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見寄喜雨原文
議郎詩膽久崔嵬,敏句無煩急雨催。
玉局波瀾嗟已絕,少陵風力賴追回。
盪晴香霧吹紅藕,迥地花茵疊紫苔。
靜極涼生聞剝啄,渡湘知有道人來。
詩詞問答
問:次韻見寄喜雨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次韻見寄喜雨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次韻見寄喜雨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參考注釋
議郎
官名。 漢 代設定;為光祿勛所屬郎官之一,掌顧問應對,無常事。 漢 秩比六百石。多征賢良方正之士任之。 晉 以後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晉書·山濤傳》:“除議郎,帝以 濤 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牀帳茵褥。”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七:“長兄專城居,仲兄為議郎。”
詩膽
詩人的膽識。 唐 劉叉 《自問》詩:“酒腸寬似海,詩膽大於天。” 清 厲鶚 《二月十六日吳尺鳧招同袁舒雯沉欒城符幼魯趙谷林意林杭大宗丁敬身包家山看桃花》詩:“豈如我輩詩膽頑,解使長雲雨還閣。” 姚錫鈞 《題大覺鄉居百絕》:“ 王郎 詩膽誠奇絶,苦茗回甘耐我思。”
崔嵬
(1) 有石頭的土山
慎事關門並早歸,眼前恩愛隔崔嵬。——《 * 》
(2) 高大;高聳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仙峰巔險峻岭崔嵬。——《封神演義》
無煩
不需煩勞;不用。《左傳·昭公元年》:“ 莒 之疆事, 楚 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 唐 韋渠牟 《步虛詞》之十八:“無煩騎白鹿,不用駕青牛。”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且抵承 曹大 ,無煩喚 姜五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雲夢公主》:“此去定早還,無煩穿望。”
玉局
(1).棋盤的美稱。 唐 李商隱 《燈》詩:“錦囊名畫揜,玉局敗碁收。” 宋 賀鑄 《南鄉子》詞:“玉局彈棋無限意, * ,腸斷 吳 蠶兩處眠。”
(2).道觀名,在 四川 成都 。傳說 李老君 曾於此坐局腳玉床講經,因而得名。《資治通鑑·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蜀主 詔於 玉局化 設道場。” 胡三省 註:“ 玉局化 在 成都 。 彭乘 《記》曰: 後漢 永壽 元年, 李老君 與 張道陵 至此,有局腳玉牀自地而出, 老君 昇坐,為 道陵 説《南北斗經》,既去而坐隱,地中因成洞穴,故以‘玉局’名之。” 宋 蘇軾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將老焉》詩:“莫欺老病未歸身, 玉局 他年第幾人。” 元 袁桷 《張虛靖圜庵扁曰歸鶴次韻》:“ 玉局 講殘春換劫,石臺丹在草通靈。” 明 王世貞 《九支齋十歌》之六:“ 成都 玉局 授書後,漸與金僊相對雄。”
(3). 蘇軾 曾任 玉局觀 提舉,後人遂以“玉局”稱 蘇軾 。 宋 劉克莊 《摸魚兒·賞海棠》詞:“悵 玉局 飛仙, 石湖 絶筆,孤負這風韻。”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一日見公書,稍涉 玉局 筆意。” 清 趙翼 《再題焦山寺贈巨超練塘兩詩僧》詩:“我本才非 蘇玉局 ,敢嗔 佛印 不燒豬。” 清 程文正 《錢王廟》詩:“殘碑有字還堪讀, 玉局 鴻文筆力遒。”
波瀾
(1) * 浪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起)。——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多用於比喻
文章波瀾起伏
少陵
(1). 漢宣帝 許後 之陵。因規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詩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號 少陵野老 ,世稱 杜少陵 。 唐 韓愈 《石鼓歌》:“ 少陵 無人 謫仙 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金 曹之謙 《寄元遺山》詩:“詩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達夫 《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 少陵 此語感人深。”
風力
(1) 風的力量,即在任意風級上的某一定數(如5或7級)
(2) 從風得到的機械力
風力發電機
(3) 指文辭的風格與筆力
香霧
(1).香氣。 南朝 梁 劉孝標 《送橘啟》:“南中橙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 明 張月塢 《一封書·次韻送別》曲:“離亭宴未終,玉肌消,金釧鬆,晴波香霧籠,人自傷心水自東。” 茅盾 《子夜》一:“而在這香霧中, 吳老太爺 看見一團蓬蓬鬆鬆的頭髮亂紛紛地披在白中帶青的圓臉上。”
(2).指霧氣。 唐 杜甫 《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仇兆鰲 註:“霧本無香,香從鬟中膏沐生耳。” 宋 蘇軾 《與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歸》詩:“淒風瑟縮經絃柱,香霧淒迷著髻鬟。” 清 龔自珍 《南歌子》詞:“香霧漫空溼,珠簾窣地橫。”
紅藕
紅蓮。 唐 裴說 《旅次衡陽》詩:“晚秋紅藕里,十宿寄漁船。” 後蜀 顧夐 《醉公子》詞之一:“漠漠秋雲澹,紅藕香侵檻。” 宋 李清照 《一翦梅》詞:“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參見“ 紅蓮 ”。
剝啄
亦作“剝琢”。1.象聲詞。敲門或下棋聲。 宋 蘇軾 《次韻趙令鑠惠酒》:“門前聽剝啄,烹魚得尺素。” 清 錢謙益 《觀棋絕句》之六:“疎簾清簟 楚 江秋,剝啄叢殘局未收。” 清 阮升基 《修宜興縣舊志》:“是日宿戚 袁氏 家,聞剝琢聲,出視無所見。”
(2).可重迭使用。 唐 韓愈 《剝啄行》:“剝剝啄啄,有客至門。”
亦作“剝琢”。1.叩擊,敲打。 唐 高適 《重陽》詩:“豈有白衣來剝啄,亦從烏帽自欹斜。”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汪越》:“向山西行七八里,果見叢樹中,有茅屋數椽,門懸韋箔,繞以笆籬。方將剝啄,而老人已扶笻出。”
(2).謂用喙刮啄。 郭沫若 《山中雜記·菩提樹下》:“雞雛啾啾地在她腳下爭食,互相擠擁,互相踐踏,互相剝啄著。”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達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劉開《問說》
有道之士。——《呂氏春秋·察今》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次韻見寄喜雨原文_次韻見寄喜雨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