍化,盪志浩然。” 戴明揚 注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 曰:‘吾今日見 老子 ,其猶龍乎?’”

(2).如龍興起,飛騰發跡。《隋書·音樂志中》:“神心有應,龍化無待。義征九服,仁兵告凱。”

宿莽

(1).經冬不死的草。《楚辭·離騷》:“朝搴 阰 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王逸 註:“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獨孤及 《垂花塢醉後戲題》詩序:“道士 張太和 伐薪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蕪穢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陽台》詞:“壟頭宿莽堪哀,有青青細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觀潮》:“不見射弩英雄,玉匣又陳宿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梅》:“至座有良朋,車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則車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記·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勸蚤晚拋塵網,朱顏暗裡銷,白髮愁中長,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爾雅·釋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晉 郭璞 註:“宿莽也。” 郝懿行 義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覽》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鄉縣 草多卷施, 江 淮 間謂之宿莽。”

凝煙

濃密的霧氣。 南朝 宋 劉鑠 《歌詩》:“凝煙汎城闕,淒風入軒房。” 唐太宗 《祀北嶽恆山文》:“疊嶂參差,凝煙含翠,重岡紛糺,照日分紅。” 殷夫 《給某君》詩:“漫著暮氣凝煙的黃昏中,我們同踽踽於崎嶇的街頭。”

卜築

擇地建築住宅,即定居之意。《梁書·外士傳·劉訏》:“﹝ 劉訏 ﹞曾與族兄 劉歊 聽講於 鐘山 諸寺,因共卜築 宋熙寺 東澗,有終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後過吳張二子檀溪別業》詩:“卜築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順之傳》:“﹝ 唐順之 ﹞卜築 陽羨山 中,讀書十餘年。” 清 趙翼 《華峒》詩:“他年擬抽簪,卜築於此寄。”

妄意

(1).臆測。《莊子·胠篋》:“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朱子語類》卷八十:“《詩》序多是後人妄意推想詩人之美刺,非古人之所作也。”

(2).妄想。 宋 蘇轍 《除中書舍人謝執政啟》:“既挾策以乾世,誠妄意於濟時。”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家人惟吾母事之謹,兒子輩妄意他時富貴以娛親。”

(3).隨意。 明 張鼐 《讀卓吾老子書述》:“夫一古人之書耳,有根本者下筆鑑定,則為畫龍點睛;無根本者妄意標指,則為刻舟記劍。”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後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體者也。”

生緣

(1).佛教語。塵世的緣分。 唐 顧況 《送少微上人還鹿門》詩:“ 少微 不向 吳中 隱,為箇生緣在 鹿門 。” 宋 蘇轍 《示諸子》詩:“老去惟堪一味閒,坐會諸子了生緣。”

(2).佛教語。受生轉世的因緣。《法苑珠林》卷一一六:“三説得住四十九日,生緣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時節。”

詩詞推薦

游羅秀山·其一原文_游羅秀山·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