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道中呈遵道原文
青煙漠漠柳依依,落日雲中雁北飛。
咄咄書空誰的會,遲遲行道子同歸。
桑陰蓋地牛羊困,麥秀漫山鳥雀肥。
向晚未知投宿處,敗籬疏屋火煙微。
詩詞問答
問:汝州道中呈遵道的作者是誰?答:陳淵
問:汝州道中呈遵道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汝州道中呈遵道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微韻
2. 小集作獨坐
參考注釋
漠漠
(1) 寂靜無聲
漠漠門長掩
(2) 密布;布滿
雲漠漠,風瑟瑟
(3) 迷濛
天漠漠
雨漠漠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雁盪經行雲漠漠。——宋· 沈括《夢溪筆談》
(4) 廣闊
荒原漠漠
(5) 冷淡,不關心
何乃視之漠漠
(6) 茂盛、濃郁
漠漠芳馨
依依
(1) 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
楊柳依依
(2) 戀戀不捨的樣子
依依不捨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覺民《與妻書》
(3) 依稀;隱約
依依墟里煙
落日
夕陽
雲中
(1).雲霄之中,高空。常用指傳說中的仙境。《楚辭·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王逸 註:“雲中,雲神所居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四·王子喬》:“ 王子喬 ,參駕白鹿雲中遨。” 宋 柳永 《玉蝴蝶》詞:“雲中鼓吹,游徧 蓬萊 。”
(2).高聳入雲的山上。喻塵世外。 宋 嚴參 《沁園春·自適》詞:“吾應有,雲中舊隱,竹里柴扉。”
(3).比喻朝廷。 明 高啟 《寓感》詩之十六:“ 蜀 琴有奇紋,本是枯桐枝……曾持薦 黃帝 ,雲中奏《鹹池》。”
(4).古郡名。原為 戰國 趙 地, 秦 時置郡,治所在 雲中縣 (今 內蒙古 托克托 東北)。 漢 代轄境較小。有時泛指邊關。《韓非子·喻老》:“故雖有 代 、 雲中 之樂,超然已無 趙 矣。” 南朝 宋 鮑照 《代陳思王<白馬篇>》:“要途問邊急,雜虜入 雲中 。” 清 朱彝尊 《送曹侍郎溶備兵大同》詩之二:“知有 馮唐 論將略,不令 魏尚 久 雲中 。”
(5).古 雲夢澤 。《左傳·定公四年》:“ 楚子 涉 雎 濟 江 ,入於 雲中 。” 杜預 註:“入 雲夢澤 中。” 楊伯峻 註:“傳説 雲夢澤 跨 江 南北,此 江 南之 雲夢 。”
雁北
指 山西省 北部 雁門關 以北內外 長城 之間的地區。 楊朔 《鐵騎兵》三:“城裡的 日本 兵大半調到 雁北 進行‘掃蕩’去了,竟以為八路 * 到外線,要搗毀他們的老巢,嚇得急忙退回 包頭 ,‘掃蕩’便停止了。”
咄咄書空
《晉書·殷浩傳》載 殷浩 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後以“咄咄書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態。 宋 王楙 《野客叢書·殷浩失望》:“ 浩 之出,不惟一事無立,而喪師辱國,殆有甚焉。朝野於是大失所望,削爵貶竄,固其宜也,而咄咄書空,不能自遣。” 清 張岱 《陶庵夢憶·包涵所》:“ 西湖 大家何所不有, 西子 有時亦貯金屋,‘咄咄書空’則窮措大耳。” 歐榘甲 《新廣東》五:“將來事成者出於他黨,則此私會必致有咄咄書空之恨矣。” 章炳麟 《梁園客》詩自註:“﹝ 梁鼎芬 ﹞既失志,有咄咄書空之感。去秋,遂因政變作符命數篇,詩以記之。”
遲遲
(1) 行動比必要的或有時是想像的更為緩慢,久久不能完成
遲遲得不到結果
(2) 遲緩;拖延時間
遲遲才作出判決
道子
線條
同歸
有同樣的結局或目的
蓋地
覆蓋大地。形容數量多或聲勢大。《水滸傳》第八三回:“遠遠望見 遼 兵蓋地而來,黑洞洞地遮天蔽地,都是皂雕旗。”《快心編二集》第一回:“陣後 許 曹 二將,也催動人馬,蓋地殺來,其勢如潮似浪,直涌過去。”
麥秀
指麥子秀髮而未實。《史記·宋微子世家》:“ 箕子 朝 周 ,過故 殷虛 ,感宮室毀壞,生禾黍, 箕子 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兮!’” 唐 杜甫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諸公》:“白屋花開里,弧城麥秀邊。” 郭沫若 《女神·棠棣之花》:“一望田疇半皆荒蕪,間有麥秀青青者。”後常以 箕子 的《麥秀之詩》為感嘆家國破亡之痛的典實。 晉 陸機 《辯亡論》下:“《麥秀》無悲 殷 之思,《黍離》無愍 周 之感矣。” 宋 王安石 《金陵懷古》詩之一:“《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漫山
滿山,遍山。 宋 蘇軾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麤俗。”
鳥雀
泛指小鳥。《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唐 劉長卿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句當苗稅充百官俸錢》詩:“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
向晚
臨近晚上的時候
向晚的風很涼爽
宿處
住宿的地方
火煙
亦作“ 火煙 ”。1.火焰和煙氣。《淮南子·說山訓》:“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三國演義》第五十回:“早見四下火煙布合,山口一軍擺開。”
(2).指炊煙。《南齊書·五行志》:“日入後,土霧勃勃如火煙。”《醒世姻緣傳》第九回:“我們跟去服事奶奶,難道又留個火煙在這裡?”
見“ 火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