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

作者:釋德洪 朝代:宋代

原文

大千微塵偈,章句妙難求。

公為疏通之,如海決江流。

堂堂須垂膺,漆點橫清秋。

十虛圓當念,三世集毛頭。

平生說禪口,想見光迸浮。

世間眼久滅,法寶空海洲。

年年春欲暮,禪室清香留。

迷途指南車,戴恩負山邱。

願從清涼山,威光作依投。

行當方山見,跬步披衣裘。

詩詞問答

問:《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尤韻

參考注釋

大千

“ 大千世界 ”的省稱。 晉 道恆 《釋駁論》:“故神暉一震,則感動大千。” 宋 蘇軾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詩:“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趙朴初 《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氣吞大千, 天安門 外, 泰岱 壯嚴。”

微塵

(1).佛教語。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七倍極塵謂之“微塵”。常用以指極細小的物質。《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應知極微是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齅嘗,不可摩觸。故説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 恆 沙世界,微塵數刼也?”《北齊書·樊遜傳》:“法王自在,變化無窮,置世界於微塵,納 須彌 於黍米。” 唐 張喬 《雨中宿僧院》詩:“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十方,三世,所有微塵非他,知見而已矣。”

(2).極細小的塵埃。 唐 崔珏 《和人聽歌》:“《巫山》唱罷行雲過,猶自微塵舞畫梁。” 魯迅 《吶喊·阿Q正傳》:“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讚歌》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能量,無數的微塵匯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謙詞。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 劉夫人 曰:‘ 周生 ,爾知積業樹因從何而來,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塵下俗,實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詞》:“伏念臣獲以微塵,累叨皇澤,入參輔衛,出領藩維。” 康有為 《蘇村臥病寫懷》詩:“縱橫宙合一微塵,偶到人間閲廿春。”

章句

(1)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語句停頓

(2) 分析古文的章節和句讀

複習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後漢書》

疏通

(1) 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暢通

疏通田間的排水溝

(2) 調解雙方的爭執;消除相互隔閡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清秋

明淨爽朗的秋天。 晉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唐 杜甫 《宿府》詩:“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清 吳謙牧 《谷水歌》:“借問清秋月,先懸第幾峰。” 艾蕪 《回憶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國梧桐,披了一身金黃的葉子,送來清秋的景色。”

三世

(1) 三代,常指祖孫三代

(2) 在美洲,尤指在美國出生並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毛頭

(1).古代男子未成年者頭髮披垂,因用以借稱男孩子。 明 孫柚 《琴心記·花朝舉觴》:“咄,油嘴毛頭,爹爹在堂上,快去相見。”

(2).形容小伙子、年青人。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你這毛頭小伙,動不動火星直冒。” 王統照 《站長》:“咱是毛頭小子,吃糧當兵,原為沒活乾,下莊稼不能種地,不會手藝幹不成匠人,才學了‘薛禮投軍’這一套。”

(3).方言。指嬰兒。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他家大大小小,就有四代,五個男,五個女,小毛頭不算。”

(4).皮毛衣服上的長毛。《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七回:“那件袍子,可是毛頭太大了,這個天氣穿不住。”

(5).俗稱衣服縫合線外的毛邊。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見光

(1).磨拭器物使之光潤。如:舊銅盆一見光,和新的一樣。

(2).比喻說話圓滑。《兒女英雄傳》第十回:“ 張姑娘 這幾句話,説得軟中帶硬,八面兒見光,包羅萬象。”

世間

人世間;世界上。《百喻經·觀作瓶喻》:“諸佛大龍出,雷音徧世間。”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三:“有飲不肯飲,但顧世間名。” 唐 裴鉶 《崑崙奴》:“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 曹州 孟海 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 宋 陸游 《高枕》詩:“高枕閒看古篆香,世間萬事本茫茫。” 明 袁宏道 《寄散木》:“凡藝到極精處,皆可成名,強如世間浮泛詩文百倍。” 楊朔 《滇池邊上》:“自古以來,人們常有個夢想,但願世間花不謝,葉不落,一年到頭永遠是春天。”

法寶

(1) 產生非凡的效果或奇蹟般效果的某種東西。

(2) 佛教用語,指佛說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缽、錫杖等

(3) 道教神話中說的能制伏或殺傷妖魔的寶物

(4) 比喻用起來特別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經驗

空海

(1).大海。 許地山 《海》:“現在在這茫茫的空海中,我們可沒有主意啦。”

(2).佛教語。喻通達性空之義遍於一切事物的廣大智慧。《楞嚴經》卷五:“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

禪室

猶禪房。佛徒習靜之所。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傍危峯,立禪室。” 唐 王勃 《梓州通泉縣惠普寺碑》:“禪室安閒。” 明 李贄 《答劉晉川書》:“ 吳中丞 雖好意,弟謂不如分我俸資,使我蓋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城 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六·放生池》:“ 范 嘗夢到一院,旁有禪室。”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則有荷葉之清香。——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迷途

錯誤的道路;邪路。借指不知如何行事

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晦,指點迷途。——《三國演義》

迷塗知返(塗通“途”)。——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指南車

我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車。相傳 黃帝 與 蚩尤 戰於 涿鹿 之野, 蚩尤 作大霧,兵士皆迷。 黃帝 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 蚩尤 。又 周 初 越裳氏 來貢,使者迷其歸路, 周公 賜以軿車,皆為司南之制。後 東漢 張衡 、 三國 魏 馬鈞 、 南朝 齊 祖沖之 皆有造指南車之事。 唐 元和 中,典作官 金公立 曾上指南車、記里鼓。 宋 天聖 五年, 燕肅 又創意造車, 大觀 元年, 吳德隆 亦獻制車之法。自 晉 代以後,皇帝車駕鹵簿多用指南車為前導。 宋 岳珂 《愧郯錄·指南記里鼓車》記其形制甚詳。參閱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晉書·輿服志》、《宋書·禮志五》、《宋史·輿服志一》。

負山

(1).背山。喻力不勝任。《莊子·應帝王》:“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蚉負山也。” 成玄英 疏:“蚉蟲至小,山嶽極高,令其負荷,無由勝任。” 北齊 劉晝 《新論·均任》:“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山之累,折足之憂也。” 周實 《痛哭》詩之四:“壯志未酬填海島,痴心枉作負山蟁。”

(2).背後依山。《漢書·南粵傳》:“且 番禺 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新唐書·突厥傳上》:“帝見憐之,以 虢州 負山,外麕鹿,有射獵之娛,乃拜為刺史。” 清 吳偉業 《鹿樵紀聞·繡花針傳》:“ 恩平 負山帶海,俗習剽刦。”

清涼山

(1).又稱 石頭山 。在 江蘇省 南京市 西。 戰國 楚威王 滅 越 ,於此置 金陵邑 。 三國 吳 築 石頭城 ,故又稱 石城山 。山上有 清涼寺 、 掃葉樓 、 翠微亭 及六朝、 南唐 遺井等古蹟。其支脈 小倉山 即 清 袁枚 隨園 所在地。參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二·江寧府》。

(2). 山西省 五台山 別稱。參閱 唐 澄觀 《華嚴經疏鈔》。

威光

(1).威嚴的光芒。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威光佐掃,辰彗北彎。” 唐 李德裕 《幽州紀聖功碑銘序》:“故能神機獨照,伐未兆之謀;威光遠震,制不羈之虜。” 魯迅 《準風月談·四庫全書珍本》:“況且‘欽定’二字,至今也還有一點威光,‘御醫’、‘貢緞’,就是與眾不同的意思。”

(2).佛的靈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縛喝國》:“昔日 如來 初證佛果,起菩提樹,方詣 鹿園 。時二長者遇彼威光,隨其行路之次,遂獻麨蜜。” 明 許承欽 《古寺》詩:“萬方凋悴威光滅,徙倚仁祠黯自悲。”

(3).威風,光彩。《再生緣》第五四回:“你見朝廷駡了娘,真正是,洋洋得意長威光。”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大都希望夫婿以科第得官;或者說自己竭力整頓家事,求得丈夫面上的威光。” 郭沫若 《孤鴻--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下女們面面相覷,店主人走來叩頭,這兒的大學生竟有這樣的威光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依投

(1).謂投靠別人,以求幫助。 唐 鄭谷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歸》詩:“小生誠淺拙,早歲便依投。” 唐 黃滔 《投刑部裴郎中》詩:“數行淚里依投志,直比滄溟未是深。”

(2).指投奔某一處所,以求安身。 唐 韓愈 《枯樹》詩:“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行當

(1) 行業。指百工技藝所做的職業

每個行當都有傑出人物

(2) 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來劃分,如京劇的生、旦、淨、醜

方山

(1).山名。在今 江蘇省 南京市 東南。傳說為 秦始皇 鑿斷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處,其地四方而峭絕,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說》:“﹝ 秦 ﹞鑒觀 秣陵 ,厥有王氣,令朱衣三千之眾,鑿立 方山 ,疏迤水道。”

(2).指方山冠。 章炳麟 《雜感》詩之二:“誰教兩犬競呀呀,貂尾方山總一家。恨少 舞陽 屠狗侶,掃除羣吠在 潼 華 。”此借指 漢 族文職官僚。參見“ 方山冠 ”。

跬步

亦作“蹞步”。1.半步,跨一腳。《大戴禮記·勸學》:“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聘珍 解詁:“跬,一舉足也。”《荀子·勸學》作“蹞步”。 楊倞 註:“半步曰蹞,蹞與跬同。”《北史·魏收傳》:“跬步無已,至於千里;覆簣而進,及於萬仞。” 宋 范成大 《土門》詩:“顛墜較分寸,商略營蹞步。” 梁啓超 《新民說》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鈞儒 《寄大兒》詩:“小妹居對房,跬步無我離。”

(2).舉步;邁步。 宋 蘇軾 《靈壁張氏園亭記》:“使其子孫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陸樹聲 《清暑筆談》:“士大夫逢時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難,而歸田為難。”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官常一》:“青雲之路,跬步可階;五尺之童,便思奔競。”

(3).指極近的距離。《舊唐書·肅宗紀下》:“忽大風飛沙,跬步之間,不辨人物。” 宋 蘇軾 《答陳季常書》:“自失官後,便覺三山跬步,雲漢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時昏霧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極少。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計倪》:“ 桓 稱仲父, 文 稱太公,計此二人,曾無跬步之勞,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馬光 《辭賜金第一札子》:“今臣等雖備位五使,猶在京城,跬步之勞,亦未嘗有,以何勛效再受重賜。”《朱子語類》卷五九:“自來見得此理真無內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覺此心慊然。”

(5).喻指小節。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夫細行不矜,終為大德之累,跬步必謹,猶憂其過舉也。”《明史·張邦奇傳》:“﹝ 張邦奇 ﹞與 王守仁 友善,而語每不合。躬修力踐,跬步必謹。” 清 姚鼐 《復張君書》:“是故古之士,於行止進退之間,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慮之長而度之數矣。”

(6).人跡。 唐 杜甫 《溪漲》詩:“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仇兆鰲 註:“跬步疏,人跡稀也。” 清 曹寅 《葺治亭後竹徑和牧中丞韻》:“跬步春園空,蒼然隔林語。”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別 袁 而歸。”

詩詞推薦

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原文_三月二十八日棗柏大士生辰二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