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齋原文
諸峰嶊崣錦開軒,一水潺湲玉映門。
入畫林泉真恰當,迎人松菊喜猶存。
尋常物態皆含理,妙合天倪欲忘言。
寶額重瞻惠迪吉,聖人明示此探源。
詩詞問答
問:澄觀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澄觀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澄觀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八十一
2. 去聲
參考注釋
嶊崣
見“ 嶊嵬 ”。
開軒
開窗。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晉 張協 《七命》:“望玉繩而結極,承倒景而開軒。” 南朝 宋 謝瞻 《答靈運》詩:“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
潺湲
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唐· 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入畫
納入畫中,形容景色的美麗
小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可入畫
林泉
(1).山林與泉石。《梁書·處士傳·庾詵》:“經史百家無不該綜,緯候書射,棊筭機巧,並一時之絶。而性記夷簡,特愛林泉。”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此箇閤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許渾》:“ 渾 樂林泉,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
(2).指隱居之地。 唐 駱賓王 《上兗州張司馬啟》:“雖則放曠林泉,頗得閒居之趣。”《舊唐書·隱逸傳·崔覲》:“為儒不樂仕進,以耕稼為業……夫婦林泉相對,以嘯詠自娛。”《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我自今以後,縱然終老林泉,便算榮逾台閣。”
恰當
(1) 正好;適逢
恰當其時
(2) 合適;妥當
用詞恰當
迎人
(1).迎接來人。 宋 梅堯臣 《對雪憶林逋》詩:“樵童野犬迎人後,山葛棠梨案酒時。” 沉從文 《湘行散記·鴨窠圍的夜》:“兩山不高而翠色迎人。”
(2).善待人;令人喜愛。 清 孫道乾 《小螺庵病榻憶語》:“少奇慧,善解書義;性孝,處父母側,婉婉迎人。”《歧路燈》第六七回:“不知此乃 張類村 一生善氣迎人,所以生下這個好後代來。”
松菊
松與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堅貞節操或具有堅貞節操的人。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贈別》詩:“田園松菊今迷路,霄漢鴛鴻久絶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八:“ 陶潛 酷似 臥龍 豪,萬古 潯陽 松菊高。”
常物
(1).長久存在之物;固定不變之物。 晉 葛洪 《抱朴子·自敘》:“且榮位勢力,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清史稿·禮志十》:“凡貢物各將其土實,非土產者勿進。 朝鮮 、 安南 、 琉球 、 緬甸 、 蘇祿 、 南掌 皆有常物,餘唯其所獻。”
(2).一般的東西;普通物品。 唐 王度 《古鏡記》:“友人 薛俠 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於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燄,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
(3).指常人。 明 唐順之 《方圓硯銘》:“惡方喜圓,常物之情;喜方惡圓,幽人之貞。皆物我之相笑,無益損乎爾形。”
合天
合乎自然;合乎天道。《莊子·達生》:“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郭象 註:“不離其自然也。” 唐 彭朝曦 《勤政樓視朔觀雲物賦》:“靜以法地,動而合天。”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迪吉
《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凶。” 孔 傳:“迪,道也。順道吉,從逆凶。”後因以“迪吉”表示吉祥,安好。《 * 詞話》第三九回:“一門長叨均安,四序公和迪吉。” 明 李東陽 《奉謙齋徐先生書》:“ 趙中書 回,知尊候迪吉,足慰下懷。” 清 朱之瑜 《與三木高之書》之六:“歸鄉之後,屢詢興居,知闔宅迪吉,可勝欣慰。”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明示
明確地說出;明確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明示後學
探源
尋求源頭;探求本源。 宋 張九成 《辛未閏四月即事》詩:“相馬須相骨,探水須探源。” 明 袁宗道 《刻<玉海>序》:“而此書繇天地及經籍制度,探源遡流,櫛比鱗次,萬無漏一。”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蓋其探源泝流,自《風》《騷》以及 漢 、 魏 、六朝諸才人,無不悉其才力而默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