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趣書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得趣書屋原文

今古讀書人,蓋已無央數。

問無央數人,幾人得書趣。

或焚膏繼晷,或削柳掃樹。

或不求甚解,或記憶細故。

其趣在自知,其得非外騖。

繄我所宜味,典謨垂法度。

孜孜尚弗逮,逢源那餘裕。

詩詞問答

問:得趣書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得趣書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遇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十

參考注釋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讀書人

(1) 被指定給別人朗讀的人(如被指定在吃飯時間高聲朗讀的人)

(2) 知識分子;士人(你們都是讀書人,知道得多)

無央

(1).無窮盡。《呂氏春秋·知化》:“今釋 越 而伐 齊 ,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雖勝之,其後患無央。” 漢 霍去病 《琴歌》:“國家安寧,樂無央兮。” 許地山 《暾將出兮東方》:“會見新曦被四錄,使我樂兮無央。”

(2).猶無數。 南唐 陳陶 《朝元引》:“無央鸞鳳隨金母,來賀薰風一萬年。”

焚膏繼晷

唐 韓愈 《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膏,油脂之屬,指燈燭。晷,日光。後以“焚膏繼晷”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工作等。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譏不肖子》:“所謂焚膏繼晷者,非為身計,正為門戶計。” 元 吳萊 《陳彥理昨以漢石經見遺今承寄詩索石鼓文答以此作》詩:“先生博學抱聖經,焚膏繼晷目耽玩。”《光明日報》1977.1.9:“﹝ 周總理 ﹞日理萬機,焚膏繼晷。”

不求甚解

(1)

原指讀書只求理解精,不著眼於一字一句的解釋,無貶義

好讀書,不求甚解。——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2)

現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況不深入

記憶

(1)

(2) 記住或想起

訓練記憶的課程

(3) 過去的事物留在腦中的印象

記憶所得者。——蔡元培《圖畫》

視覺記憶

細故

瑣事

非煙數以細故撻其 * 。——《警世通言》

自知

認識自己;自己明了

得非

猶得無,莫非是。《魏書·郭祚傳》:“ 祚 曰:‘高山仰止。’ 高祖 曰:‘得非景行之謂?’”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得非 玄圃 裂,無乃 瀟湘 翻。” 清 洪昇 《長生殿·雨夢》:“呀,何處歌聲,淒淒入耳,得非梨園舊人乎?”

外騖

(1).謂流溢於外。 宋 蘇軾 《天慶觀乳泉賦》:“凡水之在人者,為汗,為涕,為洟,為血,為溲,為淚,為涎,為沫。此數者,皆水去人而外騖,然後肇於有物,皆鹹而不能返,故鹹者九而甘者一。”

(2).謂別有追求,心不專。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一》:“惟本原盛大者,能時措出之而不窮,故君子務本,專用力於德性而不敢外騖。”

所宜

適宜;妥當。《書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漢 應瑒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久處散地,實非所宜。”

典謨

(1).《尚書》中《堯典》、《舜典》、和《大禹謨》、《皋陶謨》等篇的並稱。《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軌範也。”《漢書·揚雄傳下》:“典謨之篇,雅頌之聲,不溫純深潤,則不足以揚鴻烈而章緝熙。” 唐 劉知幾 《史通·序列》:“竊以《書》列典謨,《詩》含比興,若不先敘其意,難以曲得其情。”

(2).指經典;法言。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一折:“正人倫,傳道統,有 堯 之君大哉;理綱常,訓典謨,是 孔 之賢聖哉。” 郁達夫 《題寫真答荃君》詩之二:“亂世何人識典謨,遺民終老作奚奴。”

(3).指《尚書》。 元 耶律楚材 《進西征庚午元歷表》:“典謨寔六籍之大經,首書其事, 堯 舜 為五帝之盛主,先務厥猷。” 清 湯斌 《贈李映碧先生》詩:“ 魯國 遺經火,口傳賴 伏生 。九十 秦 博士,典謨賴以明。”

垂法

垂示法則。《商君書·壹言》:“秉權而立,垂法而治。”《史記·秦本紀》:“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 宋 曾鞏 《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制》:“使百工庶尹皆知爾之不私於法,罔敢不正,而政令之自上出者,罔不得宜,以稱朕所以作則垂法、始今行後之意。”

孜孜

(1).勤勉;不懈怠。《書·益稷》:“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孔穎達 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史記·滑稽列傳》:“苟能修身,何患不榮! 太公 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 文王 ,得行其説,封於 齊 ,七百歲而不絶。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 唐 李德裕 《奏銀妝具狀》:“臣有生多幸,獲遇昌期,受寄名藩,每憂曠職,孜孜夙夜,上報國恩。” 宋 蘇軾 《御試製科策》:“雞鳴而起曰:‘吾今日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為某事,其果濟矣乎?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違於心。”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嗚呼,公一代巨儒,德業文章皆可師法,自少年名滿四海間,平生著述殆不可勝紀,而晚年益勤心醉乎義理之學,六經百子莫不討論,迄今孜孜筆不停綴。” 明 方孝孺 《守素齋記》:“古之聖賢所以孜孜若不及者,以德不素具、才不素習則不足以佐天地之遺闕,開萬世之治平,是以劬躬殫智而不敢自逸。” 梁啓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故孜孜焉各競其職,莫敢或怠。”

(2).猶言專心一意。《周書·柳虯傳》:“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飢。孜孜營求,徒勞思慮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李敬》:“當今北面官人,入則內貴,出則使臣,到所在打風打雨,爾何不從之,而孜孜事一箇窮措大,有何長進耳!” 明 徐霖 《繡襦記·歌郎競技》:“孜孜為利清早起,又有不成人的先入市。”《明史·呂坤傳》:“臣觀陛下昔時勵精為治,今當春秋鼎盛,曾無夙夜憂勤之意,惟孜孜以患貧為事。”

(3).急切;懇切;一再。《新唐書·循吏傳序》:“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長人不可輕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間,雖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宋 蘇軾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若陛下初無此心,則臣亦不敢必望此政,屢言而屢不聽,亦可以止矣,然臣猶孜孜強聒不已者,蓋由陛下實有此心,而為臣子所格沮也。” 清 劉大櫆 《烏程閔君墓志銘》:“家貧以授徒為生,勸飭孜孜,無殊子息。”

(4).不停歇貌。 元 湯式 《一枝花·贈人》曲:“得志之秋,文共武皆窮究,正青春正黑頭, 孫 吳 略切切於心, 齊 魯 論孜孜在口。”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前家兒招了個後堯婆,小媳婦近日成親,大渾家新來亡過,題名兒駡了孜孜的唾,駡那無正事頽唆,則待折損殺業種活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入告 吳 言,女略無駭意,又弔其無家,亦殊無悲意,孜孜憨笑而已。”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大賬簿》:“我眼看見火勢孜孜地蔓延過來,心中又忙著和個個字道別。”

(5).凝神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暢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問是誰,便待窩穰。説志誠,説衷腸;騁奸俏,騁浮浪。初喚做 鶯鶯 ,孜孜地覷來,卻是 紅娘 。”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二折:“朝至暮不轉我這眼睛,孜孜覷定,端的寒忘熱,飢忘飽,凍忘冷。”《 * 詞話》第四一回:“我去那燈影兒下,孜孜的覷看。”

(6).和樂貌。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伊余懷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日不見,如何不思!”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 江陵 王元紹 、弟 孝英 、 子敏 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 元 柯丹邱 《荊釵記·閨念》:“ 長安 紅杏深,家山白雲隱,早祈歸省,孜孜翕翕,舉家歡慶。”

(7).美好貌。 宋 毛滂 《菩薩蠻·代贈》詞:“端端正正人如月,孜孜媚媚花如頰,花月不如人,眉眉眼眼春。” 元 喬吉 《鬥鵪鶉·歌姬》套曲:“眉兒初月彎彎,鞋兒瘦玉慳慳,臉兒孜孜耐看,琵琶絃慢,青衫淚點才乾。”

(8).猶孑孑。孤單、獨自。 唐 歐陽詹 《暗室箴》:“孜孜碩人,冥冥暗室,罔縱爾神,罔輕爾質。” 宋 范仲淹 《與謝安定屯田書》:“自當觀羣賢,以經大運,無孜孜一夫,以隘其守焉。”

(9).形容詞結構中的迭音附加成分。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一折:“苦孜孜,淚絲絲,這場災禍從天至,把俺橫拖倒拽怎推辭!” 明 無心子 《金雀記·玩燈》:“喜孜孜攜手偕行,笑吟吟並偶成雙。”《白雪遺音·八角鼓·秋景蕭條》:“佳人聽完這四句,喜孜孜,把筆描,風花雪月道的好。”

逢源

形容辦事順利。語本《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魯迅 《<準風月談>後紀》引 楊邨人 《聰明之道》:“他們也實在到處逢源,名利雙收。”

詩詞推薦

得趣書屋原文_得趣書屋的賞析_古詩文