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元中

作者:洪朋 朝代:宋代

送李元中原文

夙聞龍眠山,綠蘿隱淨嘯。

中有三李君,若人年獨妙。

心賞悵若遺,風期可同調。

如何古豫章,邂逅共一笑。

佛海穿溟涬,理窟刮奧窔。

茗碗對濤江,床跗視雲嶠。

足明青蔥樹,合在紅塵表。

追隨杖屨遨,浩蕩城郭眺。

觀乎大寧作,頗復近道要。

涼飆隕疏葉,行子動歸棹。

願君崇明德,慰我記末照。

詩詞問答

問:送李元中的作者是誰?答:洪朋
問:送李元中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洪朋的名句有哪些?答:洪朋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2. 朱本作眼

參考注釋

夙聞

早知道;素所知聞。 明 周篔 《哭然公》詩:“古貌世莫見,高風予夙聞。” 清 龍啟瑞 《答羅生書》:“然能諒其心之持正者,固不乏也。此亦足下所夙聞。”

龍眠

(1). 宋 代著名畫家 李公麟 的別號。 公麟 致仕後,歸老於 龍眠山 ,自號 龍眠居士 。 宋 蘇軾 《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二圖後》詩之一:“ 龍眠 獨識慇懃處,畫山陽關意外聲!” 元 馬臻 《題<唐十八學士圖>》詩:“後有 龍眠 傳此本,禮樂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觀音大士贊》:“真者有兩,畫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龍眠 ,合兩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歸隱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張文和公風鳶詩》:“ 文端 則賜金歸老,頤志龍眠,安慮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與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鳴薦紳間,與 蘇 黃 游,兩集中有與其唱和。而 李伯時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來鼎彝之類為《考古圖》。又有 李元中 ,字畫之工,追蹤 鍾 王 。時號 龍眠 三 李 。” 清 蔣士銓 《第二碑·賡韻》:“﹝小生﹞姓 阮 名 劍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漢陽 人也。 龍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三李

(1). 北魏 李詵 、 李靈 、 李遐 的合稱。《魏書·高允傳》:“ 趙 實名區,世多奇士,山嶽所鍾,挺生三 李 。”

(2). 唐 李德裕 、 宋 李光 、 李綱 先後貶官 崖州 (今 廣東省 瓊山 海口 等地),今 海口市 有五公祠,即祀三 李 與 胡銓 、 趙鼎 五人。 陳毅 《滿江紅·游廣東旋至海南島度假一周記沿途所見》詞:“ 蘇軾 、 胡銓 傳雅什, 趙 公三 李 標名節。”

(3). 宋 舒州 李公麟 、 李元中 工書畫, 李亮工 工詩文,時人號為“龍眠三李”。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鳴薦紳間,與 蘇 、 黃 游,兩集中有與其唱和。而 李伯時 ( 公麟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又有 李元中 ,字畫之工,追蹤 鍾 、 王 。時號‘龍眠三李’。”

(4).指 唐 代詩人 李白 、 李賀 、 李商隱 。

心賞

(1).猶心愛。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頭吟》:“心賞猶難恃,貌恭豈易憑?”

(2).心情歡暢。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唯談笑可以遣平生,唯文詞可以陳心賞。” 宋 歐陽修 《伊川獨游》詩:“身閒愛物外,趣遠諧心賞。” 清 鈕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硯石,古今所貴……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賞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

風期

(1).猶風信。 南朝 梁 任昉 《為庾杲之與劉居士虬書》:“勝寄冥通,諒有風期之遲。” 隋 虞世基 《秋日贈王中舍》詩:“伊昔風期早,金蘭信為寶。”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風期終破浪,水怪莫飛涎。” 仇兆鰲 註:“風期,恐是言風信。”

(2).風度品格。《晉書·習鑿齒傳》:“其風期俊邁如此。”《世說新語·言語》“貧道重其神駿” 劉孝標 注引《高逸沙門傳》:“﹝ 支道林 ﹞少而任心獨往,風期高亮。”

(3).猶友誼、情誼。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序:“傾意氣於一言,締風期於千祀。” 宋 司馬光 《河上督役懷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時器之鞫獄滄州》詩:“曾無禮節間,但以風期親。”

(4).風光。 唐 李白 《游敬亭寄崔侍御》詩:“相去數百年,風情宛如昨。”

同調

(1) 音調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豫章

古書上記載的一種樹名。有的記載說即今之樟樹

楩楠豫章。——《墨子·公輸》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詩·唐風·綢繆》

邂逅發露,禍及知親。——《後漢書·杜根傳》

邂逅迷惑。——《三國志·管寧傳》

佛海

佛教徒認為佛界如海一般廣大,故名。 南朝 梁武帝 《金剛般若懺文》:“哀憐萬品,護念群生,引入慧流,同歸佛海,得金剛之妙寳,見金牒之深經。”

溟涬

(1).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氣混混沌沌的樣子。 漢 張衡 《靈憲》:“太素之前,幽清玄浄,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靈,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謂溟涬。”《太平御覽》卷一引《三五曆紀》:“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鴻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大道宗虛無,至真合溟涬。”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微茫一線走絶壁,誰鑿溟涬開鴻濛。”

(2).泛指自然之氣。 唐 皮日休 《反招魂》:“承溟涬之命兮,付余才而輔君。” 明 張羽 《金川門》詩:“江光合海氣,溟涬神攸存。”

(3).水勢無邊際貌。《淮南子·本經訓》:“ 舜 之時, 共工 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龍門 未開, 呂梁 未發,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高誘 註:“溟涬,無畔岸也。” 宋 洪邁 《夷堅丙志·李鐵笛》:“溟涬浪中求白雲, 崑崙山 里採瓊枝。” 明 劉基 《壬辰歲八月自台州之永嘉度蒼嶺》詩:“瀑泉流其中,豃若洩溟涬。”

(4).謂不著邊際。 漢 桓寬 《鹽鐵論·國疾》:“文學守死溟涬之語,而終不移。”

(5).尊敬推崇。《莊子·天地》:“若然者,豈兄 堯 舜 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郭象 註:“溟涬,甚貴之謂也。不肯多謝 堯 舜 而推之為兄也。”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詩:“何以假為非確論,直疑溟涬弟 高唐 。”

理窟

(1).義理的淵藪。謂富於才學。《晉書·張憑傳》:“帝召與語,嘆曰:‘ 張憑 勃窣為理窟。’” 唐 陸龜蒙 《麈尾賦》:“理窟未窮,詞源漸吐。”

(2).指義理的奧秘。 元 侯克中 《挽姚左轄雪齋》詩:“深探理窟得心傳,洞徹先天與後天。” 清 黃宗羲 《徵君沉耕岩墓志銘》:“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

奧窔

(1).室隅深處,亦泛指堂室之內;。《荀子·非十二子》:“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 楊倞 註:“西南隅謂之奧;東南隅謂之窔。言不出室堂之內也。” 宋 沉遼 《越州永福院大像贊序》:“逮諸菩薩、弟子凡十有二軀,以及四壁楣帶奧窔之像,或突或繪,鹹因彼寘此。” 清 唐甄 《潛書·性功》:“日之上升,天地山河,無有隱像;堂房奧窔,無有隱區。”

(2).指隱蔽深曲之處。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 陸清獻 年三十八,下第出都,由水路南旋。於水道之源流、漕運之奧窔及古人名蹟,無不詳誌。”

(3).指奧妙精微之處。 清 惲敬 《重刻<脈經>序》:“若夫是書之精微博大,足以發 軒 歧 之奧窔,通天地之門戶。”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躬行》:“近世名公巨儒,喜談禪理,蓋亦如談書畫、談古玩之類,聊以自娛,非真能窺其奧窔也。”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二篇第三章:“弱冠沉酣墳典,佛老兵刑,靡不窺其奧窔。”

雲嶠

(1).即 員嶠 。古代神話傳說中海中的仙山。 唐 姚合 《暮春書事》詩:“宿願眠 雲嶠 ,浮名繫鎖闈。” 宋 范成大 《寄題郫縣蘧仙觀四楠》詩:“敢請丹光來萬里,為扶 雲嶠 駕飛鴻。”

(2).高而尖的山。 唐 杜甫 《憶鄭南》詩:“風杉曾曙倚,雲嶠憶春臨。” 清 厲鶚 《攝山雜詠·舍利塔》:“ 隋文 遺浮圖,石函瘞雲嶠。”

青蔥

翠綠色,形容植物濃綠

青蔥的草地

青蔥的竹林

紅塵

(1) 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

紅塵百戲

(2) 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追隨

(1)

(2) 仿效前人的事跡

(3) 跟隨

經常追隨著他的記者們

杖屨

(1).手杖與鞋子。古禮,五十歲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脫於戶外,為尊敬長輩,長者可先入室,後脫鞋。《禮記·曲禮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 鄭玄 註:“撰猶持也。” 孔穎達 疏:“撰杖屨者,則君子自執杖,在坐著屨。”《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詔 復恭 致仕,賜杖屨。”

(2).對老者、尊者的敬稱。 唐 杜甫 《詠懷》之二:“南為 祝融 客,勉強親杖屨,結託老人星, 羅浮 展衰步。” 仇兆鰲 註:“ 盧 註: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師 在焉,故思一親其杖屨。” 宋 司馬光 《祭穎公文》:“承乏諫垣,造請有禁,不親杖屨,殆將再期,豈意一朝忽為永訣。”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詩:“興來猶杖屨,目斷更雲沙。”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盟鷗》詞:“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 明 許時泉 《同甲會》:“杖屨問從何處,蒼山赤葉林丘。”

浩蕩

形容水勢洶湧壯闊

青冥浩蕩。——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浩蕩的長江

城郭

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泛指“城邑”

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唐· 杜牧《阿房宮賦》

大寧

(1).天下安定。《漢書·揚雄傳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敷皇極以創業,協神道而大寧。”《宋書·樂志四》:“ 晉 世寧,四海平,普天安樂永大寧。”

(2).無為而極安寧的境界。《莊子·列禦寇》:“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 王先謙 集解:“大寧,無為泰定之宇。”

道要

(1).大要;最主要的方面。《管子·任法》:“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淮南子·原道訓》:“疾而不搖,遠而不勞,四支不動,聰明不損,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執道要之柄,而游於無窮之地。”

(2).道教的要義。 晉 葛洪 《神仙傳·張道陵》:“ 陵 謂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實,當告以道要。’” 唐 錢起 《送李棲桐道舉擢第還鄉省侍》詩:“幾年深道要,一舉過賢關。” 明 屠隆 《綵毫記·訪道仙翁》:“向蒙尊師許授道要,面訂後期,今弟子已脫世塵,游身物外,入道此其時矣。”

(3).某種學說的精義。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布衣入館》:“制曰:‘爾學有師承,親聞道要,藴櫝既久,聲實自彰。’” 宋 張繹 《寄友人》詩:“六經乃道要,無以利心求。” 清 陳確 《別劉伯繩序》:“期以開示來學,發明道要而止。”

(4).指治國的要務。 漢 王逸 《九思·疾世》:“訪 太昊 兮道要,雲靡貴兮仁義。” 唐 馮萬石 《對求賢策》:“拜輶軒於受命之初,希俊賢於御極之首,茲乃 羲 軒 之志, 堯 禹 之心,勤求道要,實所望清光哉?”

涼飆

亦作“ 涼飇 ”。亦作“涼颷”。秋風。 漢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飇奪炎熱。” 唐 王勃 《易陽早發》詩:“復此涼飆至,空山飛夜螢。” 宋 王安石 《回橈》詩:“柴荊散策靜涼飈,隱几扁舟 白下 潮。”

行子

〈方〉∶指不喜歡的人或物

快把那行子扔了

歸棹

亦作“ 歸櫂 ”。指歸舟。 唐 王勃 《臨江》詩之二:“去驂嘶別路,歸棹隱寒洲。” 唐 徐彥伯 《採蓮曲》:“春歌弄明月,歸櫂落花前。” 明 陳海樵 《錦纏道·惜別》曲:“留宴罷,催歸棹。”

崇明

(1).尊崇。《後漢書·樊準傳》:“故雖 大舜 聖德,孳孳為善; 成王 賢主,崇明師傅。”《魏書·世宗紀》:“莫不崇建膠序,開訓國胄,昭宣《三禮》,崇明四術。” 宋 阮閱 《詩話總龜後集·達理》:“ 涪陵 譙天授 牧牛圖詩一章,言其崇明禮法,目無邪視。”

(2).猶高明。指卓越傑出的人物。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五:“ 管仲 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後面崔嵬者, 桓公 舊塚廬。君來誠既晚,不覩崇明初。”

末照

猶餘輝。 唐 李白 《古風》之十:“卻 秦 振英聲,後世仰末照。” 明 劉基 《<覆瓿集>序》:“後進之士,景休風,仰末照,幸先生之文章猶有存者耳。” 明 汪道昆 《洛水悲》:“雅聞令譽,快睹光儀,敬拜下風,願當末照。”

詩詞推薦

送李元中原文_送李元中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