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水聞雁原文
□來臨水吊愁容,忽睹愁容淚滿胸。
肝膽隳離凡幾度,雲山阻隔況千重。
心殊語異情難識,東步西馳意不從。
羈紲祇今腸自斷,更聞哀雁叫噰噰。
詩詞問答
問:臨水聞雁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臨水聞雁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臨水聞雁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冬韻
參考注釋
來臨
(1) 來到;到來
每當春天來臨,這裡是一片綠油油的莊稼
(2) 接近或已接觸到
暑假已經來臨
愁容
憂心發愁的樣子;憂愁的表情
愁容滿面
肝膽
(1) 肝和膽的總稱。比喻真摯的心意
肝膽相照
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2) 比喻勇氣、血性
他肝膽過人
齒髮益衰謝,肝膽猶輪囷。——宋· 陸游《詩酒》
(3) 比喻關係密切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莊子·德充符》
凡幾
總計多少。 宋 劉克莊 《水龍吟·壽趙癯齋》詞:“聞自垂車日,都門外,送車凡幾。”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然數百年來,相遇如君者,不知凡幾。”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沙三》:“ 虎邱 繁華甲天下,酒樓歌榭,畫舫燈船,每歲破家其中者,不知凡幾。”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編》六:“因沒有戶籍竟無資格入學的失學兒童,正不知凡幾。”
山阻
險要的山地。《六韜·王翼》:“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 李賢 注引 漢 應劭 《漢官儀》:“平地用車騎,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樓船。”《三國志·魏志·鄭渾傳》:“ 興 等破散,竄在山阻,雖有隨者,率脅從耳。”《敦煌曲子詞·獻忠心》:“直至如今,涉歷山阻,意難任。” 元 張雨 《天王寺》詩:“深寺隱桃花,幽幽在山阻。”
千重
千層,層層迭迭。《後漢書·馬融傳》:“羣師疊伍,伯校千重。” 宋 陸游 《長相思》詞之一:“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月明收釣筒。”《紅旗歌謠·唱得幸福落滿坡》:“前坡蜜桃後坡梨,千重萬迭金銀坡。”
異情
(1).情況不同。《荀子·非相》:“古今異情,其所以治亂者異道。”《藝文類聚》卷三七引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 梁鴻 、 蘇伯 ,記遠跡於前; 叔夜 、 士安 ,書高塵於後,雖去取異情,羣略殊軫,而獨行必彰,斥言罔極。”
(2).不同的心情。 晉 葛洪 《抱朴子·塞難》:“妍媸有定矣,而憎愛異情,故兩目不相為視焉。”《宋書·謝靈運傳論》:“徒以賞好異情,故意製相詭。”
(3).不正常的情感。《南史·后妃傳·齊鬱林王何妃》:“外間並雲 楊珉之 與皇后有異情,彰聞遐邇。”
馳意
猶馳心。 清 朱之瑜 《與鍋島直能書》之一:“或者躭悅玩好,或者馳意聲色狗馬。”
不從
(1).不服從;不聽從。《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後漢書·韓棱傳》:“ 棱 復上疏諫,太后不從。”
(2).不追隨。 南朝 齊 謝朓 《齊敬皇后哀策文》:“陋 蒼梧 之不從兮,遵 鮒隅 以同壤。” 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 沉 吏部 傳師 ,性和易,不從流俗。”
(3).指占卜不吉。《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穀梁傳·哀公元年》:“郊,自正月至於三月,郊之時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從,則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從,則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從,則不郊矣。” 范寧 註:“意欲郊而卜,不吉,故曰不從。”
羈紲
亦作“ 羈絏 ”。 1.馬絡頭和馬韁繩。亦泛指馭馬或縛系禽獸的繩索。《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杜預 註:“羈,馬羈;絏,馬繮。” 陸德明 釋文:“羈,馬絡頭也;絏,繫。” 唐 元稹 《諭寶》詩:“大鵬無長空,舉翮受羈絏。” 宋 蘇洵 《衡論·御將》:“蹄者可馭以羈紲,觸者可拘以楅衡。”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國民為其束縛馳驟,實無異於牛馬之受羈紲。”
(2).拘禁;系縛。 宋 歐陽修 《答聖俞白鸚鵡雜言》詩:“渴雖有飲飢有啄,羈紲終知非爾樂。” 明 張煌言 《三過三關》詩:“天闊水沉浮,鴻鵠難羈紲。”
(3).控制。《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羈絏藩臣,乾凌宰輔,隳裂王度,汨亂朝經。” 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人畏之甚於寇盜,官司亦為其羈紲,俯仰取容而已。”
(4).束縛。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自 稽生 夭、 阮公 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 宋 王安石 《酬沖卿月晦夜有感》詩:“君方感 莊周 ,浩蕩擺羈絏。” 明 徐復祚 《投梭記·哭友》:“恨微官不覺就羈紲,平生事業,深自媿麼么瑣屑。” 清 鄭燮 《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 朝宗 古文標新領異,指畫目前,絶不受古人羈絏。”
(5).滯留。 明 宋濂 《佛光普照大師塔銘》:“離家為求道耳;苟羈絏於此,何異狗苟蠅營者耶?”
噰噰
(1).鳥和鳴聲。《文選·宋玉<九辯>》:“鴈噰噰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 王逸 註:“雄雌和樂,羣戱行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音聲何噰噰,鶴鳴東西廂。”
(2).比喻人心歸附。《爾雅·釋訓》:“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郭璞 註:“鳳凰應德鳴相和,百姓懷附興頌歌。” 宋 司馬光 《和利州鮮于轉運公居八詠·桐軒》:“終當致威鳳,覽德鳴噰噰。又將施五絃,解慍歌帝宮。” 唐 姚合 《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詩:“冰銷魚潎潎,林煖鳥噰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鳧翁》:“ 北齊 童謡云: 中興寺 內白鳧翁,四方側聽聲噰噰,道人聞之夜打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